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新火铳威震边境
……
锦衣卫千户齐大柱站在延绥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突起的尘埃,皱起了眉头。
边军将领站在一旁,附耳说道:“估计又是鞑靼。”
皇帝陛下亲征漠北,已有两次。
距离陛下上次亲征漠北,已是五年光景,上次打的是瓦剌,使瓦剌受到重创,此后几年不敢犯边,但一直有情报说瓦剌在整兵备战,于是三年前的永乐十四年,差一点就进行了第三次出征。
结果传来情报,瓦剌首领马哈木身亡,其众溃散,故停北征。
但没想到鞑靼阿鲁台又渐渐坐大,近年来,又开始屡屡侵扰边境。
兀良哈部也是蠢蠢欲动。
此次锦衣卫大部出动,分派边境九镇,为的是重新侦查,测绘草原和大漠地形,为人人都知道的来年北征作准备。
此次锦衣卫携带了科学院研制的热气球和望远镜,还有少量新式火铳和铅制的新式子弹。
因沿途风向不对,且山多,这热气球乃是拆散之后运输,到了延绥再由随行的工匠作组装,此刻,还没组装好呢,听闻警报,齐大柱便带了望远镜和火铳上城墙。
齐大柱试乘过热气球,那感觉,真他娘的爽。
此物轻松携带三人升上百丈高,若天气良好,配备上望远镜,百里之外一览无余,简直就是搞侦查的神器。
新式火铳齐大柱手上有一把,在京师的时候在校场试验过,确实又准又远,威力还比老式火铳大不少。
当时神机营的小林统领正在校场给锦衣卫的兄弟们做培训,直接命中三百步靶子,把齐大柱下巴都要惊掉了。
虽说这小林统领常年往火药司跑,是那边的首席火器试验员,本来就眼力惊人,不过这火器威力,真没的说。
听说这科学院的老大,是一个郑公公从南海海里救上来的仙人弟子,博学多才,林统领当时把他夸得天花乱坠。
直到登上热气球升空,那激动的感觉,才让齐大柱对这位“南海真人弟子”真正佩服起来。
至于那什么调戏仙女被逐出师门的传言,也不太在意了。
齐大柱拿出衣服里的望远镜,仔细看了一会。
尘埃中骑兵若隐若现,初步判断,有千余骑。
城外百姓已在撤入城中,只是看这速度,估计来不及全部撤离。
齐大柱把望远镜递给边军将领。
此物边军将领已然见识过,熟练地使用了起来。
“大人,估计在两千骑左右。”
边军将领把望远镜还给齐大柱,望了望城外正稀稀疏疏往城内赶的百姓,也皱起了眉头。
“大人,可能来不及啊。”
由于周边边境战事,骑兵大部队外出,城中守卫仅有步兵和少量骑兵守卫,守城尚可,保卫外围百姓,很有难度。
敌人也是知道这一点,才时常小股骑兵骚扰,试探虚实,或攻城劫掠,或劫掠城外百姓。
“快,让兄弟们帮忙,让百姓加快速度进城,关闭城门,准备迎战!”
人在就好,钱财器物,劫了也就劫了罢。
基本生活物资,官府有补偿,不然这边疆谁还敢住。
少顷,敌人骑兵已现城外,停在了弓箭和老式火铳射程之外,看穿着,确是鞑靼服饰。
鞑靼骑兵首领,一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的壮汉,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正踱步观察着城池的情况。
眼见大明骑兵并未出城,骑兵首领判断,城内并无骑兵大部队。
此刻,城门尚未关闭,城外百姓仍在慌乱撤离。
城墙上,弓箭手已经蓄势待发,然而敌军多次与明军交战,深知明军射程。此刻的距离,已在三百步之外,早已超出弓箭有效射程。
或许有神弓手能够够到这个距离,但精度太差,且强弩之末,威力不大。
鞑靼骑兵首领打量片刻,手一挥,便有百余骑兵冲着城门疾驰而来。
这是试探。看来鞑靼准备先试着趁乱攻城。
少顷,已有落后的百姓不幸亡于马蹄之下。
城内城门后的步兵列盾防御,干着急,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34;所有弓箭手,听我号令!&34; 边军将领大声指挥。
眼看试探的骑兵进入射程,边军将领下令:“放!”
