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道德经古卷 > 第27 章 善人之师

第27 章 善人之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详解, 善人之师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墨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善行者无辙迹。善于行走的人,你是看不到他的痕迹的。这也是无为的思想,就是他不会去彰显,也不会留下那么多的东西,不会留下那么多的痕迹。

    善言者无瑕谪。善于讲话的人,是不会让你看到他的问题,看到他的错误,他不显。

    善数者不以筹策。筹策指的是什么呢?古时候的算盘,也就是工具。说善于算数的人,是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的。

    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这里的关钥,指的是门插,横的叫关,竖的叫钥。善于关闭的人,善于关门的人是不需要用那个门插的,你就没有办法开启它。

    善结者无墨约而不可解也。墨指的是绳子,约是用绳子约束捆绑的意思。善结者他不需要使用绳子的约束,你就没有办法解开。

    我们先来讲一个话题,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会有很多的抱怨。比如说,我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我不是没有好的工作。是因为我现在赚的少,所以我没有办法给她幸福。是因为现在给我的资源有限,所以我做不好当下的这个工作。你看我们都是这样的思维比较多,这就是一种抱怨的思维。

    但是你看老子这段思维是什么,他是善于解决问题的人,即使不用关钥,我也有办法锁门。即使不用绳子,我也有办法约束。即使不用工具,我也可以去把数算好。那我讲话是善于讲话,没有那么多漏洞出现的。即使我的行为,也不会让人看到那么多的痕迹。所以他第一个讲的观点是什么?善于解决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第二个是什么?我们要学会不借助外在的工具。举例:比如说算数的时候,我们不借助工具,就会培养我们自己算数的能力。

    我们这段话在讲什么?一个善于修道的人,是要永远向内去寻求的,从内部解决问题,而不是借助一个工具。比如说算盘,比如说关钥,比如说绳子,这些东西通通都不需要。所有的东西都是俭朴的,都是简化的,能不借助的,一定不需要向外去借助。我们只需要通过自身的想法,自身的心态,自身的思维,就足可以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无论我们的行为,还是我们的言语,不会有那么多的漏洞,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不会留下那么多的痕迹,所有的事情都是风轻云淡的。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圣人善于什么?善于救人而无弃人。在圣人的眼里是没有放弃的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给他提供帮助,并且在他的基础之上,可以让这个人变得更好。

    物无弃材,是谓袭明。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人,所有的物品,他都是有他的作用的。这就是圣人的包容性,他有了这种包容性,所以他善于救人,善于用物。我们举例子,即使是我们家里不用的东西,你觉得没有用了,是这个东西没用了吗?不是。是我们的想法变了,是我们的要求变了。但是这个东西,如果你给他找到一个需要的人,可不可以用?他可能会当成一个很好的东西。再比如说,即使我们卖掉的那些我们称之为废品的东西,有没有用?是不是也会被回收,同样会有它的作用。

    你看有的人很自卑,有的人苛责身边人,有的人说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有的人说我的孩子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有人说我的爱人什么都不是。是不是说错了?当我们这样去讲的时候,是非常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并且当我们这样去思维的时候,说明我们的欲望太多,我们总是用自己固定的那个标准,去评判这个世界,评判他人。

    我们为什么觉得孩子没有用,不就是因为他成绩考的不好吗,那是你的衡量标准。我们为什么觉得爱人没有用,可能是因为他赚的比较少。我们为什么觉得他没有用,可能是他对我不够关心。通通这一切,实则都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和标准在作怪。但是我们学习了这一章不一样了,告诉我们圣人是恒善救人的,没有放弃的人,没有放弃的物品。任何一个东西,都有他自己所能产生的那个作用,所以要用这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是谓袭明。袭明是指长久地明达。圣人是懂得去发挥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物身上的特点,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我们说老师是做什么的呀?是不是发挥每个学生身上的特长,而不是我挑这个学生的好,挑那个学生的不好,好学生我就喜欢,不好的学生我就不喜欢。不光是师者,父母,我们做企业领导的人呢,是不是同样的道理。作为那个师者,作为那个父母,作为那个领导者,要做什么呀?是不是要救人呢?是不是要帮助他人呢?只不过救的是什么?是智慧,是知识,是文化。既然是救人的,断无放弃之理。只不过你知道每个人他处在什么阶段,他是什么水平的,你在他的那个阶段给他做一点提升,是不是就好了。所以,你怎么能去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好呢?你去嫌弃你的员工不好呢?那我们要学习了道的思维,我们要懂得去善于救这些人,善于救这些物。要善于去用每个人身上的优点,然后帮助他提升身上的缺点,这个才是道。所以我们讲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什么叫生?让他变得更好,让他可以生长,让他可以欣欣向荣。

    整个学习的这一段,我们要学会包容这世间的万物,我们要学会善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要学会恒善救人,没有放弃的人,也没有放弃的东西,这才是一个长久地明达的状态。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我们在生活当中无非遇到两种人:一种人是善人,一种人是不善之人。善人是什么呢?善人之师,如果我们遇善,我们就去学习就好了。我们遇到比我们更善于的人,比我们更善良的人,比我们更有智慧的人,或者某方面比我们更好的人,那他就是我们的老师了,我们就可以向他去学习。所以我们看老子讲到现在,是不是他可以向天地万物学习?一会观察自然,观察天地,观察水,观察生活当中的现象,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所以总结起来就叫遇善而学,比如说你看还要向婴儿去学习,向赤子去学习,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优点,有一些善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果我们有了这种遇善而学的思维,你会发现每天我们都可以领略很多人生的道理。

