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稚子之龄,位列东宫
“辩儿,汝何故立于此也?祭月之宴将始矣,速至近前。”
一个温柔中带着些许威严的声音打断了刘辩的思绪,刘宏示意刘辩在其下首落座。
祭坛上,香炉烟雾缭,司职祭祀的太常张颢正大声诵读祭文。
“辩儿知否何以行祭月之典?”
刘宏看向刘辩,言语中有一丝考校的意味。
“回禀父皇,是以祈求月神佑吾大汉繁荣昌盛矣。”
刘宏满意地点点头,自上次刘辩提出应对士族之策后,刘宏就对自己这个年仅六岁的儿子刮目相看。那曾经只将其视为懵懂稚子的眼光已彻底转变,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夹着惊叹和期许的复杂神色。
此时,一群巫师缓步入场,他们的衣袍上绣着日月星辰,腰间系着五彩丝带,头戴羽冠,手持法器。
一阵悠长的号角声响起,巫师们围绕着祭坛缓缓转动,步伐轻盈有序。鼓点越来越密集,他们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身体扭曲成奇异的姿态,双手挥动法器,口中念念有词。
一通激昂的鼓声后,巫师们面向刘宏齐齐跪拜,高呼:“恭祝陛下皇道长隆,祈愿大汉国泰民安。”
刘宏于御座上起身,端起案上的酒盏,目光扫过众人。朗声道:
“善,大善。今宵,朕与诸卿相聚于此,共赏皓月,同祭神祇,此实大幸也。朕以此盏祈愿大汉江山永固,社稷安宁。诸卿共饮之!”
“陛下圣明,臣等共祈大汉江山永固,如皓月常明,光辉万世。”
众人连忙站起,躬身行礼后朗声回应。
月光洒落,一群宫女身披锦绣,手持彩练,随着古筝与笛声起舞。舞姿宛如流云飘渺,时而翩若惊鸿,时而婉若游龙,彩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与皎洁的月光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灯影摇红的皇宫中,玉盏琼浆流转间,觥筹交错的清脆声响,伴着丝竹之音。那些文人士子的一篇篇诗作引得众人喝彩连连,让刘辩不禁有种身处大汉盛世的错觉。
感受到隐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一抹危机,刘辩稳稳心神,深吸一口气,向刘宏躬身行礼,朗声说道:
“启禀父皇,今夕恰逢此祭月盛典,儿臣亦存一阙。愿以此祈求上天庇佑大汉,致令国祚安靖,民庶康泰。”
刘宏闻言,疑惑地看向刘辩。
“辩儿竟能成赋乎?善,朕静待佳作!”
感受到刘宏言语中的期许,刘辩拱手领命,旋即闭上眼开始构思。
众人皆安静下来,目光齐聚正在刘辩身上。只见他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一袭华服在月色下更显雍容。
片刻之后,刘辩睁开眼眸,清了清嗓子,开始吟诵:
“月色朦胧夜未央,宫灯照耀碧华堂。
天下英豪齐相聚,共祈大汉永安康。”
他的声音稚嫩而清朗,传递出一种未经雕琢的纯粹祝愿。
“此乃一阕佳构,七言之体,韵律和谐,意境高远。辞藻精炼,其意直达,可谓诗中之上佳也。”
几位老者微微点头,捋着胡须,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
“然也,然也,吾亦此意……其难得可贵处,此作竟出自于年方六龄之皇长子殿下。此乃大汉之福,陛下圣明之兆也!”
