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手段(3)
从以上自己的推论来讲,他感觉起码有一件事是板上钉钉的,那就是每个王朝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性。
而王朝的更迭,都是相克而产生的后果。
并且,他把王朝的属性命名为五德。
比如之前所说,黄帝一朝属性为土,所以,黄帝一朝为土德。
以此类推,现在所说的德行一词就是从这来的,总的来说就是前一个朝代的德行不好,自然就会被下一个德行好的政权所取代。
然而,此时最让邹衍兴奋的是如今这个战国的纷争何时结束,最后又会是哪家能够实现一统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呢?
其实,按照以上的推法来说,很明显,接下来推翻火德周朝,建立下一个一统王朝的就是一个有着水德的政权了。
那么问题来了,哪个国家是水德政权呢?
他整理了自己的想法以及论证,再加上自己对五行的认知以及详细剖析,完成了一部旷世奇作《五德终始论》。
作品一经推出,立刻就引起了民间狂热的追捧,尤其是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开出条件,邀请邹衍去讲学。
毕竟,有什么能比能预知未来更有诱惑的呢?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虽然,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但在法统上,任何一个诸侯国一统天下,都会被视作为造反,僭越,不合法统。
而巧妙的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论》却为王朝的更迭做出了合理的定论,这可是每个想一统华夏的诸侯王最需要的舆论支持了。
一时间,邹衍名声大噪,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
此时,赵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邀请他去赵国任职以及传教。
在权衡了多方面利弊之后,邹衍启程朝着赵国奔去。
当时,在赵国权势最大的是平原君,平原君接待邹衍的规格已经超越了诸侯王的规格。
邹衍走来,平原君侧着身子后退着引路,每天两问安。
这规格,只有天子才能配享。可以这么说,终春秋战国时期的所有名仕大家的待遇,没有一个能够超越邹衍的。
数十年前,孔老夫子,带着满腔的学问以及热血周游列国,多以被君主冷落而告终。
最落魄的时候,就连孔老夫子都说自己惶惶如丧家之犬。
在赵国一段时日里,他发现了赵国国政的多处弊端,并且此时的赵王手里一点实权都没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邹衍见势不好,匆匆忙忙的拜别了平原君,往更北的燕国奔去。
因为根据他的推算,下一个一统的政权是水德,在五行的方位来讲,水在北边,而燕国是当时七雄里最为北边的政权。
燕王的接待方式就更牛了,邹衍走着,燕昭王竟然手拿着扫把在前面扫台阶,边扫边退。
并且,虔诚的燕昭王还行了拜师礼,并且按照齐国的稷下学宫的的图纸在燕国也建立了一个学宫,以便邹衍进行传教。
有一次,邹衍来到了渔阳郡,也就是如今的大都密云,发现此处寒气太盛,以至于春天已至却草木不长。
他登上南边不远的小山上,看清楚了方位,拿出自己的律管就开始吹,一连吹了三天三夜。
过后,此地便暖风习习,阳光明媚,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等于说,邹衍用律管给百姓吹来了春天,紧接着,他把在齐国学来的耕种知识传播给了燕国当地的百姓。
为此,当地的百姓为邹衍建起了生祠,祠前还栽了两棵银杏树,到如今已一千多年过去,此景依旧还在。
此时的华夏发生了一些变故,本是以齐国为首的五国攻秦,在秦国的运作之下以及齐国国君的不法操作之下变成了五国攻齐。
且五国联军首领是燕国主将乐毅,在乐毅的操作之下,连下齐国七十二城,几乎灭了整个齐国。
纵观燕国立国八百年,这是唯一的一次在华夏舞台上的支棱。
此时的燕昭王更加的深信自己的政权是将要一统华夏的水德政权,自己是天选之子。
然而,没得意几天,燕王就猜忌乐毅的功高震主,欲杀乐毅。
乐毅只得跑路,而齐国的反攻也叫之前燕国吃进去的全吐出来了。
本以为是意气风发的开端,不曾想却是回光返照,自此,燕国一直处于摇摇欲坠的局面,内乱不断。
其实,历史进展到这个阶段,邹衍的《五德终始论》学术已然是站不住脚了。
不曾想,此时,地处华夏西边的秦国也向邹衍抛来了橄榄枝,不但抛来了橄榄枝,而且还带了邹衍无法拒绝的理由。
此时的华夏,秦国已经在长平之战把赵国的精锐全部消耗殆尽,富庶的齐国也被五国给榨干了。
楚国内部还是一如既往的政权撕裂,魏国君主一直都没有作为,韩国还是百年前的受气包。
而燕国,除了五国攻齐的时候支棱一回,其他的时候混的还不如韩国呢。
所以,一统的趋势,基本上就只有秦国了,而此时的秦国,是最需要舆论的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