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小城小巷小事 > 第17章 一切向好

第17章 一切向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四月的第一个星期三。王家姐妹终于聚在了一起。王秀娟一家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多。这个时候刚好不忙。王琳娟开心的带着曹家三口去了槐树巷,自己为他们租好的房子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就等他们安置自己的行李了。

    王秀娟带的行李并不多,姐妹俩又都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安置好了。王琳娟想让姐姐休息一下,清闲一个下午,建议他们一家出去转转,一起熟悉一下周边的环境。王秀娟拒绝了,这眼见着就要晚上了,晚饭时间段是最忙的时候,她怎么能安心的闲逛。

    于是王秀娟让曹刚在家继续打扫卫生,顺带着照看好孩子,自己急匆匆的和王林娟一起赶去店里上岗了。

    两个人赶到店里已经接近5点。店子里除了李明哲忙着在后厨配菜,还没有一个客人。

    王秀娟手脚麻利的擦拭着桌椅板凳,把厨房里洗干净的筷子和碗放进厨具柜里整理利落,做完这些后又主动到后厨帮忙摘菜洗菜。

    王琳娟看着姐姐忙碌的身影,又感激又愧疚,她知道姐姐这么勤快是因为不想要自己难做,她让姐姐受累了,但是姐姐来了,自己真的轻松了好多,她也很开心。

    5:30后,街上的人流量慢慢的大了起来。陆陆续续的有下了班的人在回家的路上选择顺手点一碗炒面炒粉带回家,又方便,又便宜,既不用开火做饭,也不用刷锅洗碗,简简单单就是一餐,这是单身汉的最爱。

    6:30后,店里开始正式上客了。不大的店面,拥挤的摆放着两张8~10人的大圆桌和8张4人的小长桌。

    大约7点,店里就开始座无虚席。小伙子大姑娘三五成群呼朋唤友,点上七八个小菜,添上一二两小酒,你敬我一杯,我陪你一杯,推杯换盏之间好不热闹。

    在长阳的饮食习惯里,热菜主要还是以清淡、鲜嫩、爽滑为主,甚至有些菜比较偏甜口。这些菜对老一辈的长阳人来说是刻在dna里的口味,但是对现下的年轻人来说,长阳的本帮菜实在是不够滋味儿,特别是子想喝两杯小酒的时候,清淡的菜味儿,压不住酒味儿,吃起来不得劲儿,不过瘾。

    “饭店总管”王琳娟虽然不擅长做饭,但她擅长琢磨。针对于长阳本帮菜的特点,王琳娟对一些菜尝试进行了点创新。把原本的大量的糖醋口的菜,改成了酱香菜,还加入了一点辛辣,这样既让食客感到新鲜刺激,更有滋味,也弥补了他们不善吃辣的bug。

    现在小店里卖的最好的几道菜是鱼香肉丝、红烧排骨、酱香回锅肉、酸辣土豆丝和酸菜鱼。

    这些菜原本都是川菜,使用的食材都是最常见的。虽然长阳正宗的川菜馆有不少,但是长阳人是真正的不善吃辣。考虑到本地人的口味,王琳娟把其中辛、辣、麻的调料去掉或减少用量,把原本的红油赤酱的川菜变成了鲜香微辣更适合徜徉本地人使用的融合菜。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来店里吃过小炒热菜的客人。好评不断。回头客很多。

    王琳娟是一个细心且虚心,善于与客人沟通的人。每当客人提出意见的时候,他都会认真的记录。即便只是跟客人很随意的聊天,他也能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获取灵感。

    曾经有一个顾客酒足饭饱后闲聊,说到自己在四川旅游时吃过的一道非常好吃的川菜——沸腾鱼。

    客人是这样描述沸腾鱼的。一个青瓷大碗里整齐的码放着新鲜白嫩、薄如蚕翼的鱼片,鱼片上飘着一层红椒和花椒,红油烫水的最上层零星的点缀着白色的蒜蓉和翠绿的香菜与小葱。吃起来鱼肉细腻、入口即化。上桌前厨师会用一勺热油激发出辣椒花椒和葱蒜的香味,只要闻着这股香气,你的味蕾就会不自觉的分泌唾液,忍不住的想去吃一口。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辣了,又辣又香。让你忍不住一口一口的吃,一边吃一边辣的流泪,不住的喝水。一顿饭吃完,鼻涕眼泪流了一脸,水也喝了一肚子。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是满足的,口中还留着鱼肉鲜嫩爽滑的滋味,脑海里还残留着享用过美味后的快乐。

