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老监正夜探真理
……
首席办公室内,李晋正和出差回来的袁兴安聊着天。
“首席,此次巡视各地试种作物之事,颇有成效。”袁兴安面带微笑,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李晋点头,显得颇有兴趣:“说说看,船队带回来的土豆和玉米种子试种情况如何?”
袁兴安整理了一下思路,详细汇报道:“土豆在北方的旱地试种表现良好,适应性较强。
最早一批是五月即从泉州发运各地试种的,已经成熟,产量也颇为可观。其块茎易于储存,对于缓解饥荒大有裨益。
至于玉米,在温暖的地方生长迅速,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定是一个极有潜力的粮食作物。”
李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暗道,看来这第一年的试种还比较顺利啊?不错。
“这确实是好消息。这两种作物的引入,将大大改善我朝粮食生产结构。”
李晋忽然想起一事,对袁兴安问道:“哎,对了,我有一个想法,咱们在城郊弄上几块地吧,作为科学院的试验田,作为你在京师的试验基地。”
袁兴安眼睛一亮,道:“此事甚好。只是这京师周边,田亩地价有些贵啊。”
袁兴安知道科学院的启动经费只有一万两,凡事都要花在刀刃上。
李晋嘿嘿一笑。
“放心,咱现在不缺钱,此事就这么定了,来日,你带着老钱去挑地。对了,你对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有何看法?”
袁兴安沉吟片刻,然后认真地说:“我认为,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应着重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适应性、增强抗病虫害能力,我们可以从育种、土壤改良、灌溉技术等方面入手。”
李晋点头表示赞同:“说得好。育种方面,我们可以利用选种和杂交等技术,培育出更适应各种环境的品种。
土壤改良和灌溉技术,也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农业工具的改进,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杂交是什么?”
兴隆平安,杂交得是你的强项才对啊。
“那啥,晚点再解释,还有什么想法?”
袁兴安顿了顿,满脸期望地看着李晋说道:“农业看天吃饭,首席若有能预测天气之法,也可以加以实践,以预防天气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确实有方法,不过这年代做不到啊!
李晋还记得自己当初凭兴趣涉猎气象学时的场景。
李晋认为手握数学和物理两把利刃,一切都是可以计算的。
对于天气也应该如此。实际上,十九世纪的科学家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该如何计算呢?
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直到一对父子——威廉·皮耶克尼斯和雅各布·皮耶克尼斯的闪亮登场,他们将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方式引入气象学的研究中,提出用复杂的微分方程式描述天气的变化。
李晋印象最深的是,英国人路易斯·理查森曾经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建立“天气预报工厂”。
这个工厂建在一个圆形建筑中,每个座位依照地球经纬度分布,每个人负责计算自己所在经纬度的微分方程,最终将各自的计算结果发给中心的人汇总,得出全球各地的天气预报。
但这个想法却无法实施。
因为以人力的计算力,想要提前给出预报结果,至少需要64000个熟练掌握微分方程的计算员才行。
“老袁啊,你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可能要等我们发明计算机之后才能实施。”
袁兴安一脸兴奋:“计算机?会计算的机器?首席你还会造这个?”
“啊,会用,不会造。”
那得需要多少前置科技才能触发电脑的尤里卡啊。
李晋微微一笑,避开了袁兴安好奇的目光,转而继续讨论农业科技的问题。
“老袁,虽然计算机现在对我们来说还遥不可及,但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着手,比如研究肥料的使用,增加土壤肥力,这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袁兴安点头称是:“首席所言极是。肥料的使用确实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我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使用绿肥和堆肥,效果相当不错。”
李晋接着说:“对,绿肥和堆肥是很好的自然肥料。”
李晋顿了顿,故作神秘地指着对面的一个大房间,问道:“老袁,你知道那间房子是做什么的吗?”
袁兴安顺着李晋手指的方向看去,回答道:“那不是首席新设的化学实验室吗?听老王说,那可是个宝贝地方。”
李晋笑道:“是啊,在那里,我准备带着你和老王研究化肥,哦对,还有农药。”
“化肥?化学肥料?”
袁兴安眼中闪过好奇和疑惑,显然对这个词感到新鲜。
李晋点头,解释道:“没错,化肥。化学肥料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肥料,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比如氮、磷、钾等。与农家肥相比,化肥的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作物生长。”
后世对化肥的使用褒贬不一,有些人群甚至谈化肥色变。
李晋总体来说是非常认可化肥的,毕竟很多副作用都是过量使用导致,这是使用者的锅,不是化肥的锅。正如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化肥的使用对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化肥,后世还有可能增长到七十亿人口吗?
