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道德经古卷 > 第28章复归于朴

第28章复归于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详解, 复归于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我们看这里出现了雌和雄,雄代表的是什么呢?雄性吧,代表的是强壮、有力、强势、大、多,这些都是雄,代表着阳。那什么是雌呢?跟雄性相对应的柔弱、小、少、阴,都是雌。为天下溪,什么叫天下溪呀?小溪它不想做大海,它只想安静地流淌。我们来看这句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我知道强,我也知道多,我也知道大,我也知道阳。但是我愿意守什么,守弱、守小、守少,就像那个小溪一样。我也不急不躁,缓缓地流淌,我没有想做大海,我不需要拥有那么多,我愿意守的是这个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这个时候我们没有离开德,我们再看老子讲的阴阳互换的道理:当你拿得多了,什么变少了?德行变少了。当你拿得少了,恒德不离。你看你的德行还在这里,多与少是用什么来衡量的?

    举例:说一个人从工作或者从生意这件事情,就拿了十块钱,是多是少?另外一个人做生意,从生意上拿了一百万,是多是少?有可能拿一百万那个人是少,拿十块那个是多,哪里有区别?就是以你自己做的事情和你产生的德行来衡量的,不是拿数字。那有的人拿一块钱都多了,因为你做的都是亏德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你不能拿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和事,那个就是不道的行为,因为道他是变的。在每件事情的道,他都是有所不同的。那我们每件事情,是不是都要知其雄,都要知道那个强的、多的、好的、阳的东西,然后我们守的是什么?是在这件事情上相应地我们守其雌,拿少的那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个东西叫恒德不离,你的德行没有离开你。也就是我们选择拿强的那一个,多的那一个,大的那一个,实则我们就开始失德了。失德和不失德决定了是否长久。

    举例:比如说我们做一个生意吧,如果你拿得都是多的那一面,你就会失德。失德你的顾客就会变少,失德你的员工就会变少,那你看最后你拿得是多了还是少了?少了。看似你一时拿得多了,但是从长久来看,你拿得又少了。但是你看老子讲的道:知其雄,守其雌。看似少拿了,最后你又多拿了,这就是道。当你无私的时候,反而成其私,当你越是自私的时候,反而你什么都成不了。当你总是觉得自己有功劳的时候,你就没有功劳了,当你认为你自己没有功劳的时候,你就有功劳了。这就是道的思维,他都是反的,所以叫反者,道之动也,跟我们人性想的东西,正好相反就对了。

    恒德不离,复归婴儿。我们不离开这个德,就复归于婴儿了。你看婴儿是不是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不需要那么多,饿了他就哭,然后就吃,吃饱了就接着睡,没了,所以叫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我们看刚才的知其雄,守其雌指的是什么?是物质层面的。接下来的荣和辱呢?是说精神层面。我知道赞美的那一面好,但是我不需要,我可以守辱的那一面。我知道被人夸奖很好,但是我不需要,我宁愿去看别人指正我的不足,是不是守辱?当你懂得守辱的时候,为天下谷。谷是什么呀?是不是它可以包容很多东西,它是空旷的,它有博大的胸怀,它可以容纳很多东西,它不是实的,它没有把自己装满,它永远都是谦让的,所以才能成为谷。

    我们再看知其荣,守其辱。我知道什么是好,但是我宁愿去接受那些不好的东西。越是这样,你的胸怀是不是越宽广。我们生活当中,人性大多数时候恰好相反。我们都喜欢什么?喜欢荣,不喜欢辱。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只喜欢夸,你必须赞美我,你夸我好看,你夸我有能力,你夸我温柔,你只许讲我好的,不许讲我不好的。这样的人会成为谷吗?会成为坑,自己把自己坑了。