    听顾客讲完吃沸腾鱼的经历后,王琳娟就在想,有没有一种做法在去除辛辣的同时,能保留沸腾鱼的鲜香滑嫩?让人忍不住食欲大动,欲罢不能,大快朵颐?

    于是她想到了酸菜鱼。

    酸菜鱼的灵魂便是在于这个酸菜。长阳本地特产的一种野菜叫做箭杆白。每个夏季这种野菜长满山坡,有勤快的婶子就会将它们采摘回去洗净干净,然后选择通风避阳的地方晾干,晾干后将它们一层菜一层盐的码放在泡菜缸里,加入凉白开浸泡。

    剩下的就是耐心的等待,一个多月后,在乳酸菌的神奇作用下,箭杆白酸菜就成了。

    泡好后的箭杆白酸菜吃起来酸酸脆脆,味道清爽。箭杆白炒肉是长阳本地人一道非常喜欢的下饭菜,无论是搭配米饭、白粥或者是做面条的浇头都十分可口。

    酸菜鱼就是以长阳本地产的箭杆白酸菜为底料。搭配碧波江上常见的的几种鱼,模仿沸腾鱼的烹饪方法。但是王琳娟将红油辣椒改为了清油花椒。这样吃起来既有乳酸菌发酵的特有的酸味,也有花椒的一点点辛辣。这两样味道加上鱼肉的鲜嫩多汁,完全符合了长阳人的饮食口味,让人吃过一次便不能忘怀。

    一招鲜吃遍天,凭着这一道酸菜鱼,李家饭馆名声大噪,这道菜也成为了李家饭馆的头牌。

    王琳娟的脑袋里不乏创意,但是这些缥缈虚无的创意,需要建立在靠谱的烹饪技能之上。现在她送姐夫曹刚去学习烹饪,就是为了能掌握这种技能。

    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王家姐妹在李家饭馆忙碌的时候。曹宝根已经在槐树巷附近的幼儿园入学,他非常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其他的小朋友相处的也很好。手术后经过了半年多的休养,他的身体恢复如从前。

    天时地利人和,于是曹刚可以放心的前往某东方开始学习了。

    刚去学习的时候,曹刚心里也是忐忑的。生怕自己愚钝学不好,让小姨子家白白费钱还耽误了时间。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没有逆天改命的能力,想到城里生活也没有更好的途径,现在去学习厨艺,已经是最可靠的方法。

    他知道自己的一家的命运与李家饭馆已经牢牢绑定,他必须要破釜沉舟,认真学,好好学。

    俗话说得好,笨鸟先飞。他确实没有基础,但他有恒心,有毅力。他虽然笨,但他可以多练。在其他人休息的时候,他把空锅里装满了砂石,不断的练习的翻炒颠锅的动作。菜好不好吃,讲究一个锅气。而这神奇的锅气呢,又来自于厨师颠勺将空气与菜品融合的瞬间。墩勺颠锅虽然辛苦,但是与数九寒天在地里刨食的农耕生活相比已经幸福太多。

    大家都各自忙碌着,很快就到了7月份。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香港回归了。迷失了近100年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令人惋惜的是在今年2月的时候,促成这一百年盛事的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规划师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最终也没有亲自见证这个辉煌的时刻。

    1997年7月1日。当王琳娟和其他食客一起围绕在店里那台小小的24寸彩色电视机前,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香港回归直播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与隔壁服装店爱芳姐的约定,等香港回归后一起去香港看看。“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香港看看。”她心里笑了一声,心里默默的想着。“如果有一天,手上的这一摊子忙完,我一定要去看看看看香港那车水马龙的繁华,挥金如土的奢靡。”

    时间就这样流逝着。不显山露水。又处处留痕。

    就这样,1997年要结束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