随着他的命令,数百支箭矢如同雨点般射向鞑靼骑兵,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但鞑靼骑兵并未退缩,他们继续前进,试图靠近城门。
此时,城内留守的小股骑兵冲出,与鞑靼骑兵交战,挡住了攻势。
鞑靼骑兵首领见状大喜,大明的骑兵主力果然被周边战事拖住,不在此处。
齐大柱在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了鞑靼骑兵首领的喜状,暗道不好。
“让开!”
一个弓箭手懵逼地回头,被一把精壮的大手拉开。
齐大柱走到垛口,端起了新式火铳。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紧张的心情,然后瞄准了队伍中最前面的鞑靼骑兵首领。
火铳的准星稳稳地锁定了目标,齐大柱缓缓点燃了火绳。
边军将领在边上紧盯着城门外的战况,对齐大柱的尝试也只是瞟了一眼。
毕竟三百多步的距离呢,老式火铳,有效射程也不过就一百来步。
鞑靼骑兵首领已经高举起手中的弯刀,就要下令冲击城门。
&34;轰!&34;一声巨响,火光一闪,子弹以惊人的速度射出,划破空气,直指目标。
鞑靼骑兵首领还没来得及反应,子弹已经穿透了他的胸膛。他庞大的身躯猛地一震,然后从马上栽倒下来,弯刀从手中滑落,重重地砸在地上。
鞑靼骑兵们看着首领倒地,一时间不知所措。
鞑靼副将看着倒地的首领,心里明白这肯定是火铳,然而,我们都他娘的在三百步之外啊!
这个距离,还穿着皮甲,就算是有抛物线型的流弹能够够到,也完全没有伤害。
鞑靼骑兵们面面相觑,他们的眼中满是惊恐与迷茫,似乎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突然,又一声巨响响起,鞑靼副将还未来得及反应,当场倒于马下。
这下,鞑靼骑兵都明白发生了什么。
终于,有人开始掉转马头,向后方逃去。一个人、两个人,越来越多的骑兵开始逃跑,原本整齐的冲锋队伍,瞬间变得混乱不堪。
眼看鞑靼阵形的突然大乱,边关的守军,则爆发出一阵震天的欢呼。
城门外的骑兵们挥舞着手中的武器,高声呐喊,士气大振。
而前来试探的百余骑兵也无心再战,各自夺路而逃。
&34;追击!切不可超过十里!&34;边军将领见状,立刻下令。
余下的骑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出,向鞑靼骑兵发起了猛烈的追击。
失去了首领的鞑靼骑兵,已经没有了抵抗的勇气,他们四散逃窜,被守军追得狼狈不堪。
这一战,新式火铳的威力震惊了所有人。
边军将领望着追击的部下,满脸都是胜利后的兴奋劲,转身向齐大柱问道:
“大人,您可知道,这新式火铳,何时可以装备我边军?”
齐大柱哈哈大笑道:“哈哈,这个嘛,你得去问新成立的科学院了。”
……
御书房内,朱棣笑眯眯地盯着那幅巨大的地图仔细研究,时不时用笔划上一划,李晋和杨荣、杨士奇、金幼孜三位学士恭敬地侍立一旁。
“李晋,你做的这个笔叫什么来着?”
