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 章 脱土坯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农村里,人们盖房子的时候往往因为无法承担昂贵的砖瓦费用而选择使用土坯。如果家庭经济状况稍好些,他们会在房屋的四个角用砖块支撑起来,这种被称为“四角硬”的结构成为了 80 年代建造新房子的标准配置。
而我家要盖新房子,则需要三万块土坯。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落在了大哥的肩上。继父以放羊为生计,每天都忙碌着;母亲则在大集体里放猪,同样没有太多空闲时间。身为民办教师的大哥,只能充分利用课间操和早晚的零碎时间来制作土坯。这一幕成了学校南面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每天清晨,太阳还未升起,大哥便早早起床开始他的工作。他熟练地将泥土和好,然后把它们放进模具中,用力拍打成型。一块接一块的土坯逐渐堆积如山。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们在嬉戏玩耍,但大哥却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土坯的制作中。傍晚放学后,当夕阳渐渐西下,别人都回家休息了,大哥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他的辛勤付出不仅体现了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路过的村民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并称赞大哥勤劳能干。而对于我们全家来说,这些土坯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凝聚着大哥无尽的汗水与心血。每一块土坯都承载着希望与未来——一个温馨舒适、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在晨曦微露之际,一个身材魁梧、肌肉发达的年轻小伙正奋力地从坑里挖出泥土。他喘着粗气,但眼神坚定而专注。接着,他挑起水桶,小心翼翼地将水倒入土堆中,并用铁锨不断搅拌,让水土充分融合成黏性十足的泥巴。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泥巴终于变得柔软且富有弹性,可以用来制作土坯了。于是,小伙子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工作——脱模。他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模具,每个动作都显得娴熟而有力。整个上午,他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成功脱出五百个土坯;夜幕降临后,他继续挑灯夜战,又完成了同样数量的任务。甚至在课间休息和午餐时间,他也不肯停歇,挤出宝贵的时间再脱出两百个土坯。
这个小伙子独自承担着从挖土、和泥到脱坯的全部工作,整日忙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一些年龄稍大些的学生则主动协助老师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通过亲身体验,我深切感受到了脱土坯这项劳动所带来的艰辛与不易,但同时也品味到了其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脱土坯实在是怕下雨啊!好不容易刚刚脱出形状来,还没来得及等它完全干透呢,如果这时候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那可就惨了——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辛辛苦苦脱出的土坯将会被无情的雨水冲成一堆稀烂的泥浆。
不过若是已经完成了脱出的步骤,并将其晾晒了大约一周时间,等到土坯半干之后,便需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块一块扳起来,整齐地堆叠好。而且这些土坯还得按照特定的样式摆放,组成一种美观的图案才行哦!接下来,还需要继续让它们接受阳光和风的洗礼,一直晒到彻底干燥为止。
最后一步,则是将这些完全干透的土坯垛起来。通常情况下,每一垛都由整整一千块土坯组成,整整齐齐、稳稳当当,看上去颇为壮观。这样一来,无论是建造房屋还是其他用途,都可以随时取用啦!
脱好后,只见父亲不紧不慢地从家里牵出那匹健壮的大黄骟马,熟练地套上车轭,然后赶着它往回走。到家后,大家齐心协力将这些土坯卸下来,并按照事先规划好的位置摆放整齐。
接下来就是打石头根基了,这可是个力气活,但好在生产队里的男人们个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搬运石块,有的则负责堆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随后,大工和小工们纷纷上阵,开始捋墙。他们配合默契,动作娴熟,让人不禁为之赞叹。而村里的老少爷们也没闲着,纷纷赶来帮忙,场面十分热闹。
与此同时,母亲和邻居们也在忙着帮工做饭。她们手脚麻利地切菜、煮饭、炒菜,不一会儿功夫,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便摆满了桌子。
待到椽檩子上好,红绸子一挂,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此时,人们欢呼雀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为了庆祝压栈成功,还特意放了一个二铁脚,那响亮的声音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着这个好消息。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啊!然而,谁又能想到,这背后凝聚了大哥三万多块钱以及将近一个月的辛勤劳作呢?
脱土坯,这个曾经承载着无数人生活记忆的技艺,如今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收官,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楼房,即使条件稍差些的家庭,也拥有了红砖瓦房。那些曾经遍布乡村的土坯房,几乎销声匿迹。而被拆除的土坯房,则成为了贫困岁月的烙印。
现在,很少有人还有机会亲眼目睹脱土坯的过程,更别提使用过那种专门用于制作土坯的模具了。然而,回想起当年那个熟练的身影,他用泥岩搅拌涂抹的动作却是如此娴熟流畅、一气呵成:首先,将适量的泥土填入模具的四角,用力压实,确保根基牢固;接着,仔细地整平并将表面抹得光滑如镜;最后,轻轻一抽,模具便顺利脱出,一块完整的土坯就此诞生。整个过程仅需 25 秒钟,加上铲除泥土的时间,大约也不过 30 秒而已。
这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蕴含着劳动者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他们凭借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坚固实用的土坯,为家人筑起遮风挡雨的温馨家园。每一块土坯都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时代在变迁,但这段关于脱土坯的记忆依然深深扎根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成为他们珍贵的人生财富。
土坯时代结束了,土坯房也不多了,但是脱土坯的劳动记忆犹新,虽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是一代人的记忆,记录着那个贫穷落后时代,农村人尤其是坝上高原地区住房的深刻烙印。保暖却并不安全,必须每年要上房抹一遍,否则要漏水。房子漏水是一大窝心事。
脱土坯,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建筑工艺,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将永远被铭记在房屋建筑材料的史册之中。
回想起那个尘土飞扬的日子里,大哥独自一人肩负起了端 3 万块土坯的艰巨任务。他那宽阔坚实的背影,仿佛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峰,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每一块土坯都浸透着他辛勤的汗水,每一步艰难的前行都是对家庭责任与担当的最好诠释。
看着大哥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身影,我心中涌起无尽的敬佩之情。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未来,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榜样。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挑战,只要想起大哥那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模样,我便充满力量勇往直前。
大哥不仅教会了我勤劳奋斗精神还让我明白只有通过脚踏实地付出才能实现梦想道理。正是因为有这样伟大兄长作为引路人我们才能够茁壮成长并迎接更广阔天空。所以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样变迁脱土坯以及大哥劳作背影都会永远镌刻在心底激励着不断向前迈进追求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