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纷争话三国 > 第41章 李严被废

第41章 李严被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严(?-234 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氏。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大臣之一,与诸葛亮一同被刘备视为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时间来到公元 231 年,当时蜀军正在北伐,李严负责押送粮草。然而,由于天降大雨导致道路泥泞不堪,运粮队伍延误了时间。为了逃避责任,李严竟然将罪责归咎于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使得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军。这一事件让李严受到责罚,最终被贬为平民,并被流放到梓潼郡(位于现今的四川梓潼地区)。

    公元 234 年,诸葛亮因病离世的消息传来,李严深知此后恐怕无人再会重用自己,内心充满激愤和绝望,不久便抱病身亡。

    回顾李严的早年经历,他曾担任过南阳郡的职吏,因其出众的才能而声名远扬。后来,当荆州牧刘表掌权时,派遣他前往郡中各县城工作。当曹操攻占荆州之际,李严恰好担任秭归县令,于是他选择向西投奔蜀国。到达蜀地后,刘璋任命他为成都县令,在此期间,李严再次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刘璋任命李严担任护军,费观出任参军,并命令他们二人率领军队驻守于绵竹地区以抵御刘备的进攻。然而,面对刘备强大的军事压力,李严与费观最终选择带领手下士兵向刘备投降。刘备对李严的投降表示赞赏,随即任命他为裨将军。

    刘备成功平定成都之后,鉴于益州在刘璋统治时期,法令制度松散,恩德政令无法得到实施,刑罚也不够严明的情况,决定让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兼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以及李严这五位大臣共同制订《蜀科》。这部律法后来成为了蜀汉政权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石。

    而在犍为郡有一座名为汉安桥的江桥,其宽度达到了一里半之多。每逢秋季和夏季洪水泛滥之时,这座桥往往会被汹涌的水流冲垮,导致每年都必须进行修缮工作,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李严下令开凿了天社山,开辟出一条新的通道来连接道路,这样一来就省去了三座渡口桥梁。这项工程的完成使得犍为郡的民众欣喜若狂。不仅如此,李严还主持建造了宏伟壮观的官府寺庙,城市景观令人赞叹不已,成为了整个益州地区最为引人瞩目的建筑之一。

    建安二十三年,时值乱世之秋,贼寇四起,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一年里,有一群以马秦和高胜为首的盗贼在郪县揭竿而起,他们广招兵马,势力迅速壮大,人数竟然达到了数万之众。这些人浩浩荡荡地向资中县进发,企图搅乱一方安宁。

    此时,刘备正在汉中地区征战,分身乏术。然而,李严并没有等待其他援兵到来,而是当机立断,率领本郡仅有的五千士兵挺身而出,毅然踏上了讨伐之路。他带领着这支勇敢无畏的军队,一路追杀马秦和高胜等人,最终成功将其斩杀。其余的贼寇见势不妙,纷纷四散逃窜,各自归家为民。

    没过多久,越巂郡夷帅高定又率军围攻新道县。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李严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亲自率领军队前往救援,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李严终于击退了敌军,化解了这场危机。

    建安二十四年秋,局势稍显稳定,但仍充满变数。就在这时,兴业将军李严凭借其卓越的战功和威望,成为了汉中王劝进表的 11 位领衔人物之一。这份劝进表意味着他在众多英雄豪杰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预示着他即将迎来更为辉煌的未来。

    此后,刘备对李严越发器重有加,特别加封他为辅汉将军,并继续让他兼任原来的郡守职务。(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此事发生在刘备即位称帝之后。)这一系列的封赏不仅彰显了刘备对李严的信任和赏识,更使得李严声名远扬,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李严也不负所望,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这片土地,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故事……

    李严这个人性情孤僻高傲,很难和别人融洽相处。他在任职期间大肆建造房屋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曾经因为要迁移郡治官邸这件事,跟持反对意见的郡功曹杨洪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杨洪一怒之下,干脆主动辞去官职归隐了。