“回陛下,此物名叫铅笔。” 李晋恭敬地回答,他知道朱棣对这些新奇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作为一个已过知天命年纪的人,不容易。
“这笔芯主要是由石墨和粘土混合压制而成。石墨质软,易于刻画,而粘土则增加了笔芯的硬度,使其不易折断。
根据石墨和粘土的不同配比,可以制作出不同硬度的铅笔。陛下手里这只这硬度,臣管它叫做2b。
配上臣研制的橡皮擦,方便修改。”
这橡皮,乃是李晋寻便郑和带回的使臣团,薅来了些许橡胶,又用实验室的硫矿原料进行硫化处理后所得,量不多。
李晋想着每次进宫面圣几乎都看见朱棣在盯地图,干脆连带着新制的铅笔一股脑给朱棣全送过来了。
“这铅笔确实方便,书写流畅,且易于修改。” 朱棣点头称赞,他对这能够轻易在地图上做标记,又不留痕迹的书写工具十分满意。
“陛下过誉了,铅笔的制作也是吸取了我大明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李晋谦虚地说。
“锦衣卫密报,杨荣,给李晋也看一看。”
朱棣的目光又回到了地图上,他似乎在考虑一些重大的决策。
李晋从杨荣手上接过密报,细细看了起来。
启奏陛下:
微臣锦衣卫指挥使,叩首顿首,谨上此书,以奏圣听。
近日,科学院所研制之热气球,已在北方草原与沙漠之地升空,开展地图测绘之重任。此举乃开天辟地,前所未有,然亦引起草原部落之惊异与恐慌。传言有会飞之巨物,载人翔于天际,草原上人心惶惶,凡热气球所至之处,人皆震撼,鞑靼及诸部落均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热气球未至之地,鞑靼贼人屡犯边境,侵扰不已。幸得科学院新研制之火铳,威力惊人,射程远及三百步之外。日前,锦衣卫千户齐大柱以新式火铳,三百步外弹无虚发,命中来犯之鞑靼骑兵首领和副首领,两名敌酋当场毙命,余众望风披靡,威震边境。
微臣以为,新式火铳之神威,足以震慑敌胆,保卫疆土。故恳请陛下,催促兵仗局加速新式火铳之制造,早日换装边军,以强兵利刃,捍卫大明之安宁。
此乃微臣之愚见,伏乞陛下圣裁。
微臣锦衣卫指挥使 谨奏
永乐十七年七月十四日
哟,这么快就开始行动还出成效了?李晋暗想,这君主制在某些时刻确实效率高啊。
待李晋看完,杨荣拱手道:“李大人当日朝堂上舌战群儒,老夫还当是年少轻狂,口出诳语,今日一见,还是老夫肤浅了,给李大人赔罪了。”
言罢,其余两位学士也是连连拱手。
这几位真是,当日怼的都是六部尚书,您几位还念念不忘呢。
难怪都说文官爱抱团。
李晋赶忙还礼,笑道:“哪里哪里,当日朝堂之上,兴之所至,又关乎国家大事,确实张狂了些,还望几位大人见谅。”
金幼孜接过话语道:“此次新式军械一事,李大人居功至伟,不过高公公那边,最近可是压力大啊,李大人还是要多帮衬些。”
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像朱棣的话?
李晋暗想,自己来之前这几位都聊了些什么?
“金大人放心,那是自然。近日科学院下属工作坊新式高炉开工,已研制出新式钢铁炼制之法,这下一步,下官便要去找高公公商量改进火铳之事。”
虽然大家都是正五品,李晋仍然保持着谦逊。
李晋顿了顿,继续说道:“几位大人有所不知,这目前的火铳,重量还是过高,不利于行军,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铸铁工艺,铸造缺陷较多,因此火铳壁厚不得不加厚,以免炸膛。
下官有一新式工艺的想法,若能成功,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杨士奇道:“李大人博学多才,百官之中有口皆碑。这李大人也别谦称下官了,咱们同级。”
啥时候就有口皆碑了就。
“杨大人谬赞,下官这正五品,不是暂领嘛。”
这时候朱棣转过身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脸上似乎有些不满。
“嘿,你这年轻人,又没功名在身,朕赏你官做,你这抱怨还挺多啊?”
李晋嘿嘿一笑,道:“陛下圣明,选人用人不拘一格,真圣君也,微臣受宠若惊。”
“哼!”朱棣转头,对杨荣说:“杨荣,这个暂领,你们拟旨户部,给他转正吧。”
李晋大喜,赶忙谢恩道:“微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棣摆摆手,又问道:“李晋,昨天呈上来的那把剑,也是你的新式高炉所作?”
