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高峡出平湖(3)
47
【其实“天府之国”这个词并不是专为成都而造,在成都平原仰赖都江堰这一 璀璨明珠取得这个美誉之前,“天府之国”另有归属。
那又是哪里能比“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更早拥有这个美誉呢?
《战国策》说她:“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史记》里写:“……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秦人心领神会,噙着笑相对举盏。
“历代先君筚路蓝缕,方才从岐西一隅到如今这天下归一。”
【关中平原。
蜀有都江堰而成“天府”,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农耕区,关中平原的水利事业则更为发达。
早在商周时期,统治者往往以重农为己任,每年春天都要举行“藉田”仪式,以督促农业生产。《诗经·噫嘻》篇:“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记载的便是周成王藉田的场面。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周天子们在关中实行了井田制度。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对水利问题有具体的规定,即在井田上必须修建沟洫。所谓沟洫,也就是井田上的排灌系统,由畎、遂、沟、洫、浍等大小渠道组成。这便为关中的水利系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西周灭亡后,秦人在关中地区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奴隶制度被废除,确立了新型的封建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相应得到解放。
同时秦人也继承了周人重农的传统,更多的荒地被逐渐开垦出来成为农田。然而关中平原降雨量稀少,再加上渭北地区地势高亢,有大片的“泽卤之地”,天然降水和原本井田的水利已不足以满足关中日益扩大的耕地需求,秦国需要更大更好的水利设施。
而此时的秦经商鞅变法后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修建大型水利设施的条件。
但是韩国不知道。
所以韩国给秦送来了郑国和郑国渠——话说有多少人把它当成了郑国这个国家修的渠?】
这确实容易被误会。秦人点点头。
然后算了算时间,又有些哭笑不得:“郑国早在周烈王初便为韩国所亡,到如今已有百余年了。”
【不过我们都知道,郑国渠修建的初衷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面对日益强大的秦国,挡在秦东出必经之路上的韩国,在巨大的压力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给秦国送一个水利专家,让他们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劳民伤财的基建上面去,最好无暇顾忌韩国。
作为一个好邻居,秦国自然是却之不恭啦。
话说起来,韩赵魏实在是秦国绝妙的好邻居。韩国送了水利专家郑国,魏国外号大秦人才培养基地,不知多少秦廷高官来自魏国。赵国就更是了不得,送了两位最厉害的秦君回来,谁看了不说一句赵国爱得深沉,总能在关键时刻记起作为小宗要辅弼大宗的职责来。】
“噗呲!”天幕的语调太过促狭,惹得秦廷诸公卿无不喷笑。
公子雲一本正经地点头,“是呢,先君昭王原在魏国为质,太后本欲立幼子,还是赵国武灵王迎了昭王归秦,这才有秦长平大捷尽取河西之地呢。”便是他家阿翁,也是在高大父继位后,赵国就忙不迭地送了人归国。
秦皇睨了一眼嘴欠的儿子,自己也忍俊不禁。
“确是如此。”被赵国送回来的当事人之一嬴稷抱着另一个当事人,捋了捋胡须笑道,“寡人倒该与赵国道声谢呐,若非赵王哪有寡人今日。”
所以你的道谢是指长平二十万还是指那几个城池?
“如此说来,允炆对朕这个叔父倒也不赖。”朱棣忍俊不禁地以手指朝另两个儿子点了点,回头对太子道,“难为他临了要动手了,还惦记着要把你们兄弟三个送回来。”
【韩国献策的本意是为了耗费秦国国力,疲秦以偷生。而对于秦国来说,这却是来得正是时候。
从经济条件来看,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秦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吸引着大批有识之士来秦。再加上因耕战思想迅速提升的军事实力,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领军者,据《战国策》记载,秦国在昭襄王时就已经据有天下五分之三的财富。
虽说这个数据不一定靠谱且到了政哥时期肯定有所变化,但也能说明秦国此时的经济基础是相当不错的。
二则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准备。秦国重农抑商,鼓励耕织,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口自然大幅度增长。而战国中后期铁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革以及土地的大面积开发,水利事业也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即由原本的防洪排涝为主转变为引水灌溉为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郑国修渠的建议着实是挠到秦国的痒痒上了。关中是秦国的基本盘中的基本盘,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有着自然形成的十分雄厚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一个四面有天险扼守的安全之地。若关中发展起来,秦国实力必然大幅度增强,这送上门来的好处,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
永乐大帝听着天幕一二三点列出修郑国渠的必备条件,想到从南京到北京的距离,计算着要修复运河所需。算着算着又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为何没有李冰郑国啊!
如今大明府库尚算充盈,可是治水修运河好难啊,稍有不慎则徭役劳民过重,致民间揭竿而起者众。怎么秦始皇那会儿又是长城又是宫殿又是驰道灵渠的,就无人造反呢?
嘤
【于是如韩国所愿,秦国欣然接受郑国的建议,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修渠工程,但是结果嘛……懂得都懂。】
子楚一手揽着长子,一面看之天幕上舆图标注出的水渠,问道:“吾儿,汝以为这结果如何?”
“女士终南说蜀有都江堰而‘水旱从人,沃野千里’,关中本就重农耕,自是不遑多让。”少年太子略想了想,又补充,“且,儿以为,儿与仲父、王将军,不会看不出郑国之本意。
“故,渠成之日,便是攻韩之时。”
多好的借口啊,恰如女士终南所言,韩当真是大秦绝妙的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