    后来李严都督江州时,又跟自己的下属牙门将王冲闹起了矛盾。王冲心里很清楚,李严对自己非常痛恨,害怕会被他陷害而背上罪名,于是就叛国投降去了魏国。

    李严一向自命不凡,像护军辅匡这些人,年纪和地位都跟他差不多,可他却不愿意主动跟人家交往。反倒是费观这个人擅长交际,尽管比李严小了二十几岁,但两人关系很好,相处得就像是同辈朋友一般。

    章武二年(222 年)的时候,刘备讨伐吴国失败而归,便征召李严到永安宫觐见,并任命他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223 年),刘备病情加重,临终前,李严和诸葛亮一起接受了遗诏,奉命辅佐少主刘禅。同时,刘备还任命李严担任中都护,总管朝廷内外的军事事务,并让他留在永安镇守。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刘备驾崩之后,益州的豪族雍闿举兵造反。李严亲自执笔,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达六页纸的书信给雍闿,详细地向他阐述其中的利弊关系。而当常颀巡视南部地区的时候,也将这封信拿出来展示并劝说雍闿。然而,雍闿却表现得非常傲慢无礼,仅仅回了一封只有一页纸的回信,信中写道:“听闻天上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太阳,地上也不可能有两位主人。如今天下三分而立,却同时存在着三套不同的历法,这让身处偏远之地的人们深感困惑和迷茫,不知道应该归顺哪一方才好。”

    到了建兴四年(公元 226 年),诸葛亮身在汉中,正筹划着出兵攻打曹魏。此时,他打算调任李严率领军队前往汉中镇守,但李严却绞尽脑汁找各种借口拒绝前往,反而提出要把益州的五个郡划分出来设立一个新的巴州,并请求让自己担任巴州刺史一职。对于这个过分的要求,诸葛亮自然不会应允。之后李严移屯江州,在巴郡修筑大城,护军陈到留驻永安,统属李严。在此之前,李严曾经劝说诸葛亮应该接受九锡之礼,并鼓动他晋升爵位成为王,但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回去了。从那时起,两人之间就产生了嫌隙,表面上虽然还保持着和谐,但实际上已经貌合神离了。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在出使东吴之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道:“李正方这个人啊,肚子里面藏着鳞片和铠甲呢!”这句话暗示了李严居心叵测,很有可能会挑起是非。然而,诸葛亮却回应道:“现在国家大事尚未安定下来,汉室也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如果去揭露和指责李严的短处,不如对他进行赞扬和鼓励更为有效。”诸葛亮认为,尽管自己与李严存在分歧,但为了国家大局着想,他们仍然可以相互忍耐、共同协作。

    到了建兴八年(公元 230 年)的时候,曹魏的大司马曹真准备兵分三路进攻汉中地区。诸葛亮为了增强汉中的防御力量,于是上书请求任命李严为骠骑将军,并让他率领两万兵力赶赴汉中抵御敌人的入侵。李严写信给诸葛亮,言辞恳切地说道:“曹魏的大臣司马懿和陈群都拥有开设府邸招募门客的权力,而我却未能享有此等殊荣,实在是令人遗憾啊!”诸葛亮深知李严的言外之意,为了安抚他的情绪,决定任命李严之子李丰接替其父亲担任江州都督一职,并负责镇守当地的防务工作。李严见诸葛亮如此安排,心中稍感宽慰,终于同意启程前往汉中。

    抵达汉中后,诸葛亮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并授权他处理丞相府中的各项事务。李严感激涕零,为了表示自己对新身份的尊重和认同,特意将名字改为李平。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建兴九年(公元 231 年)的春天。此时,诸葛亮率领大军出征祁山,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北伐之战。李平则肩负着重要使命——负责监督和运送粮草物资,以确保前线军队的供给充足。

    然而,战争局势变幻莫测,诸葛亮担忧粮草运输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战局。因此,他深思熟虑之后制定了三条应对计策,并将这些计策告知李平:“上策是截断敌军的后路,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中策是与敌人持久战,消耗对方的实力;下策则是退守至黄土地区,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进入夏季后,天气逐渐变得恶劣,阴雨连绵不断,道路泥泞难行,给粮草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眼看着军中粮草日益匮乏,李平心急如焚。经过一番思索,他派遣参军狐忠和督军成藩前往前线,传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诸葛亮下令撤军。诸葛亮收到消息后,考虑到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纳这个建议,答应撤兵。

