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话春秋之子息绝响 > 第10章 世子驾到

第10章 世子驾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春秋·隐公二年》

    《春秋·隐公元年》记载:“这年九月,纪国的裂繻来我国迎亲(逆女)。到了冬天的十月份,伯姬才上路,出嫁(归)去了(于)纪国。”

    纪国也称己国,和齐国一样都为姜姓国家。国都在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今渤海莱州湾西南岸的潍坊寿光市。离齐国的国都临淄也不远。

    齐和纪哥俩,好像就是为了相生相克,存在于世的:

    齐没来前半岛前,纪国是超级大国;齐来了,纪国,只能做老二。

    这就好像王伦,晁盖哥哥没来之前,王伦是老大;晁盖哥哥来了,就只剩下悲剧了。

    纪国本来是半岛老大,自从姜太公来了,老大一开始看在太公八十岁还得钓鱼的面子上,也没说啥,可你也太不把老大放在眼里了吧。

    论长幼,纪国年长,纪商朝就有了,齐国周初才立国;

    论资历,纪也不比姜齐差。

    《封神演义》说,姜子牙分封在齐国以后,王室允许他自行分封,于是他的大儿子继承了齐国,二儿子分封到了纪国。两国大小相当,以淄河为界。这明显是瞎演义。

    纪国在西周时期,地位不比姜齐低。姜齐不过一营丘小邑,纪国在半岛那是一家独大。

    汉桓宽《盐铁论》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

    班固《汉书·地理志》也说:“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说明当时太公的封地,又偏僻又荒凉。太公就是来垦荒的。

    而从地理上看,齐国北面是召公奭的燕,南面是周公旦的鲁,西邻周康叔的卫,三道防线,一个包围圈,姬家小弟们,画地为牢,将太公这位舅姥爷紧紧看住。不排除姜太公继续放大招,规化边鄙夷民。如此一举两得,也是甚好啊。

    纪齐两家,一开始也算相安无事。可如果无事,那还有啥意思,不是说人生就是折腾么。

    只是这折腾,有时就很要命。

    《史记》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

    齐哀公时,纪侯向周天子诬陷齐哀公,被周天子用大鼎煮死,立他的弟弟吕静为齐君,这就是齐胡公。

    自大周开国以来,纪国一直是接受王室密令,负责监视齐国动向的。

    你看纪侯谮齐哀公的理由,也很有意思:

    “大王也知道齐地女子特别漂亮能干对吧。可臣听说,最近齐侯娶了十个老婆,还让她们在野外排好队,脱光了挨个宠幸。这简直是禽兽不如,哪里还有王朝的半点体面在?再说大王也不过九个嫔妃,他这不是爬到大王头上去了么?”

    “爱卿说的有理,不过单凭这一条私德,似乎也不能把齐侯怎么样吧!”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大王,前年他就托大没有来朝觐,没来就没来吧,毕竟也不是他一个没来。可他齐侯居然敢在家里偷偷祭天,这不是想造反么?大王如果不信,可以问问太宰。单这一条大不敬,就可以定他齐侯的死罪吧!”

    “好,就这么办!到时就由你提出来,寡人来治他的大罪!”

    也活该齐哀侯倒霉,碰上这么个二百五的邻居。

    这年冬天的朝会,周夷王当着诸侯的面,把齐哀公丢进了锅里,活活给水煮了。

    这是公元前893年的事。

    从此,齐国把这个仇恨,就记在了纪人身上,一直伺机复仇。当然报仇只是一个原因,灭纪是齐国东扩的必由之路。

    纪如今选择与鲁姻亲盟好,明显是想借齐、鲁两强的矛盾而自保。而鲁国呢,保存纪国,就是抑制齐国。一场三国杀,也可以对对碰啊!

    “伯姬归纪”对鲁国而言,是一场危险的赌博。但息姑没有更多的选择。莒人在东南虎视眈眈,纪莒一旦联手成了鲁国的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苦命的伯姬,就要远嫁!

    自古公主多薄命。

    纪国相当于如今的潍坊、烟台等地,向来以农耕、蚕丝闻名。《尚书·虞贡》中就有“莱夷作牧,厥篚檿丝”这样的句子。纪国的国都纪城寿光,如今也是世界最大的蔬菜基地。

    可纪城与临淄,相距不过百里。

    “大爷,恁是哪国的?”

    “俺是齐国滴!小伙子,恁是哪国滴?”

    “俺是纪国滴。”

    “恁看这大葱长不,要不要来一车?”

    “不要了大爷,俺家里自己种了一地,还没功夫收呢!”

