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保龄侯
顾家绣品在京中的主顾,主要是各府的官眷贵人。
平日里,一般的官宦人家,顾家只派有体面地位的管家娘子上门送绣品。
只有要紧的人家,沈三奶奶才会亲自上门。
年下时,顾家与沈三奶奶的娘家走动,沈家太太见了晴雯很是喜欢,立刻认为干女儿,便当做是沈三奶奶的娘家妹子,晴雯自幼漂泊,也愿意认做干娘,从此更加忠心为沈三奶奶效力。
芳官暗自猜测,这一定是亨老太太的主意。
顾家素来有迎娶顶级绣娘为当家奶奶的惯例。
眼见,前几个孙媳妇在绣工上都不甚精到,乔家姑娘近年来难有精进,晴雯的绣艺一骑绝尘,便动了撮合她和顾家四爷的主意。
要不然,亨老太太哪会让晴雯认沈家太太为干娘,只怕自己就会认她作干孙女。
晴雯听了,只说要撕她的嘴。
自己只在年节的宴席上远远见过顾四爷一眼,一袭白衣,竟无半点绣饰,很是清冷孤傲,也甚少和家中主理家务的兄弟们说话。
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愿意被自己困于后宅。
不过,自从认了干娘,沈三奶奶趁着送绣品的机会常带着晴雯去各家走动,说她是自己的娘家妹子。
若是忙得时候,便让晴雯自己去。
一回生,二回熟,半年来,晴雯去了不少高门贵府了。
绣院的老嬷嬷们私下也说,这大有培养四少奶奶的意思。
这番话传到乔姑娘的耳中,越发不顺耳了。
吃过午饭,晴雯坐车回到绣院,走进自己的专用绣房,房子一尘不染,四边垂着透光纱帘,绣架丝线摆放得井井有条。
她卸去腕镯戒指,挽起衣袖,慢慢用桂花蕊熏的药皂温水盆中洗手。
洗净了手,又在房中点上气味清淡的凝神香,又用大手巾将身上衣裳掩住,准备妥当后,方凝神静气,飞针走线起来。
日暮时分,光线渐渐暗淡。
觉得眼眶微微发胀,晴雯方才起身活动早已酸痛的腰肢和脖颈。
早有小丫头奉上一杯香茶,她站在窗前慢慢喝了茶,正瞧见乔姑娘也从对面的绣房内走了出来散步。
晴雯知道,她心底不坏,绣艺也很出色,只是一味沿袭,不及晴雯眼亮心灵。
见众人都赞晴雯的绣艺,心中难免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小女儿心思。
只是,晴雯也不想惯着她。
喝完了茶,晴雯照例去自己统管的绣房转了一圈儿,依次查看绣品的进度,指点下针的技艺,解答各人的疑问。
临走前,晴雯让人提前拿来沈三奶奶准备送给保龄侯家的绣品。
一个销金色如意云纹大锦盒上,边角处方方正正的花笺,写着一个小小的“史”字。
晴雯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明日要去的保龄侯家——正是荣国府史老太太的娘家。
等到城中陆续点灯之时,晴雯也回到了小院儿。
到了家,芳官早摆好了饭等她,晴雯又拿出来沈三奶奶给的食盒,里面是一碟豆腐皮包子,两样精致糕点,两份时令小菜。
两人边说说笑笑,边坐下吃饭。
饭间,芳官一听晴雯说,明日要去保龄侯史家送绣品,立马求她带着自己一起去。
自从出了荣国府之后,芳官虽然觉得欢欣自在,也很是消沉了一段日子。
她自幼在戏班里学唱戏,唱念做打都不在话下,却偏偏拿不得针,拈不动线,家事杂务都不会做,就连在宝玉房里那段日子,也只学会伺候人洗漱、吃饭这样的精细活罢了。
来到小院儿后,两人的日常起居,全靠着邻居家绢娘的按时照应。
晴雯自从接了顾家的差事,日日在绣院忙活,芳官只能在家枯坐等待,常常拿剩米饭喂院子里的小麻雀玩,又被绢娘姐姐说她糟践粮食。
直到过年时,芳官随着晴雯前去顾家赴宴,被亨老太太一眼相中了。
名义上,芳官是晴雯的妹妹,模样生得这般俊秀,说话又多,人又机灵,还会唱上几段戏,把久在病中的亨老太太喜欢得要不得。
亨老太太在京中时,芳官日日都跟着晴雯去顾家,陪着亨老太太说话,解闷。
只不过,刚进入五月,老太太就受不了京中的暑热天气,离京去了城郊避暑养生。
芳官又连日独自在家,深感无聊,索性换了一身男装,日日去附近的茶馆听人说书。
一连听了十几日,她又开始嫌弃,觉得说书老头讲的故事太老套了,每天来来去去,都是一个模子的故事。
晴雯天天听着她的抱怨,便随口说,“你演过这么多戏,倒不如自己编套新故事来,可不比他们的强?”
这句话,可让晴雯遭了大罪。
她每日从绣院回来,还没歇上一会儿,芳官就开始对她讲自己白日间编好的传奇故事。
吃饭也说,洗漱也说,睡前趴在枕头上,还在喋喋不休。
什么护国小将军爱上前朝大公主,千年灵芝精遇见采药小童子,杀鱼西施捡回一个哑巴小子,皇商家的小儿子和穷苦出身的绣娘了……
听到最后这个,晴雯马上翻身起来,笑着去撕她的嘴。
前几日,晴雯还听得津津有味,时间长了,她睡也睡不好,困得白日里眼睛都睁不开了。
实在是不胜其烦,就又给她出了个主意。
“你不如去问问茶馆,除了说书老头,还缺不缺说书的年轻人?茶馆里有这么多听客,让他们都听你的故事,岂不更好?”
这一招,终于把晴雯从芳官的絮絮叨叨中解救了出来。
近日,芳官送晴雯出了门,就换上长衫,到常去的茶馆说书。
虽说一天挣不了几个铜板,倒是常常赢得满堂彩。
芳官觉得很是满足,晴雯觉得很是解脱。
眼下,听说晴雯明日要去史家,她又来了兴致。
晴雯之前去别家送绣品,她也时不时会跟着去,只是跟着拿东西,又不耽误事,连亨老太太都是准许的,倒也无妨。
次日,晴雯带着芳官,另有顾家绣院的两个嬷嬷,一起登上了史家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