    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我们还会碰到不善的人,不善于的人,或者是不善良的人,或者我们看上去没有那么优秀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呢?说善人之资也,是善人成长的资粮。那什么意思啊?我们碰到不善的人,第一可不可以反观自省,说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不足,怎么讲话如此伤害人呢?那我就知道了,伤害他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是不是总结出一个规律。遇到不善的人呢?遇不善而教,是这样的吧,就是我们看到这些不善的人,不好的人,要有机会的话,是要去给他提供帮助和教化的。道家跟儒家不一样,他不会主动教你,但是我们有帮助他的这种思维就够了,当你有帮助他的思维,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给他提供帮助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什么东西都不要过度,虽然我们要向一切善的学习,但是不需要过度沉迷。虽然我们要把不善的人,当成我们成长的资粮,但是你也不要把这件事情做得过度。什么叫过度?遇到一个不善的人,你非要追着去教化他,这就叫过度了。你看我们刚开始学习,是不是很容易犯这个错误。说碰到一个不善的人,这个可是我成长的资粮,我绝不能放过他,可能我们追着到家里了还讲。可能孩子都已经听不下去了,我学这东西太好了,我要天天讲给你听,我一定要去改变你的人生。过度了。

    这就是道家的思维,我们可以行善,我们可以积德,我们可以帮助他人,但是这些东西通通都是被动的。什么叫被动?你来找我,你有需要我才做,否则我不做。一旦你把这个师看得很贵,是不是你就会沉迷其中。我向善去学习,那可能我就会过度地去学习,把他看得太贵重。不需要。然后,不爱其资,我看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也没有那么爱,保持平淡,保持被动。很多事情被动才是美妙的,我们慢慢去感受。但是被动,不是什么都不做,被动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至于事情上,我们选择了被动。

    举例:前几年的时候,就有一个跟在我身边的一个小兄弟,他就问我说怎样才可以找到客户呢?我说你要想很好地找到客户,不是找客户,让客户找你。那怎么让客户找你呢?你展现你自己身上的某些特点,就可以了。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你需要什么?去不停地提高你自己,让你自己身上具备某种吸引力,某种特质。而这种特质恰巧是某部分人需要的,是不是他就会来找你呀。

    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可不可以被动?我只需要提升我的专业技能,我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甚至做好的同时,我还可以看到公司其他更多的需求,你需要主动要求什么吗?给我涨点工资,我该加薪了,老板该重视我了,需要这么做吗?不需要。因为你选择被动的时候,你才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个时候主动权是把在你自己手里的,所以你就会变得更从容。但是我们人恰恰相反,因为人有什么?占有欲。都愿意主动干嘛?出击,都愿意主动去要。所以老子的思维,恰好讲的跟我们的人性是相反的东西,你不需要去主动出击,你只需要不停去强大你自己,让你自己更符合道,你不需要去争,那这个叫不争之德。你越是选择被动的,别人反而越可以看到你,那这个时候你反而可以变得更好,这就是被动的美妙。

    当时这个小兄弟,还问了我一个问题,问我如何追女孩子?追女孩子很难的。那怎么办?让女孩子追你啊。比如说在我们的公司当中,有很多的女孩子吧,有很多的女同事吧,你只需要在某一方面很突出,那你的这个突出会吸引到某些人,是不是她会追你,你何必费尽心思向外去追求呢?整个方向都反了。而且这里被动还有一个好处,好处是什么?因为你是被动的,所以你心不浮,气不躁。是这样的吧。但是如果你主动呢?是不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你会失常的,就失去了你本该有的水平。你看一个人被动的时候,他可以发挥的更好,更加游刃有余。但是你一主动的时候,你本来可以正常发挥的东西,都会失常的,因为你变了形态,变了样子,我们称之为变态了。所以说不需要,我们要往回收,很多东西我们要选择被动的。

    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这是很有智慧的行为,但是别人看上去是大迷的。说这个人糊涂,这才是美妙的要领,是别人看不懂的地方。我们生活当中,总会有一些很精明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比如说去到了一个饭店吃饭,这家饭店可能也不大,但是每天食客很多。这个时候,我们的聪明才智要发挥作用了,你说这个老板真傻,你多加两张桌子不行吗?你说你这个东西卖的这么便宜,你涨涨价不是能多赚点吗?你会发现,当我们看一个人把事情做得还不错的时候,我们总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给他提点意见,有没有?你说这个人,他有那么多的客户,你再多卖点东西,不是可以赚更多钱吗?实则那个才是大智慧,为什么?他是符合了道的,他不需要要那么多,但是别人看上去说是大迷,这个人还是不够聪明。但是你看老子讲了: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为什么要那么聪明呢?一副那么精明的样子,什么事情都要占那么多做什么?所以你看我们修了道以后,就是这样的状态。虽智乎大迷,可能是合于道的,合于德的。什么事情比较从容,也没有那么计较,但是别人看上去说这个人有点傻,有点迷。那老子说了,是谓妙要。就这个才是真的妙,如果人人都看出来了,说明什么?这个东西不是道,就不妙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