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回忆
道衍在路上猛然想起来一件事情,若是日后辅佐燕王,需得改造北平。
可道衍现在对于建筑风水只是略知皮毛,远达不到改天换地的程度,他在脑海中仔细回忆前世的知识,还真就想起来一件事情。
他的高中老师有次跟同学们聊天,说过宋朝有一本神书,后来失传了近一千年,一直到一九一九年才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一册完整的手抄版。
梁启超第一时间就把这本书的影印本,给在美国留学的儿子梁思成寄了过去。
梁思成当时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建筑系。后来中国近代建筑学界出了五大宗师,其中三个毕业于这个系。
梁思成当时可谓是天之骄子,但他收到宋朝这本书的时候,深深地震撼了。
震撼的不是这本书的博大精深,而是这里面的每个汉字都认识,但是一句也读不懂。
里面全都是些“用三折,大角梁背自橑檐方心,量向上至枨杆卯心”等等。
这本神书就是宋朝第一建筑大师,李诫的《营造法式》。
里面都是中国历代精英工匠传承千年的行话。就是这些行话,造就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伟大东方建筑。
但是当时的中国四万万民众,已经没有一个人能看懂了,梁启超当时也没有想到,他随手寄出的这本书,就改变了他儿子的一生。
梁思成从此对这本读不懂的天书,彻底着了迷了。他坚信,《营造法式》就是破解中国古建筑的一把钥匙。
他与林徽因结婚,婚期定在了三月二十一日,因为宋朝为李诫立的碑上,刻了这个日期。
他给儿子起名叫梁从诫,寓意就是要终身追从宋朝李诫,来研究中国古建筑。
一九二八年,梁思成回国,先到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然后他就加入了一个名为中国营造学社的组织。从此投身于中国古建筑的终生研究。
中国营造学社刚刚成立了三个月,就来了个日本人,叫伊东忠太。他是来代表日本建筑史学界和中国来谈合作的。
合作的方式是日本学者负责考察中国所有现存的古建筑,中国学者负责查文献。在场的中国学者们没有人愤怒,只是觉得尴尬。
因为首先,没有人敢在学术上看不起伊东忠太。
第一,三十多年前,建筑这个词就是伊东忠太翻译过来的。
第二,二十多年前,又是伊东忠太重新发现了已经荒草隐没几百年的云冈石窟。
第三,在一年前,伊东忠太先于中国人写出了第一本中国建筑史。
但是最后,才是让梁思成他们觉得真正脸红的地方。
那就是,中国伟大的徐霞客时代,早已落幕了。这个时候的中国学者全部都鄙视走进荒野实地考察。
他们都留着长指甲,崇尚的是皓首穷经,坐而论道。
而日本学者走遍中国和日本之后,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全世界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存在于日本。
在座的各位学者拿不出任何反驳的论据来。
梁思成之前因为车祸,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厘米,还有脊椎骨弯曲。林徽因更是体弱多病。
但发生此事之后,梁思成跟林徽因说,咱们要是再不走出去,看来是不行了。
于是从三一年开始,他们两个人就踏上了寻访中国古建筑的漫漫长途。
在无数的奔波劳累之后,他们在河北的蓟县发现了独乐寺,梁思成非常兴奋地推断出来,这个寺庙居然属于辽代。
建造它时,唐朝才刚刚灭亡了七十七年,梁思成大喜过望,他爬上山门,去细心的测绘每一个斗拱的尺寸。
就这样在很多年里,他和林徽因碰上过许多土匪恶霸。风餐露宿,饥寒交迫。
有时候实在饿的受不了了,就用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和军阀部队换两颗白菜吃。
就这么一个寺庙一个寺庙摸查过去,越来越多的宋辽金元的建筑就被发现了。
梁思成逐渐的就能够读懂《营造法式》的一些句子了。
开启了与一千多年前古人的对话。
而且梁思成隐约感觉到中国古建筑并不是直线发展的一个过程,而是在唐宋两朝达到了令今人恐怖的登峰造极之境。
明清两代事实上是出现了退化。
梁思成认为,到了清朝,斗拱彻底沦为了繁杂无用的装饰品,但是唐宋时期的建筑没有一块木头,不含有结构功能和意义。
但是在走遍大半个中国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找到一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
从河北回来以后,身心俱疲的梁思成,就把目光投向了山西。
但当时交通不太便利,梁思成又没什么钱,他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给山西的各个县城写信,让人家先把当地古建筑的照片拍下来,寄给他。他认为有价值才去。
因为他在当地也没有认识的人,就在收信人的地址上写上“某某县最高等照相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