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前往崖山
在城门守卫反复询问过后,道衍出了长洲府。
他想着一路向南,却没有个明确的方向,思来想去过后,他决定去往崖山。
崖山地处珠江入海口,且东西对峙,北侧水浅,只有涨潮之时才能上去。其地形为汤瓶山过海即崖山,两山对峙如门,故称之曰崖门。
这崖山,在历史上可是名声赫赫,究其原因就在于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南宋与元朝的最后一次大决战。
南宋端平元年,蒙元帝国与南宋联合攻灭金朝政权,双方开始在襄樊一带展开了近四十年的边境战争。
南宋咸淳七年,蒙古国改号元,次年起加紧对南宋朝廷的进攻。
南宋在襄樊战场战败,蒙元军队直逼南宋首都临安,年幼的宋恭帝赵出城投降。
宋恭帝投降后,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从临安出逃。
与南宋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人会于浙江金华,后又逃往福州。
德祐二年,赵昰称帝,是为宋端宗,并改元景炎。
宋端宗以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枢密使,聚兵抗元。
宋端宗景炎二年,福州被蒙元军队攻陷,赵昰等人流亡泉州,后准备逃亡广东雷州。
中途遇到台风,宋端宗因溺水,不久后病逝。
宋端宗死后,弟弟赵昺登基,年号祥兴,并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护卫下逃亡广东崖山,成立行宫。
准备继续抗击蒙元的进攻。期间,文天祥率部在赣州一带阻止蒙元陆路军队的进攻。
在蒙元军队的不断强攻下,宋军挫败,广州被蒙元军队攻克,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南宋在陆路对抗蒙元军队的力量覆灭。
祥兴二年,元将张弘范大举进攻赵昺朝廷。南宋祥兴二年,元将张弘范与先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对崖山进行三面包围。
时蒙元军队约有大小战船五百艘左右,但交战时有两百艘船迷失海道,未赶到战场。宋军约有二十万,战船千余艘。
宋军与元军最初接触时,派出数艘游舟交战,取得胜利。
因为北方人不习海战,张弘范军队人员登船呕晕不止,且水路生疏。
宋军中有人建议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西侧的撤退道路,张世杰借防止士兵逃亡而扰乱军心的借口否决了此次决议。
并下令焚烧流亡政府和草市,迫使全体军民登船作战,又命令千多艘宋船以连环船的方法用大绳索一字型连贯在海湾内。
将赵昺的龙舟安排在军队中央。元军用小舟载茅草和脂膏,乘风纵火冲向宋船。
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一条船上横以长木,抵御元军火攻,颇有成效。
元朝火攻不成,转而改变策略,以水师封锁海湾,断绝宋军汲水和砍柴的道路。
宋军十余日仅靠吃干粮生存,口干舌燥,以海水解渴,却因为其咸而呕吐不止。
宋军元气大伤,作战能力锐减。张世杰为了摆脱被动的不利局面,决定首先消灭元军水师。
他命令解索两百艘战舰,配六万兵士,由刘义和方兴日统帅,进攻元军海湾封锁线。
双方在珠江入海口的海湾外围激战数日,宋军损失惨重,未打破元军的封锁。
与此同时,文天祥被元军押至崖山,李恒以死要挟文天祥修书劝降张世杰。
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此外,张弘范利用张世杰外甥韩新向张世杰三次招降,均未成功。
二月一日,张世杰部将陈宝投降元军。
二月二日晚,宋军都统张达夜袭元军失败。
二月七日,张弘范四分其军,分别驻军宋军的东、南、北三侧,并自领一军,各路以奏乐作为总攻的讯号。
首先,元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方,失败,李恒等待顺潮而退。
正午时分,元军佯装奏乐,宋军中计,以为元军正在举办宴会,放松警惕。
张弘范的水师从正面进攻,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金声为作战讯号。
元军手持盾牌,向宋船驶进。两边船舰逐渐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顷刻间七艘宋船连破。
宋师溃败,元军一路攻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派遣小舟至赵昺处,准备与之一同逃走。
陆秀夫害怕赵昺被人所卖,或被元军俘辱,不肯登上张世杰的船。
海势退去之时,张世杰和苏刘义、都统张达、尚书苏景瞻等带领三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龙舟巨大,并且与其他船只相连接,动弹不得,陆秀夫无计可施,抱着八岁的赵昺跳海自杀,不少后妃和大臣相继跳海。
《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南宋也随之灭亡。
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以便日后再次举兵复国,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
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死于平章山下。
文天祥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南宋灭亡,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悼念。
战后,文天祥被送至元朝大都的大牢。后被押往柴市刑场,向南而拜后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可以说崖山海战代表了汉族最后的尊严,正因如此,道衍才把目的地放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