    李严听闻军队已然撤退之后,脸上露出了惊愕之色,但其心中却是暗自窃喜,故作惊讶地说道:“军粮如此充裕,为何要撤军啊?”他之所以会说出这番话,目的就是想要摆脱自身督办粮草不利的罪责,并凸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过错。此外,李严还打算杀掉督运官岑述,以此来推卸自身责任。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向刘禅上奏道:“军队佯装撤退,实际上是为了诱敌深入,从而与敌军展开一场决战。”

    然而,诸葛亮却早已洞察到了李严的阴谋诡计。他当即将李严所写的前后书信以及奏疏的原件递交给刘禅过目。此时此刻,李严的错误和自相矛盾之处立刻无所遁形。面对确凿的证据,李严一时之间无言以对,理屈词穷之下,只能跪地叩头谢罪。

    随后,诸葛亮趁热打铁,立即上奏弹劾李严道:“自从先帝离世以后,李平一门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小家上面,平日里只会做一些蝇营狗苟之事,施舍一些小恩小惠,一心只求安稳度日、沽名钓誉,全然不顾国家安危、社稷福祉。此次微臣北伐出征,本期望能派他率军镇守汉中,可谁曾想他竟然心怀叵测……”,李严再三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进行推脱,完全没有前来汉中的意愿,甚至还想要将五个郡县合并起来,由他自己担任巴州刺史。去年的时候,我原本计划西征,但考虑到需要有人来镇守汉中,便打算让李严负责这项任务。然而,李严却表示司马懿等人已经在那里开设官府招募人才,准备担任重要职务。我深知李严的狭隘心思,他无非是想趁我即将出征之际向我索取好处罢了。因此,我特意上表请求任命他的儿子李丰掌管江州的事务,给予了他格外优厚的待遇。我原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暂时解决紧迫的问题。

    李严上任之后,我将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权力都交给他处理。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对我如此厚待李严感到十分诧异。这其实是因为当时国家大局尚未稳定,汉室面临着倾覆的危险,与揭露批评李严的缺点相比,倒不如对他进行赞扬和鼓励来得更为有效。我一直认为李严本质上只是追求一些名誉和利益而已,万万没想到他居然会颠倒黑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若是任由这种人继续肆意妄为,那么必然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和衰败。这是为臣愚暗,说多了徒增愧咎之情啊!”随即又书写公文交付给尚书(详情可参见《公文上尚书》一文),并与尚书一同商议决定解除李严的职务,并免去他的官禄、节传、印绶、符策等,同时削去他的爵位和封地。就这样,李严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此外,还收缴了李丰的兵权,将李丰调任为从事中郎。

    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李严听闻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竟因悲伤过度而发病身亡。原来,李严生前一直期盼着诸葛亮能够重新起用他,认为除了诸葛亮以外,其他的大臣都不可能再会任用他。正是出于这种悲愤交加的心情,才导致他最终发病去世。李严的儿子李丰后来官至朱提太守。

    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可以得知,李严在担任健为郡郡守的这段时间里(公元 214 年至 222 年),不仅重新修建了蒲江大堰,这个大堰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六水门”枢纽工程。通过这样的修缮工作,成功地将大江两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然而,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乱频繁发生,像都江堰和六水门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且长期得不到修复。李严在上任之后,立刻着手整顿这些水利工程,他的这一举动对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功绩的。

    李严所实施的这次水利治理工程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后世。以至于到了南宋时期,赐进士出身、工部侍郎以及井研人李心传认为“眉州通济堰,建安年间始创”,并将这份功劳归功于李严当年的伟大壮举之上。

    然而,诸葛亮却对李严有着不同的评价。他说:“(李严)处理事情时像流水一般顺畅,取舍之间毫不迟疑,这正是他刚正不阿的品性体现。”但是又接着说道:“李严身为大臣,承蒙皇恩浩荡却不知图报,反而无端生事制造祸端,让国家陷入危险耻辱之中而无法解决,迷惑君上和臣民,审判案件时抛弃法律规章,教唆他人为非作歹,心胸狭隘情绪张狂,仿佛没有天地般肆意妄为。当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奸诈行径已经败露之时,便心生嫌隙。”