一时间,场上众人皆惊叹连连,议论声不绝于耳。
刘宏眼中有着一丝惊讶,不过,随即便已释然。
“善!甚佳矣!哈哈哈……”
众人的连番称赞使得刘宏开怀大笑,言语中满是自豪。
“辩儿如此才华,实乃天赐神童,愿汝他日能光耀大汉文脉。”
刘辩宠辱不惊,面色如常地向上座的刘宏躬身说道:“父皇谬赞,儿臣另有一作,伏望父圣鉴,赐儿臣以教诲。”
当听到刘辩说还有诗作时,刘宏眉毛一挑,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带着一抹难以掩饰的自豪。
“哦,辩儿尚存宏篇乎?速速念于诸卿共赏之。”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刘辩那小小的身影上。只见他把身子挺得笔直,微微仰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视一圈。一只小手垂在身侧,另一只手则自然地背在身后,朗声念道:
“高祖斩蛇定乾坤,文景之治天下稳。
汉武雄才拓疆土,昭宣功业亦非凡。
光武中兴展宏猷,明章盛世耀汉魂。
今上圣德承祖志,江山永固万代春。”
刘辩念完便静静地站着,脸上平静如水,尽显从容。
众人再次被震撼到,脸上满是不可思议,纷纷称赞刘宏圣明,天赐神童与大汉皇室。
“哈哈哈,辩儿颖悟非凡,幼而秀异。然,朕实不敢当如此赞誉。朕当兢兢以守,光扬大汉之威。”
自古帝王谁不希望自己被世人称颂?即使这是自己的儿子在吹捧自己,但并不影响刘宏此刻的心情。
这时,司徒崔烈大声恭贺:“启禀圣上,殿下奇才早发,神童天纵,臣为陛下贺。皇家有此龙驹,定能辅佐天子,光大汉室,臣为大汉贺!”
话音刚落,旁边的文圣后人孔融和儒林大家郑玄也附和赞同。
在此期间,刘宏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不曾消退,那是为有如此优秀的儿子而倍感荣焉。为人父母者皆是如此,哪怕身为帝王也不例外。
刘宏在众臣称赞恭贺声中清清嗓子,随即朗声开口:
“拟旨,皇长子刘辩,天资聪颖,神童自显,芝兰玉树,异才早著。此乃汉室之梁,社稷之望,国之幸也!
今,兹特册封刘辩为‘皇太子’,授以金册玉牒,位列东宫,以备储君之位。天地社稷,大汉诸祖共鉴之。”
刘宏顿了顿,扫了一眼下座恭聆圣训的众人接着说道:
“太子生母何贵人讳某,秀外慧中,贤良淑德,教子有方。
今,兹册封何贵人为‘皇后’,赐号‘灵思’。入主中宫,彰其教养太子之功。望其垂范后宫,以佐太后。”
众人跪伏于地高呼刘宏圣明。
随着祭月宴的结束,刘辩也回到自己寝殿之中,脑中梳理着今晚宴会上发生的事,不知不觉中便睡了过去。殊不知历史的轨迹也因他今夜之举,而悄然发生了改变。
旬日晨曦微露,阳光洒在雒阳城古老的街道上,早市已经热闹起来。
在城门榜示处,一群人正谈论近日朝廷张贴出的布告。
“哎,尔等可有听闻陛下册封大皇子刘辩为‘太子’矣?”
一人兴奋地打开了话匣。
旁边一人马上接过话茬,而后滔滔不绝地向众人讲述起自己的所闻。
“汝此时才知晓?吾早已明了……吾二姑之大姨内弟之孙是宫中羽林卫,那夜正当值。闻彼之言,太子殿下以稚子之龄于宴上佳作连连,着实惊才绝艳。此无师自通之奇,诸公均以‘神童’冠之。且,某听闻太子殿下乃圣之转世,生而知之!”
“果真天皇贵胄,实乃与众不同也。&34;有人感慨着。
众人正听得津津有味时,那人话音戛然而止。
只见其舔了舔发干的嘴唇,咽了一口唾沫后接着说道:“彼时,陛下龙颜大悦,赐封其为‘皇太子’,其生母何贵人亦获封‘皇后’矣”。
酒楼里几个年轻士子围坐一起,也正谈论着那夜祭月宴上的事。
其中一名士子率先开口,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崔兄,阁下乃司徒崔公之子侄,料想于祭月宴之诸事知之甚详。能否为在下几人具言其事?亦可令在下领略盛典之境。”
“咳,王兄言过矣。兄乃王氏嫡脉同辈之佼佼也,少而有才,更为儒林大家郑公之高徒,王兄此言确显生分也。”
“是也是也,崔兄言之有理。”在座的其余几人也出言附和。
随即,崔家士子把他从父辈那里听到的事情经过原原本本与众人讲述。引得在座几个拍手称赞。
其中一人轻叹一声,苦笑着摇头。
“在下自忖略有文华,然。比之太子殿下,方觉己身乃庸碌也。”
旁边之人闻其言,点头认同,随即惊呼道:“诚是,太子殿下仅孩提之龄便俱此才学,莫非其真乃圣人转世乎?”
随着雒阳城中众人口口相传,刘辩“神童”之名将会迅速传开。不消多少时日,天下都将知晓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