    为什么讲从小不要对孩子那么多的溺爱,就是荣。你在家里给的那么多溺爱,对他都是好的,将来碰到一点不好的,他就想不开了。碰到一点事情,他都会觉得受辱了,所以你看将来他就很难独立。那我们就知道了,从小我们要教育给孩子这个道理,不需要给他那么多雄的东西,要给他雌,不需要给他那么多荣,要给他辱。为什么都要他享受最好的呢?为什么把最大的都要给他呢?不需要。为什么每天都是要给他一些赞美呢?都是一些夸奖和鼓励呢?你都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了,将来走到社会上他会吃苦的,那个时候他受辱,就是真的受辱了。所以与其让他真的受辱,不如我们教会他守其辱。我们知道好的一面,我们也知道赞美更好,但是我们不需要。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我们不在乎那么多的东西,我就可以守最不好的那一面,这就是道的玄妙。当我们可以守最不好的那一面,是不是所有的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只想守好的一面,是不是所有的都是不好的,这就是阴阳互换的道理。我可以守最受辱的那一面,最不好的东西我都宁愿处之,其他的就没有比这个更不好的了,都是好的。但是我们总想守强的,总想要大的,总想要多的,总想要赞美,总想要夸奖。那你会发现,除了这些最好的东西,其他的东西我都没有办法承受。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和刚才又递进了,刚才是恒德不离,这个时候恒德乃足。我们懂得去守辱的时候,可以让自己为天下谷,这个时候的德行是非常充足的,可以包容万物的。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就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没有任何修饰的,它也泛指什么,没有那么多的欲望。我们说一个人很淳朴,说一个人很朴实,是不是他很少有欲望,并且这个人很简单,很可靠这就是朴了。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什么叫白?又递进了一层,就是人们但凡所喜欢的东西都称之为白,然后我们可以守其黑,我们可以守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像不像老子举例子所讲的水,水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它可以去利益万物,利益完了之后,又回到自己虚无的状态,并且可以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喜欢的事情我可以,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可以淡然处之。别人都愿意守好的,守喜欢的,而我可以处大家讨厌的,这是不是又接近道了?为天下式,式就是榜样,天下通用的公式。如果你这样去做就是道,就可以成为天下人所效法的榜样。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忒是差错,如果能为天下式,恒德不忒。你的德行不光是足,而且没有一点点的差错。

    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如果是恒德不忒,就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那我们看整个这三段是递进的关系。从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到知其白,守其黑。从最开始的物质层面多拿少拿,变成了什么?精神层面,我可以守最不好的,辱的那一面。再递进一层,我可以守最不喜欢的,大家都讨厌的那个地方,后边也是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忒。一开始没有离开德行,第二个阶段德行很充足,第三个阶段德行上已经没有差错了,也就是圆满的状态。下面的结果同样也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阶段,复归于婴儿,就是没有那么多的需求,饿了他就哭。第二个阶段,复归于朴,比婴儿的欲望更少了,没有任何装饰,很简单很淳朴。那再接下来,复归于无极,就复归于道了。道就是最根本的那个,就是无嘛。那无极是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办法回到绝对的无,因为生而为人就已经有了,所以无极是什么?就是最接近无的那个状态。我们说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就是已经接近顶峰了,但是那个顶峰是到达不了的,这就叫无极。

    所以你看他是一层一层在讲,然后一点一点在去除。那我们再看,道从无到有。比如说我们这个人,一开始是绝对的无,后来父精母血有了我们,一个胎儿。那我们今年长到了四十几岁五十几岁,这就已经有了。那你说我这一生还要修回那个无,怎么办?我们只能修什么?无极。就是无限接近那个无,就可以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刚才不是讲复归于朴嘛,朴就是很简单的,没有欲望的状态,就叫朴了。那朴散则为器,就是你要散开,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器。举例:圣人用则为官长。如果圣人把这个朴散了,就可以做百姓的长官了。用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好不好理解?就是你把自己修到那个状态,你想要散开的时候,做任何一个事情都可以成为器。

    比如说你修到朴的状态,你想要去做医生可不可以?当然可以,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你懂医术,那是技能,然后再加上这个朴,可不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如果说你用这个朴,来做生意可不可以?你懂得做生意其中的某一个行业,再加上你这种朴的修为,一散,可不可以为器,这就是道了。所以你看这里的朴是什么?如果你自己清净内守的时候,你绝对无为的时候,就是没有那么多欲望,过朴素的生活。我们可以想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个生意,如果你是朴的状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如果你是这个思维和人生态度,请问做什么事情不能把它做好呢?这就叫朴散则为器。它不是任何一种固定的器,但是却可以成所有的器。