袁兴安听得入神,不禁问道:“那农药呢?我听说有些植物汁液可以驱虫,但效果有限。”
李晋微微一笑,继续解释:“农药,就是指那些能够防治农业害虫和病害的化学物质。通过化学合成,我们可以制造出更有效、更持久的农药,减少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业产出。”
袁兴安点头,显得十分兴奋:“首席,这化肥和农药的研究,可是大有可为啊!如果能成功,必将极大地推动我朝农业的发展。”
李晋赞同道:“确实如此。不过,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研究,也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试验。我们需要收集各种原料,进行化学分析和合成,找到最合适的配方。”
袁兴安拍着胸脯保证:“首席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协助你完成这项研究。化学知识,也请首席不吝赐教。”
“那是自然,知无不教,教无不尽。”
李晋满意地看着袁兴安,心中暗自高兴。
这把一个搞农业的也弄上了搞化学的道路,真爽啊!
……
是夜月黑风高,正适合杀人放火,哦不,天文观测。
李晋和卡洛斯在王进辰家中匆匆蹭完晚饭,便往钦天监赶。
李晋不禁笑骂道:“有这么急吗?咱饭都还没吃上两口呢。”
王进辰边走边说道:“这不天都黑了嘛。那啥,好不容易今天才留上了三个床位呢,老监正都等你多少天了,今儿这天正好合适,走走走。”
卡洛斯在一旁笑着补充道:“是啊,老李,这孙逸星监正可是翘首以盼呢。”
这卡洛斯,成语用得越来越溜了。
老监正这名字也是取得好。孙逸星,孙逸仙?不仔细读还真分不清。
“我说老卡,你都跟钦天监交流过些什么内容啊?我得准备准备,看讲到什么程度合适啊。”
卡洛斯一摸脑袋,想了一下,说道:“无非是大地球形论啊、地心说啊之类的,然后就是星表的交流咯。”
李晋脸色一变,道:“老卡啊,在船上就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地心说是错的,星星的运行,运动中心很复杂,实际上可以说没有中心。”
不过就可观测宇宙来讲,地球确实是中心,毕竟往哪个方向看去,都是一样远。
卡洛斯一摊手,道:“还是那句话,你得证明。没证明之前,我可不认。”
嘿,你小子,还挺有科学实践精神,不愧是我认命的科学官。
“那好,咱就证明给你看。”
李晋苦思冥想,一会儿工夫便到了钦天监,可还没想出来个好的方法来。
只见一位年长的官员已然迎在门口,王进辰朝他招了招手。
官员热情地迎了上来,行了一个大礼。
“小李大人名声如雷贯耳,初次见面,果然是青年英才啊!”
李晋赶忙还礼。
“孙大人谬赞,你我平级,不必多礼。”
“此言差矣,您博学广闻,所制仪器使我钦天监受益匪浅,今夜又亲自登门传道解惑,此乃弟子面师之礼,小李大人当得起。”
“受宠若惊,受宠若惊哈,都是科学人士,互相交流。”
夜幕下的星空璀璨夺目,而月已亏,为观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几人随孙逸星踏入了院内。
刚一入院,李晋便惊呆了,只见宽阔的院内架设着十几架望远镜,有大有小。
看这望远镜架子的手艺,好像是杂造局的作品。
还有一些浑天仪、简仪等传统天文观测工具。
“全搬院子里来了?”
“啊,院子里方便一些,反正也够宽敞。”
说得也是,钦天监衙门本就在高处,视野倒也开阔。
几个年轻官员正搬着小板凳在一些又短又粗的望远镜前边观测边绘着图,用的好像还是他新近制作的铅笔。
用低倍望远镜巡天啊这是,还挺懂用器材。
孙逸星见李晋盯着纸笔,笑道:“小李大人见笑了,这毛笔用着不方便,前几日才请王大人带了一些您新做的铅笔,方便测绘。完成简图后,再用您发明的鹅毛笔抄录装册。”
王进辰在一旁陪着笑脸。
李晋笑道:“嗨,我没那么小气。这东西造出来就是用的,用于天文记录发展,正是正途。孙大人若有所需,尽管开口便是。”
李晋走近一个没人使用的望远镜,打量了起来。
镜身竹筒乃是杂造局的工艺,有长有短,不过看这组装技术,应该是钦天监自己弄的。
镜片好像也是钦天监自己打磨的,手艺倒是还挺熟练,看口径,有大有小,还挺齐全。
李晋看着眼前望远镜那个巨大的物镜,感觉口径足足有十五厘米。
这么大的口径,李晋是不愿意磨的。
估计这套筒他们也找了半天。
“孙大人,您这钦天监的手艺,都赶超我玻璃作坊的老师傅了啊!”
