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华山—遇人
听说了这里的故事之后,宋远志对于此地愈发地感兴趣起来。
于是乎,他特意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的好天气,踏上了前往那座以“奇拔峻秀”而闻名遐迩,并有着“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的太华山(华山)之路。
早在之前读书时,他便从《水经注》一书当中了解到此山的山峰形状奇特,远远望去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一般。
此番前来,除了想要亲身感受一下这座名山的魅力之外,他还有一个小小的愿望——登上山顶观赏壮丽的日出美景。
他先登北峰(云台峰),他瞧着这座三面绝壁,山势峥嵘的高山,他顺着唯一一条通往南面山岭向上,手中柱杖,脚着谢公屐在这寂静的山谷之中,静静地倚靠着墙壁。
倾听着周围的声音。似乎与世隔绝,但又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抬头望去,只见那高耸入云的翠壁如同一面巨大的屏风,挡住了视线。
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宋远志对于未知的渴望。他开始踏上那条险峻的山路。一路上,他小心翼翼地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越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终于,当他来到半山腰时,发现脚下的青苔已经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
这些痕迹仿佛在告诉他,曾经也有人像他一样,勇敢地挑战过这条道路。
此时此刻,宋远志不禁感慨万分。他知道,人生就如同这条山路一般,充满了艰难险阻。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登上巅峰,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于是,他继续迈开脚步,向着山顶迈进。终于一个时辰后他登顶了。他欣赏着周围的风景,也就在这时,他于旁边的草丛中瞧见一总角之年的小男孩。
他长得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宋远志好奇的靠近他问好并轻声问其姓名。小孩眼睛转动着,回答到“吾名寇準2。”
宋远志心中似乎有了某种感应,默默地把这个人的名字记在了心里。随后,他好奇地追问对方来到这里的原因,得知此人竟是为了登上山峰观赏美景。
于是,宋远志热情地邀请他一同前行,然而那人却表示自己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无法同行。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就此别过。
宋远志静静地凝视着不远处的西峰(莲花峰),只见山顶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林和翠绿的柏树,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那个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故事——《宝莲灯》。据说,故事中的沉香就是在此处用斧头劈开山石,救出被困的母亲。而那块见证了这一传奇事件的“斧劈石”,正位于这座高峰之巅。
随后,宋远志将目光投向了被尊称为&34;华山元首&34;的南峰。他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寻找那位声名远扬的&34;白云先生&34;——陈抟1。只为解开自己身世之谜。
他凝视着那座由七十多座小峰环绕而成、宛如层层莲花花瓣般的南峰,心中涌起一股坚定的信念。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迈着稳健的步伐开始攀登山峰。
一路上,宋远志穿越茂密的树林,跨过崎岖的山路,不断地向山顶靠近。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他毫不退缩,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找到白云先生。
终于,经过漫长的跋涉,宋远志来到了南峰之巅。站在山巅,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宁静。举目环视,周围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向下,黄河渭水,漠漠平原皆收眼底。
他带着满心期待,宋远志开始四处寻找白云先生的踪迹。不久后,他发现了一座简陋的茅屋,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34;白云居&34;三个大字。他心头一喜,连忙走上前去敲门。
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老者出现在眼前。宋远志恭敬地行礼道:&34;小生宋远志,特来拜见白云先生,请先生赐教!&34;
白云先生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宋远志进屋说话。两人相对而坐,宋远志迫不及待地向白云先生询问起自己的身世之谜。白云先生静静地听着,时而沉思,时而微微点头。
此后他起身在屋子的一角找到了那个满布尘埃的木盒。轻轻吹去表面的尘土,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捧在手中,仿佛那是一件珍贵无比的宝物。
然后,他对着宋远志露出一抹神秘莫测的笑容,轻声说道:“带上这个盒子前往江南吧,到了那里,你自然会明白一切。”
说完,他把木盒郑重地交到宋远志手中,眼神中透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宋远志接过盒子,心中充满了疑惑。
告别之后,宋远志缓缓走出华山之巅。阳光洒在身上,微风轻拂着脸庞,他却无心欣赏这美丽的风景,脑海里一直回荡着刚才那人的话语和那个神秘的木盒。
下山后的宋远志稍作休整,便继续踏上南行之路。
1陈抟(?-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另说在今亳州市)(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或西蜀崇龛县,今四川安岳县)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道教学者。
陈抟早年读经史百家之言,有拨乱济世之志。唐长兴年间(930年-933年),陈抟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与隐士李琪、吕洞宾等为友。
因后周世宗好黄白术,于显德三年(956年)召至宫中,问飞升黄白之术,擢谏议大夫,固辞不受。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4年),因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于民,重赏三军”而得太宗宠信。端拱二年(989年)七月,陈抟仙逝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在思想上融儒、释、道三教学说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他鄙弃隋唐道流之丹鼎符箓之术,不事黄白飞升,而以服食辟谷、玄默修养为主。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描绘宇宙生成及六十四卦。
他的学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著作有《易龙图序》《贯空篇》《阴真君还丹歌注》《正易心法·注》等。
2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