    这个杯子叫器具,但是你看它就很难变喽,因为它成型了,它要想变怎么办?得给自己修到无,修到什么?杯子没了,它就可以变成别的了。一个人是不是不停在干嘛,把我们这个器打破、去掉,不要那么多的标准,没有那么多的好与坏,没有那么多的荣与辱,没有那么多的得与失,只有把这些标准,全部破除的时候,成为那个朴,复归于无极。这个时候才真的好用,想成为任何器都可以,我们修自己的状态,就是这样的。

    那我们再来看《道德经》,在听之前会有很多朋友担心,说我听完会不会什么都不想干了?不会。那你不是真正懂得《道德经》,听完《道德经》会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绝对的无为,我就是什么都不做,有问题吗?没问题。还有一种是什么?是我们讲的第二个无当中的无为,就是我要做事情,但是注意,这个时候不是自生,是为别人而生。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做,是顺随着别人的需求去做,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去做好一件事情。有没有发现我们能称之为伟大企业家的人,他们都是怎么讲话的?你看他们讲话还会说我想赚多少钱吗?他们都在讲什么?我要实现社会责任感,我要为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或者国家做什么样的贡献。他们讲的是真的吗?是,他们讲的是真的,但是别人不信,因为理解不了。你说我每个月赚三千块钱,你说你不为了钱你太可笑了,就是不在一个境界上,所以别人不信。但是你去想,能去承担这些责任的人,一定不是为了自己在做了,因为为了自己早已经够了,不需要了。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这些圣人讲文化是不是一样,他不再是为了自己而讲了,但是别人不信,这就是我们上一段老子讲的:虽智乎大迷 是谓妙要。最玄妙的东西就在这里。因为什么?信不足,案有不信。有的人信是不足的,有的人是不信的。

    所以听完了《道德经》,我们就知道了,还有第二种选择,就是我要做事情的,我要去积累德行的,我要去为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做一点贡献的。但是不再是为了自生,不再有那么多的标准和要求,而是朴散则为器。

    夫大制无割,什么叫大制无割呢?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准备了一个蛋糕,说把它切大一点块,怎么切最大?不切最大,因为你怎么切都不大,所以不切最大,就是本来那个样子最大。什么最大?朴最大,无极最大。看似那个是最小的,但是它又是最大的,因为没有动过,那是最原原本本的符合道的样子,所以它是一个整体。散就为器,合就为朴。

    整个这一段你可以讲道最大,也可以讲复归于朴和无极最大,你也可以讲朴散则为器,用的时候最大,然后收回来的时候,依然是最大。这一句就是告诉我们,它要有一个完整性。我们再来以此延伸,什么叫完整性?比如说你看圣人,说他又当官又去讲文化,行得通不?行不通。所以你看什么叫大制无割?专注做一件事情,保持完整性不要被割开。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蛋糕,怎么切都是小的。整个《道德经》思维学到现在,是不是告诉我们多则惑,不要那么多。你看我们现在的追求总是很多,就是我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很多人一说起爱好,琴棋书画样样稀松,就是什么都会,最后你会发现实则你什么都不会。很多东西,我们要集中精力去做,没有必要的事情我们就少一点,守着最弱的最少的那一个就可以了。什么都要,最后就割开了,什么都没有了。

    整个二十八章都是告诉我们守朴、守无极。守是守不住的,因为它是结果。怎么办?你可以归于他。我们只要懂得少拿少要,守其雌,德行就不离开,复归于婴儿了。接下来知其荣,守其辱。我可以守受辱的那一面,这个时候我的德行很足,就复归于朴了。为什么可以守其辱,可以守其雌呢?因为没想要那么多嘛,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欲望,自然就回归于朴。接下来我不光是没有欲望,我还可以处众人之所恶,大家不喜欢的我都可以去守,那这个时候就复归于无极了,无限接近于无。当我无限接近无,就是朴的状态,也是无极的状态。朴散则为器,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最后说大制无割,要想保持大制无割,最好是有完整性的,这完整性,不要过于分散,很多事情没有必要的,就不要去余食赘行了。你说想东想西,我每天总是想要的那么多,想要追求的那么多,最后你发现一无所成,因为都已经割开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