孙逸星笑道:“小李大人见笑了,都是师傅们教导得好。”
&34;小李大人,卡大人,今夜的观测,我们主要是记录星象,绘制星图。&34; 孙逸星指着天空中的繁星,开始介绍起来。
“今夜人手稍微少了一些,主要是床位不够。这星空东升西落,观测还是比较辛苦的。”
孙逸星笑着解释道。
我们的锅。李晋暗想,得,下次给你们送个赤道仪过来。
李晋点点头,钦天监做天文观测主要是为了制定历法和预测天象,对于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4;孙大人,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您和钦天监的同僚们介绍一些天文学知识。&34; 李晋说道。
天文知识,李晋还是相当有储备的,哪个理工男小时候不想当天文学家。
孙逸星闻言,面露喜色:“那真是太好了,小李大人,请不吝赐教。”
随即,孙逸星招呼院内众人过来听讲。
很快,大家便搬来小板凳,向李晋行礼。
李晋还礼道:“各位同僚请坐,想必大家现在都已经接受了咱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形的概念吧?我们叫它地球。”
众人点点头,这个概念,经过激烈的争论,在钦天监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首先,我想纠正一个观念,那就是地心说。实际上,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转动的一颗行星,和荧惑星、岁星、镇星等等,是一样的。”
众人闻言,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看了看卡洛斯,而卡洛斯则摊了摊手。
李晋继续解释:“实际上,太阳才是我们这个恒星系统的中心,我们称之为太阳系。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按照各自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
李晋伸手,王进辰立刻拿来一张纸和铅笔。
李晋用铅笔迅速画了一个太阳系的示意图,展示给孙逸星和其他官员看:“各位请看,这就是太阳系的简化模型。地球等行星都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太阳转动。”
有官员举手问道:“是不是就和围绕岁星转的那四颗星星一样的?”
看来已经发现四颗大的木卫了,这比伽利略早了快一百年吧?
李晋点头道:“没错,你观察得很好。”
李晋指向天空中的火星:“以荧惑星为例,其运动轨迹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椭圆形。这一点,可以通过长期的观测来证实。荧惑星的这种运动,是由太阳的引力所决定的。”
卡洛斯在一旁说:“首席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这与传统的天文学观念相差甚远,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理论。”
李晋嘿嘿一笑,道:“老卡,你说得很有道理。现在,你们都有望远镜可以观测,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人看到过太白星的相位变化?也就是阴晴圆缺?”
有官员举起了手,道:“确实如小李大人所言,不止太白,荧惑、岁星也有类似变化。”
李晋点头道:“可有观测记录?”
“有,大人稍等。”
举手的官员立刻奔入屋内,少顷便拿着观测记录出来了。
李晋对着观测记录,在纸上对应位置标示出了火星和金星的位置。
“老卡,你看,这说明什么?”
卡洛斯盯着纸上看半天,然后惊讶地说道:“我靠,难道还真是太阳在中心?”
卡洛斯想了半天,想要以地球为中心构建起运行体系,来解释火星和金星的盈亏变化规律,但都失败了,因为在这些体系下,太阳的“围绕速度”是突变的。
这显然不合逻辑。
“老卡,现在你信了吧?”
卡洛斯陷入了沉思。
而孙逸星和在场的钦天监官员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未能发表意见。
李晋继续说道:“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测恒星的视差来证明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虽然对于整个宇宙而言,地球可以看作是观察的中心,但对于行星运动来说,太阳才是它们的运动中心。不过,这个需要一年左右的连续观测时间才行。”
有官员点了点头道:“嗯,今年开始我就来干这事。”
李晋欣慰地点了点头:“日心说可以很好的解释很多天文现象。”
李晋指向了此刻并看不见的月亮:“比如月亮,它绕地球旋转,同时也随着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月食和日食等现象。”
说罢,李晋在纸上画起了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有官员举手问道:“这么说,日食和月食是可以预测的了?”
李晋点头道:“那当然,不过需要积累一定的观测数据。”
举手的官员若有所思,道:“嗯,那这事,我来研究吧。”
孙逸星感慨道:“小李大人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们钦天监虽然也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但对于这些现象的理解,确实还有待提高。”
李晋谦虚地回应:“孙大人过誉了,科学就是要不断探索和质疑。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揭示更多宇宙的奥秘。”
是夜,李晋、王进辰和卡洛斯加入了钦天监的观测工作。
李晋一边观测,一边向钦天监的官员们传授现代天文学的知识。在李晋的指导下,钦天监的官员们开始用新的视角来看待星空,记录下了更多的观测数据。
随着夜色渐深,星空下的交流也渐渐接近尾声。
李晋打了个豁害,跟在场官员打了个招呼,便和王进辰去屋内睡觉了,而卡洛斯则依旧在望远镜前观测着。
李晋暗想,这天文学革命的种子已经种下了,文艺复兴的种子啥时候到来?
迷迷糊糊间,似乎有个声音在吟唱:
天文学吸引人们仰望上苍,引导我们了解其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