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凌知星的理想
诸位看官,若是见了凌知星的理想是去县衙当差可千万莫要发笑。毕竟,在众多穿越小说中,主角往往都是平步青云,即便不当皇帝或太子,起码也得是首辅或大将之类的角色。然而,这些终究不过是人们的臆想罢了。或许还有些看官曾在史书中读到过,胥吏的地位低微。的确,在古代确实有“一官、二吏、三胥、四隶”之说,但各位不妨仔细琢磨一下,这种所谓的“地位低下”仅仅是相对于那些官员而言。实际上,许多时候,地方胥吏所能获得的好处并不比官员少多少。甚至在处理地方事务时,他们的话语权有时也丝毫不逊色于官员。正因如此,才会有皇帝感慨道:“我朝与胥吏治天下。”由此可见这胥吏的重要。
回到凌知星的理想上来,他虽然读了几年书,能识文断字、能写能算,且从小胆大心细。就相较于一般村民来说,已经算是强了太多。然而,毕竟他仅仅是出身在一个相对宽裕一些的家庭而已。自从凌知星在这个乡间衙门担任差事之后,也曾经去过湘潭、长沙等地方,深知自家与真正的大户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倘若留在家中务农,虽说不必凡事都亲自去做,但若想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则绝无可能。诸位不妨看看,眼下正值洪武年间,家家户户都分到了田地,而且明初对于土地买卖的管控异常严苛,除了那些贱民身份之外,村子里每户人家都拥有自己的土地。此外,朱元璋还明令禁止,除了官员之家,其余一概不得蓄养家奴。因此,凌知星在家里头,平常的农活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农活本身倒并不可怕,令人畏惧的反而是兵役和徭役所带来的苦楚。一旦成为军户,就意味着必须背井离乡。而这徭役更是层层叠叠,时间长短不一,长的可达一年之久,短的也有数月之久,如果被派遣到遥远的地方修筑堤坝或是修建道路,那么几乎就是将半条性命交予了朝廷。
正因为这样,家里人才费尽心思找关系将他安排进这个乡衙做事。毕竟凌知星还是有一些文化底蕴的,不仅能够识文断字,而且如果一直留在这里当差,将来的前途想必也会一片光明。不过话说回来,在明朝那个时代,对寻常百姓来说,想要改变自身命运,参加科举考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自从朱元璋在位时起,从洪武五年到十五年这段日子里,科举考试被取消了,这就代表着凌知星已经没有办法再通过科举来出人头地了。由于多年未曾举办科举,很多胥吏都得到了升迁机会,成为了县丞或是主簿,还有些人甚至可以调到府衙或者更高层的官府去工作。
这几日以来,虽然听说朝廷将会恢复科举考试,但凌知星却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件事将会引发一连串的重大变化。此刻,他最为关注和期待的仍是能够前往县衙当差,并凭借自身的努力,在三班六房中争取到一个班头的职位。然而,如果放在一年之前,刘仁晋表示要推荐他担任驿丞一职,那么凌知星必定会感到心满意足。
毕竟,驿丞可是隶属于县衙兵房的管辖范围!不仅有着稳定的编制,还负责管理着一摊具体事务。简单来说,驿丞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领导职务。有着专门的办公场所,手底下也管着好几号人。
但其实这凌知星以前也和淦田水马驿的驿丞打过交道。但他从自己的观察觉得,这个驿丞好像只负责管理一艘官家的船只以及几匹骏马,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迎来送往一些客人罢了,甚至还要到处去找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拉点活动经费来维持驿站的日常开销。在凌知星看来,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太过于枯燥乏味。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那些曾与自己有所接触的县衙中的三班六房的衙役们。这些人可真是威风凛凛啊!他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根本没有哪户人家敢轻易去招惹他们;而每一家商户都会主动地去讨好打点;就连附近七里八乡的里长们也要想方设法地去巴结。更别提那些犯了事的人了,面对这些衙役时更是战战兢兢。所以相对而言,这些衙役所能得到的实际好处应该更多。
心中虽是存着这些想法,但今日还有急事,即便要和刘乡丞说明,也绝非今日。凌知星心里很清楚,有些事情,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只会弄巧成拙。刘仁晋说愿意推举自己,不管有几分真心,也不管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凌知星也只能连连道谢,只差没流下几滴眼泪。刘仁晋接着说道:“听说天子要重开科举,你也读了几年书,如果能中举,才是上策。”凌知星知道乡丞是好意,说道:“实在惭愧,我已经放下书本多年,不敢对中举有什么奢望。”
两人又简要聊了会这乡间的几件要事,刘乡丞想着这周易两家的事还没个着落,便说道:你且带上张保、顾思岳二人,看看这落水之人可找到了,且先找到里长,看看谁敢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