    陈寿评价道:“都护李严性格自负高傲。”此外,他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物:“彭羕和廖立因才华出众而被提拔,李严则因善于处理政务而显贵,魏延靠勇猛和谋略得到任用,杨仪因为能够胜任官职而出名,刘琰曾担任过官职,他们全都地位显赫。然而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追寻他们做事的规矩,可以发现,他们招来祸患、自取罪责,没有一个不是自己造成的。”

    陈震对李严的看法是:“正方(李严)肚子里藏着鳞甲,乡人都认为他不好接近。”

    常璩则说:“李严所在地方的太守,自汉朝兴起以来,很少有人能显名于世。”

    杨戏也有类似的评价:“正方接受先帝遗诏,参与制定国家未来的大政方针,但他既不陈述意见,也不表示赞同。制造这种异端邪说,遭到当时人们的贬斥驱逐,最终丧失了自己的事业。”

    《江表传》中还有关于李严的记载:“诸葛亮上表给都护李严,称李严年轻时担任郡中的官吏,性格深沉苛刻,一心只想着自身利益。同乡人给他起了个谚语:‘难以亲近,像李严一样身披鳞甲。’”

    余名侠:“李严此人,奸诈自私至极,内心阴险而残忍,全然不顾国家大事!此等卑劣之徒,实乃世所罕见!其所作所为,令人发指!观其行径,先是欲割地自立,建巴州而自任刺史,此乃分裂国家之举;继又唆使诸葛亮‘宜受九锡,进阶称王’,企图将其引入歧途,居心叵测,其心可诛!如此劣迹斑斑,岂有半点忠君爱国之心?”

    且说这评论源自《三国志·李严传》所载之事。然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李严形象亦颇具特色。彼本为刘璋麾下之将,与孟达结下生死之交。及刘备大军攻绵竹之际,刘璋遣李严镇守此地,抵御刘备。李严勇毅过人,与黄忠激战四十余合,难分高下。然终因孔明巧用计略,令黄忠诈败,而后围困之,李严无奈降伏。

    夷陵之战后,刘备临终之前,召集诸葛亮与李严,委以托孤重任。刘备崩逝,诸葛亮返成都前,委李严守护永安宫。未几,曹丕闻知,从司马懿之谏,调遣五路大军伐蜀。值此危急关头,应对孟达一军时,诸葛亮冒用李严之名致书孟达,孟达见信后称病不战,遂引兵退去。诸葛亮五次北伐祁山之时,李严负责运送粮草,但由于天降大雨导致道路泥泞不堪,运输十分困难,最终未能及时供应军需物资。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职,李严竟然谎称东吴前来进犯边境,并派人通知正在城内犒劳军队的诸葛亮,催促他尽快撤军回防。

    诸葛亮接到消息后,虽然心生疑虑,但考虑到后方安危也不敢怠慢,只得率领大军匆忙撤退。然而当他回到成都后,却发现所谓的“东吴入侵”纯属子虚乌有。经过一番调查,诸葛亮终于洞悉了事情的真相——原来这一切都是李严为了推卸责任而编造的谎言!

    得知实情后的诸葛亮勃然大怒,他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刘备临终前托孤的重臣之一,李严竟然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然而尽管心中愤恨难平,诸葛亮还是念及旧情,不忍对李严严惩重罚。于是他决定让费祎向后主刘禅呈上奏章,陈述事实原委以及处理意见:将李严贬为平民百姓,同时任命其子李丰代父任职。

    刘禅起初并不赞同这个处置方案,认为这样对待李严过于严厉。但是费祎巧妙地引用了诸葛亮的原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后主,使得刘禅最终改变了主意并表示同意。

    不久之后,诸葛亮因病去世。而李严听闻此讯更是悲痛欲绝,因为他深知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恢复官职的机会。由于内心极度抑郁和悔恨,没过多久李严也含恨离世。这场风波至此画上句号,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与感慨……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