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纪 > 第30章 刘备援北海

第30章 刘备援北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备解北海之围】

    当初,太史慈逃往辽东避祸时,北海相孔融听闻他的事迹,感到惊奇,为此多次派人慰问太史慈母亲的情况,并送去粮食和物资。当时孔融因黄巾军入寇,在都昌驻扎军队,结果不幸被黄巾将领管亥围困。

    太史慈从辽东返回后,母亲告诉他说:“你与孔北海虽未曾见过面,但自从你离开后,他殷勤地赡养我,以至于超过了对旧友的关怀。现在他正被贼人围困,你应该前去救援。”

    太史慈侍奉母亲三天后,就独自一人径直前往都昌。当时围困还不是很严密,于是他趁着夜色潜入城内见到了孔融,请求带兵出城剿灭黄巾军。孔融不同意,打算继续等待外援。然而援军迟迟未至,围困的情况却日益严峻。

    孔融想向平原相刘备求援,但城池被围困,无法出去传递消息。太史慈自告奋勇要去求援。孔融说:“现在贼兵围得很紧密,众人都说不能出去,你虽然意志坚定,难道不认为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吗?”

    太史慈回答说:“昔日府君厚待老母,老母为此感激,命慈前去解救府君之急,这是因为母亲认为慈有可取之处,来了必定能有所帮助。现在众人都说不可行,慈也说不可行,难道慈就是这样回报府君的吗?老母命慈来到此地就是为此而已吗?事情已经非常紧急了,请府君不要有疑虑。”孔融这才同意了。

    于是太史慈整理好睡具和食物,等天亮后,就带着弓箭上马,只有两名随从,每人手持一张弓箭,然后打开城门直冲出去。外围的敌人都吓坏了,兵马纷纷出动。太史慈引马走到城下的壕沟内,立起弯弓搭箭,射向敌人;射击完毕后,他们又径直进入城门。第二天清晨又是如此,围困的人有的起来有的躺下,太史慈再次弯弓搭箭进行射击,射毕后,他再次进入城门。到了第三天清晨又重复之前的操作,这时围困的敌人对他不在意,继续躺着睡觉,于是他鞭策马匹径直冲出重围,奔驰而去。黄巾军察觉时,太史慈已走远,他回头又射杀了几人,皆应声倒地,因此没有人敢追击。

    太史慈来到平原,对刘备说:“我是东莱的一个普通人,与孔北海并非亲戚,也不是同乡,只是因为名义和志向相合,有共同分担灾难和困境的义气。现在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困,孤立无援,处在危急之中。考虑到您有仁义之名,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北海区区地向您求救,让我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围,从万死之中来见您,只求您能出兵救援,保全一城之人的性命。”

    刘备为此敛容,答道:“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吗!”他立即派遣三千精兵随太史慈一同前往。黄巾军听到刘备兵马到来,便解围逃散。

    孔融得到援军的帮助后,对太史慈更加珍视,说:“卿是我的年轻朋友。”事情办完后,太史慈回去向他的母亲禀报情况,母亲说:“我为你能回报孔北海而感到高兴。”

    【孔融领北海始末】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显示出异于常人的才华,家里有七个兄弟,孔融排行第六,天性聪慧。四岁的时候,他和兄弟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把最小的梨分给自己。大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应该拿小的。”于是,宗族的人对他刮目相看。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京城。当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轻易接待宾客,只有名人或者与他有交情的人才能见到他。孔融想要了解李膺的为人,特意去登门造访。门卫问他来意,孔融回答说:“我是李君的熟人。”门卫告诉了李膺。李膺请孔融进去,问道:“高明你的祖父或父亲曾与我有过恩旧吗?”

    孔融回答说:“是的。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互为师友,所以我和您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交情。”众人听了都不禁叹服。太中大夫陈炜来得较晚,听说了这件事后,他说:“一个人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就有奇才。”

    孔融就回答说:“就像您所说那样,想必您小时候肯定很聪明了!”意指陈炜现在很平庸。

    李膺为此大笑,回头对众人说:“高明长大后,必定会成为杰出的人物。”

    有一次,山阳人张俭得罪了中常侍侯览,侯览就通过在州郡下发悬赏令来抓捕张俭。张俭曾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过交情,就逃到孔褒那里避难,但孔褒恰好没在家。孔融当时只有十六岁,张俭因他年少而不肯如实相告;孔融看到张俭有困窘之色,便对他说:“哥哥虽然在外面,难道我就不能为您尽主人之礼吗?”于是让他留下来住。

    后来事情泄露,官府下令秘密搜捕,张俭侥幸逃脱,但孔褒和孔融却被捕入狱。两人不知道为何被捕。孔融说:“藏匿犯人的人是我,我应该被捕。”

    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与弟弟无关,请让我承担罪责。”

    官吏询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家里出事都由长辈负责,我应该受到责罚。”一家人都争着要死,郡县的官员无法判决,最终上报给朝廷。皇帝下诏只治孔褒一人之罪。因为这件事,孔融开始有名声,与平原的陶丘洪、陈留的边让齐名。州郡屡次派人征召他,但他都不应命。