    两个国家的百姓,赶一个大集,说着一样的半岛土话,这哪里是两个国家?这里的老百姓,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

    伯姬,鲁惠公长女,桓公的姐姐,隐公的妹妹。伯是排行,姬是国姓。

    让我们想象一下,她今年几岁。有人说伯姬是隐公的姐姐,如果是,那要40+,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个伯,只能是按桓公算,比桓公大,晚辈们都要叫大姑,相当于比父亲大的叔叔不叫叔叔,要叫伯伯的意思,山东人规矩大,大姑小姑叔叔伯伯不能乱叫,否则会被人笑话长幼不分。

    那么桓公是生于公元前729年,伯姬几岁,问题也不大;反正过了十五岁,就可以嫁人。

    可六年后的陪嫁叔姬,问题就来了。所以案春秋释文说,伯姬二年出嫁,作为陪嫁的叔姬,因为年龄尚小没有随去,六年后才嫁。今年桓公13岁,叔姬比桓公小,当小于13岁,严格来说,是未成年。

    隐公二年“伯姬”出嫁,迎亲的是纪国的大臣裂繻。对于《春秋》的记载,《左传》还特意解释说,裂繻这个人,是纪国卿大夫,“卿为君逆”,纪国君本人没来。所以鲁人不开心了,才晚了一个月出发。

    根据《仪礼·士婚礼》的记载,古时候士以上的贵族男子结婚,要经过以下的礼制:

    1、纳采: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表达提亲的意思,女方同意后,男方要派人去女方家献上“纳采”之礼——雁。

    2、问名:献完纳采礼后,男方的人在门外并不离去,女方派人出门问还有什么事情,男方的人又掏出一只雁,请求问清女孩的姓名。

    3、纳吉:男家问得女子姓名后,回家在家庙占卜,如果卜得吉兆,就派使者去告知女方这个好消息,不能空手去哦,还得带上礼物——雁。

    4、纳征:这次是男方家正式下聘礼,这次不用雁了,用玄色(代表天)和纁色(代表地)的帛共五匹,两张鹿皮。

    5、请期:男家卜得婚礼的吉日后,不直接告诉女家,而是派使者去女家,用雁作礼物,请女家指定结婚日期,表示对女方的尊重。女方推辞,请男方定日期,这时男方家的使者把卜得的吉日告诉女家。

    6、亲迎:这是重头戏了。傍晚时分,男方家准备妥当,新郎官穿好吉服,带领随从到新娘家迎接新人。新郎进了门,新娘父亲引导新郎一起来到家庙。新郎用雁作礼物,行礼过后带领新娘出门。新郎亲自驾车,车轮转动三圈后由车夫驾车,新郎乘自己的车先走,回家在门口等候新娘的车。新娘到达,新郎引导新娘升堂入室,之后开始入席举行婚宴。

    新郎没有亲迎,娘家没有面子。鲁人不高兴了,才拖了一个月上路。事实果真如此么?

    公元前708年,纪厉侯去世,儿子纪武侯接任;前696年,纪武侯亡故,纪哀侯即位,到了鲁庄公四年,前690年春三月,“纪伯姬卒”。

    伯姬和叔姬,到底嫁给了谁?

    如果从后来嫁给周桓王做王后的纪季姜是纪武侯之女、鲁桓公外甥女推演,伯姬嫁的应该是纪武侯。

    果真如此,那么这个来迎亲的纪裂繻,和后文与莒子盟会的纪子帛,很有可能就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当时还是世子的纪武侯,是他娶媳妇,他自己亲自来鲁国迎娶伯姬。这才符合纪国求娶鲁女的逻辑。

    推后一个月,或许是因为家里的南瓜还没熟透,等熟透了好带着上路呢?

    鲁人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是要看实力的,没实力早晚要被打脸,想想你被齐人啪啪打脸时,面子有个鸟用?

    息姑很清楚这一点,只有强大了自己,才是真有面子。

    这年秋冬之交,摄政息姑又完成了结交纪国这样一件大事。顺便把老姑娘伯姬送走了。

    女大不中留,再不嫁出去,眼看都要二十出头了。

    于是这年到了秋季,息姑就有了点小得意。毕竟这鲁国除了他,也没几个愿意办正经事的人才了:

    “桃子,今晚我要吃鸡!”

    “要鸡没有。要桃子有一个!”

    电话那头的桃子,心情也不错:苦命人总算是也快熬出头了啊!

    他俩既没有重生,也没有穿越,他俩是隔着傻儿子彭生,在玩穿越!

    息姑明白,

    把伯姬嫁给纪世子,

    让纪人出面去约盟莒子。

    如何修补那个不靠谱的父亲多年外交不力造成的困局,真是难啊。

    哪天,等和莒子达成和盟,鲁国就可以西出,去会一会那些中原诸侯了。

    这个时候,还不是高兴放松的时候。

    还要再给一脚油门才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