“回陛下,确是头一批出炉的钢料打造呢。”
朱棣点点头。
“很好,确是好钢。你这技术,可不要藏着掖着,即刻与兵仗局研究改造扩建事宜,明年开春,朕的骑兵都得换上这样的好刀!”
李晋暗道,看来这北伐之事,板上钉钉啊。
“微臣领旨。”
只见杨士奇眉头微皱,犹豫了一下,还是开了口。
“陛下,微臣以为,这北伐之事,消耗国力巨大,如今边线传报,热气球和新式火铳已对草原部落形成震慑,微臣建议,这是否可以在边军全面配备热气球与新式火铳,鞑靼之流必不敢再有侵犯,如此国家免于消耗,百姓亦得安生。”
朱棣闻言,沉思良久。
学士们安静地等待着,不敢打扰皇帝的思考。
片刻,朱棣缓缓开口:“北伐确实耗费巨大,然朕意已决,北伐必须进行。
热气球与新式火铳确有奇效,可以在边军中全面配备,增强我军威力,但此非长久之计。草原部落虽一时退却,然其野心不死,若不彻底断其犯边之念,日后必再起兵端。”
朱棣站起身来,走到御书房的地图前,指着北方:“北地广袤,胡马频繁,若不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日后必成大患。
朕北伐之意,不独为今日之安宁,更为后世子孙着想。
只有彻底平定北方,我大明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不受边患之苦。”
李晋见状,附和道:“陛下,微臣以为,北伐与边防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科学院研制的热气球与新式火铳,正好可以在北伐中发挥作用,为大军提供强大的支援。
且北方资源丰富,若能纳入我大明版图,将大大增强我国的国力。”
我的外蒙啊,我的海岑威啊,可不想再丢掉你们了。
朱棣点点头:“李晋所言甚是。热气球可用于侦查敌情,传递军情,新式火铳则可大大提升我军的攻击力。这两者结合,必能在北伐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荣也附和道:“陛下英明。北伐与边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了热气球与新式火铳,我大明军队如虎添翼,定能所向披靡。”
朱棣又对杨士奇说:“杨爱卿,朕知道你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担忧,但朕意已决,北伐与边防并重,方能确保我大明的长治久安。”
“陛下圣明。”杨士奇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朱棣决心已定,便不再多言。
杨荣等人也纷纷表示赞同:“陛下英明,此乃大明长治久安之策。”
朱棣微微一笑,对李晋说:“李晋,朕命你即刻与兵仗局、边军将领商议扩产之事,尽快完成热气球与新式火铳的配备工作。同时,科学院也要继续研究,进一步提升火器威力。”
“此外,朕听说你最近在研究什么化学?” 朱棣突然问起,他对李晋的化学实验室有所耳闻。
“正是,陛下。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对提高工艺、医药、农业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帮助。” 李晋简要地介绍了化学的概念。
“啊当然,还可以研制出新型火药,对火器之帮助,甚是巨大。”
朱棣关切地问,“很好,可有什么困难?”
哎,一说到可以提升武器威力之事,这领导可真体贴。
“回陛下,确实缺些人手,还有物资。”
“好,需要些什么,列个单子,朕让各部去办。”
“微臣谢陛下隆恩。”
“行了,朕累了,你们都退下吧。”
“臣等遵旨。”
这朱棣,怎么又不管晚饭。
李晋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等一同行礼,缓缓退出了御书房。
杨荣看着李晋,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李大人,老夫在朝为官多年,见过不少年轻才俊,但如你这般有远见卓识的,实属罕见。科学院能有你这样的领头人,实乃我大明之幸。”
李晋谦逊回道:“杨大人过誉了,下官也只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科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各位大人的支持与协助。”
金幼孜也插话道:“是啊,李大人不必过谦,你的才干和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日后科学院若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尽管开口。”
杨士奇点头附和:“不错,李大人,我们都是为大明效力,理应相互支持。”
李晋心中暗暗盘算,明初的大学士虽然品级不高,可都是天子近臣,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对自己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多谢各位大人,下官定会竭尽全力,不负众望。”李晋诚恳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