    后来,孔融被任命为司空掾,担任中军候。在职三天后,晋升为虎贲中郎将。当时董卓废立皇帝,每次孔融与他对答时,都会提出一些正义的言论。由于与董卓的意见不合,他被转为议郎。当时黄巾军在数个州肆虐,而北海地区最为受敌。董卓便暗示三府官员共同推举孔融为北海相,欲借黄巾之手除掉他。

    孔融接手北海后,修复城邑,兴办学校,设立庠序,选拔贤才,推崇儒士。他任用彭璆为方正,邴原为有道,王修为孝廉;还特地指定高密县作为郑玄的特别乡,名为“郑公乡”。当地居民无后嗣的或者四方游士有死亡的,孔融都会为他们准备棺木并举行殡葬仪式。郡中有个名叫甄子然的人以孝行闻名于世,但很早就死了,孔融非常惋惜,遗憾不能与其相见,于是下令为他配食于县社。他对待贤者的礼遇就是这样。

    每次朝会访问时,孔融都会担任议主的角色,其他官员只是寄名而已。

    【名士流离于徐州】

    王修,字叔治,是北海营陵人。在初平年间,北海的孔融召他担任主簿,并派他出任高密令。高密的孙氏家族素来嚣张跋扈,常有门客犯法。有一次,民众有遇到抢劫的,盗贼躲进孙家,官吏无法逮捕他们。王修就带领官吏和民众包围孙家,但孙家拒绝外人进入,官吏和民众又因畏惧而不敢靠近。王修对官吏和民众说:“凡是不敢攻击的人就与罪犯同罪。”孙氏恐惧,最终只得把贼寇交出来。因此,嚣张的豪强都被震慑住了。

    之后,王修被举荐为孝廉,他却把孝廉之名让给邴原,但孔融不同意,对他说:“邴原确实是个贤才,我已经知道了。古时候,高阳氏有八个有才的儿子,尧舜都没有任用;邴原可以说是不担心没有机会的人,把举荐他的机会留给后来的贤人,不也可以吗!”

    王修再次辞让,孔融回答说:“你在任职期间清廉自守,经历了许多困难的考验,谋略很少出错,善于教导又不知疲倦。我赞赏你的功绩,欣赏你的德行,决定提拔你到王庭,你难道要一直推辞吗!”当时天下混乱,最终王修没有入朝为官。

    不久之后,郡内有人叛乱。王修听说孔融有难,夜晚前去救援。敌人刚开始进攻,孔融对身边的人说:“能冒险来的,只有王修!”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孔融再次任命他为功曹。当时胶东地区有很多敌寇,于是王修被委任为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的宗族很强盛,他们自己设立营垒,不肯接受调遣。王修独自率领几个骑兵径直进入营垒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公沙氏吓得不敢动弹。王修安抚剩下的人,从此寇匪才逐渐减少。每当孔融遇到困难,王修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毫不迟疑地前来相助。孔融常依赖王修而得以脱险。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东武城人。他年少时性格朴实而沉默,喜欢击剑,对武事很感兴趣。二十三岁的时候,乡移为正,开始发奋用功,阅读了《论语》和《韩诗》。到了二十九岁的时候,他与公孙方等人一起前往郑玄那里学习。但是学业还没有完成,徐州的黄巾军就进攻北海,郑玄和门人们前往不其山避难。

    当时谷物和粮食都很短缺,郑玄只得停止教学。崔琰跟随同学们一起被遣散,那时寇盗横行,往西的道路被封锁。于是他在青、徐、兖、豫等地周旋,往东到过寿春,向南眺望江、湖。离开家四年后才归还,他居家时以琴书自娱。后来袁绍听说了他的才能,就招募他为自己效力。

    【程昱为刘岱谋划】

    起初,兗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结盟,袁绍让他的妻子与儿女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范方将骑兵来帮助刘岱。

    后来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要求刘岱送袁绍的妻儿过来做人质,并给范方下令说:“如果刘岱不肯交出袁绍的家小,你就让骑兵先回来!等我平定袁绍以后,就会加兵于刘岱!”

    刘岱与下属商议,连日不决。最后他听说东郡的程昱有智谋,于是召唤程昱来商量。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这个近援而去寻求公孙瓒的远助,这是到遥远的越国去找人来拯救落水孩子的做法。公孙瓒并非袁绍的对手,现在他虽然击败了袁绍的军队,最终也会被袁绍所俘虏。”

    刘岱听从程昱的建议,让范方带领骑兵归还公孙瓒。

    【曹操击破于毒军】

    曹操的军队驻扎在顿丘,于毒等人攻击东武阳。

    曹操就领兵向西进入山区,攻击于毒等人的据点。众将纷纷请求救援武阳,曹操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假装奔向西方却掉过头来攻打临菑。只要让敌人以为我们向西行军,武阳之围就会被解除。如果他们不来,我也能击败他们的据点,贼寇们必定无法攻下武阳。”

    于是曹操下令继续前进。于毒等人听闻后,就放弃了武阳,要返回去保护自己的老巢。曹操于是在内黄进攻眭固和匈奴人于夫罗,取得大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