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拐个校花穿北宋,皇帝求我别造反 > 第39章 获得一座山

第39章 获得一座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翌日清晨。

    王家二爷、三爷带着余晨一家人去看地。

    有了王庆孝昨晚的话,老王员外打算把沟儿口旁边的三十亩山林地给余晨,另外再送山下五亩水田,当做教书的谢礼。

    谢礼当然不会这么厚重,旁人都能看出,王家对余晨的重视。

    王庆义负责此事,他在山坡处站定,指着村内的肥田说:

    “水田送余相公五亩,由此往上,二十亩山地也是余相公的。至于林地,相公看上哪里,尽管划走便是,用不着测量。”

    水田旁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水渠,引入河水,平时灌溉河边肥田。

    王三郎走上前补充:“这条水渠由王家开凿,若是灌溉,余相公不必给钱。”

    宋朝鼓励土地兼并,同时放权给地方乡绅,让他们自主建设水利,官府只起到协调作用。

    王家这条水渠,村民取水是需要交水费的。

    张老头熟悉村子,看了眼划给余晨的田,偏头对苏映说:

    “都是好田,佃户也肯干,王家真是大手笔。”

    苏映闻言,便不打算检查,替余晨做主道:

    “谢过两位郎君,至于林地,从此往上我们夫妻全要了,如何?”

    她想要下整座山丘,比原定的十亩山林大了不止数倍。

    王庆孝没有意见,瞥了二哥,拍板道:“好,就依苏娘子所言。”

    这点林地王家用不上,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王庆义唤来小管事,让他将地里的佃农都找过来。

    等一行人走上山坡,小管事带来一群佃农,都是家里当家做主的。

    他们早知道要换主家,一个个对小两口躬身打招呼:

    “余相公,苏大娘子安好,俺叫刘大,佃了两亩水田。”

    “相公娘子安好,俺叫李二,佃了五亩山地”

    “相公”

    苏映面露微笑,看上去很好相处,对佃农们说:

    “叫苏娘子便好,地我粗略看了一遍,种粟米的山地收获后先停耕,我会教你们玉米和红薯种植法。至于水田,继续轮种油菜,改日教你们育苗移栽。”

    李二面露难色:“那……那甚玉米和红薯,俺们没种过啊,是粮食吗?”

    苏映思索片刻,缓缓说:“水田地租减一成,种油菜的山地亦是如此。我选中的那些地,地租减三成,种子都由我提供,无需你们操心。”

    其他佃农听到减一成,欢喜不已,纷纷作揖。

    但说到粟米地减三成时,所有佃农都不淡定了。

    不少佃农小心探问:“娘子所言,可是真的?”

    余晨及时站出来扮红脸,不悦道:“我夫妻二人有何必要诓骗你们?只管照做便是。”

    他们早听说了小两口的名声,已然信了九分。

    加上软硬皆施,大多数佃农没了疑惑,就算有,也只得往肚子里咽。

    李二心中仍旧没底,他佃了五亩山地,家中生计几乎全靠这些收成。

    他硬着头皮问:“娘子,俺并非不信,只是这东西俺们没听说过”

    余晨即答:“只要按夫人的方法种,就算没收成,我也不会让你们饿死。”

    李二吃了定心丸,其余粟米地的佃农也彻底打消了疑虑。

    余晨再次告诫:“夫人选出的地,万不能胡乱播种。谁要是胡来,就算播了种子,我也全给他铲掉。”

    “听余相公的。”佃农们连声应是。

    王庆义经常跟农户打交道,一眼看出了小两口的手段。

    心想,二人精明如此,幸亏王家选择拉拢而不是打压。

    要是让他们跑到小王村发展,日后定成心腹大患。

    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不仅不会与他们为敌,日后对付小王村,还多了两个助力。

    他们只要在王村有了地,基本等同于绑在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中。

    张凌听大人们谈论正事,昏昏欲睡,跑上前抱住苏映问:

    “师娘,小子想去山上玩,可以吗?”

    张老头说过,以后干什么只需师父师娘首肯,不用问他。

    看来他是真把小两口当做儿子儿媳看待了。

    苏映要去地里规划耕种,摸了摸小朋友的脑袋说:

    “去吧,别跑太远,一会儿我们要回家吃午饭。”

    “好嘞!”张凌喜滋滋道。

    乡下孩子没那么金贵,只要不碰到野兽,几岁大就可以满山跑。

    苏映作为家长,教育方式相对开明,只做引导,不会强行灌输思想,这跟余晨一样。

    一旁,王三郎又开始请教余晨学问,搞得他哭笑不得。

    怪不得要跟着上山看地,铁暗恋了好吧!

    余晨别开话题,问:“我见到山后有片茶园,可是王家的?”

    王三郎不知道家中产业,转头看二哥,王庆义笑了笑,回道:

    “然也,茶山间有一幽潭,又在旁边筑亭,偶尔有好友进村,都在那里款待他们。既然相公提及,不如上山游玩,也可尝尝新茶?”

    暴雨过后,很多茶树冒了芽,正是新茶采收的时节。

    宋人采茶,要赶在天未亮之时上山。

    茶芽优中选优,采摘时手指碰不得,须留长指甲掐断,采下也不能放竹篓里,立马投进随身携带的泉水才行。

    腊茶最为贵重,茶叶选用严格,必须是早春嫩芽。

    制作工序同样复杂,先蒸,再榨,还要磨成粉,期间又有晾晒、烘焙等程序。

    宋朝皇室推崇的小龙凤团茶,便是腊茶中的极品。

    现在是秋季,却是喝不到那般好东西了。

    团茶又是另一种工艺,研磨熬制成茶膏,加入许多香料,再将茶膏与茶末混合,最后压制成茶团。

    王二郎想起来了,拍手道:

    “好想法,我记得这个亭子!二哥,茶园可有成品茶?”

    王庆孝带着大量茶叶进京贩卖,王家的库存全无,所以现在正在加紧制作。

    “自然有的,正好请余相公品鉴。”王庆义回答,还不忘奉承一句余晨。

    两人颇有种小媳妇争风吃醋的感觉。

    王庆义想跟余晨交好,是为了巩固地位,王庆孝很单纯,只是佩服学问。

    苏映还要在地里忙活,直言道:

    “相公想去便去吧,还能照看一下凌哥儿。”

    “听夫人的。”

    余晨讪讪一笑,他不懂农事,苏映没直说他帮不上忙,已经很给面子了。

    张老头和杨大婆同样打算留下,相比于读书人的‘儿子’,他们更喜欢种地的‘儿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