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坏了,我成和尚了 > 第69章 符箓

第69章 符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道衍就见过席应真收藏的法具,是几张符箓。当时还是在道衍的再三恳求下,席应真才磨磨唧唧的掏出来给道衍观看。

    符箓,又称神符、符字、墨符、丹书等等,是一种用朱或墨画于黄色纸、帛上或木板上的特殊符号。

    形似箓书,难以辨认,给人神秘莫测之感。《玄门大义》解释说,神符即龙章凤箓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道教认为,这种符号文字,是仿天上三元五德八会之炁,自然结成天书云炁而产生的。

    相传道教符最早来自黄帝云书。黄帝善作云书,故以云为纪。

    云书是以流云为主要模拟对象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演变为神符。

    上古之人相信天神是以云彩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图纹或篆文,于是方士、道士将它记录下来,便是神符。

    道门各派都有符箓的传承,而不同的符箓又是不同道派的标帜。

    直到现在,正一派仍以授符箓为特色,全真派以授戒为入道与道阶升迁的依据,但他们也用符。

    然而多数人对符箓的概念却常常混淆,比如将符与箓混为一谈,认为符就是符箓。

    其实这是不对的。符箓为统称,而具体到符与箓,二者有清晰的区别。

    第一点是功能有别,不可混而为一。

    符与箓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从共同的方面说,都是可以指挥天兵神吏的信物。

    而从功能上说,符在于召劾鬼神,镇压邪气,每临一事则画一符或数符以行法。

    而箓则是身份的凭证,箓上的神将兵马归受箓者调动。

    符的功能,基本在于能召劾鬼神,召之而来,听候调遣。

    《后汉书·方术传》载,东汉费长房学仙不成,却得师父传授的一张符。

    有了这张符,费长房对于社公、水神皆可随意支配,为非作歹的妖精对他也不敢稍有违抗。

    但费长房后来不慎将符丢失,于是群鬼将其杀死。

    可见鬼怪和小神在费长房面前一度俯首贴耳,并非畏惧他本人,而是畏惧和服从他手上的符。

    因为符是鬼神世界权力的凭信。如古代的兵符体现着最高统治者对于军队的绝对指挥权。

    而在鬼神世界,道符则使法师具有了崇高的不可抗拒的法力。

    而箓则属于一种凭证,受箓之后各类神吏才会听从调动,无论修身保命, 救治人物,召神通灵,都要借助法箓。

    正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所说,吾家法箓,上可以动天地,下可以撼山川,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脱生死,大可以镇邦家,小可以却灾祸。

    同时,某些箓中也嵌有符,如《隋书·经籍志》称,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

    在某些法事中,必须是授过一定阶别的箓者才能主持,还有些特别的法术科仪,必须有特殊的法箓为资格。

    比如规定法与箓相背,则不灵。

    如行天心法,合受三五都功箓。行雷法,合受高上神霄箓。行灵宝法,合受紫虚阳光箓及灵宝中盟箓等等。

    而在行法过程中,法师需用符镇坛、召将,发符遣法等,如此符与箓相互配合,才能成就。

    第二是内容结构上的明显区别。

    符的内容结构,似字非字似图非图。而箓与符有很大不同,尽管箓中有时也嵌有符,但也只是箓结构中的一部分。

    箓的基本内容是记诸仙吏神将名及所统神兵的数目,有时会绘出其神将形貌,至于其中的符,大多与召役该箓上的神将有关。

    以正一派的《太上正一三将军箓》为例,该箓召役唐宏、葛雍、周武三员大将军,箓中不仅载其名讳、所率神兵数,且述其形貌、衣装武器,并召符,典型地表现了箓的形制。

    各种道箓总是先列箓名、再列被授者的姓氏籍贯,注明是向哪一宗坛哪一度师请授。

    比如较早出现的正一盟威箓,每一阶箓都有明确的箓名,然后要求填上被授者的各种信息,同时包括受箓者的盟誓。

    而符的构成上并无画符者自己的教阶、姓氏、乡贯,以及经、籍、度三师的名讳等信息。

    因为根本不需要,也无法嵌入某一符的画面。因为符只要发出,便算是召役了某位神将或者是镇压了某一妖邪。

    第三则是施用方式的不同。

    符多而杂,用时或焚或服或佩戴镇贴。而箓通常只佩于身或供奉于家。

    张继宗天师《崆峒问答》中记载,问受箓应供奉否答曰,修道之士应供奉。

    若世之居家信士不能虔洁,应焚化。然而供奉经也,焚化权也。

    故箓为永久性持受,焚化是为避污秽,化后亦不必再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