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纷争话三国 > 第40章 北伐中原

第40章 北伐中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诸葛亮北伐,乃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自公元 228 年起至 234 年间,针对曹魏所发动的五次大规模军事进攻行动。尽管在此期间蜀汉军队亦有斩获,但终究未能达成“兴复汉室”之宏愿。尤其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更是抱憾病逝于五丈原前线。

    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常将诸葛亮北伐称为“六出祁山”,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对曹魏仅发动过五次攻击战役,且真正出兵祁山战场者,唯有两次而已。

    蜀汉章武三年(223 年)之际,刘备于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致使国家元气大伤。此时东吴既需应对曹魏的攻势,又欲与蜀汉重归于好。未几,刘备离世,将整个国家全权托付予诸葛亮。诸葛亮忧心忡忡,唯恐东吴会因刘备之死而生变,遂接连派遣陈震、邓芝等人出使东吴,以巩固双方同盟之谊。

    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在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休整生息之后,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此时,诸葛亮深知要实现北伐大业,必须先解决后方的隐患。于是他毅然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出征南中,以确保自己在北伐时无后顾之忧。

    在南征途中,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马谡所提出的&34;攻城为下,攻心为上&34;的策略。他深入了解南中的民情风俗,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成功地平定了南方的叛乱。这场胜利不仅为蜀汉带来了稳定的后方,还使他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战略物资。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向刘禅呈上了著名的《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和对国家的忠诚。随后,他与赵云一同率领军队进驻汉中,展现出强大的军威。

    为了更好地筹备对曹魏的进攻,诸葛亮任命汉中太守魏延为丞相府司马。魏延乃是一员猛将,其智勇双全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有了这样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对于即将到来的大战更增添了几分信心。

    在汉中,诸葛亮精心策划着每一个战略步骤。他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加强军事防御工事;同时积极训练士兵,提高他们的战斗力。此外,他还广纳贤才,招集各路英雄豪杰,为蜀汉的未来发展储备力量。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诸葛亮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他背负着整个蜀汉的期望,肩负着恢复汉室江山的使命。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他将竭尽全力去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一伐中原

    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离世,其子曹叡继位。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建兴六年。此时,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时机已然成熟,毅然决定正式向魏国发兵。

    魏延作为蜀国的一员猛将,对曹魏关中守将夏侯楙的评价极低,他坚信此人怯懦且缺乏智谋。因此,魏延大胆地向诸葛亮进言献策:“愿得精兵五千,循秦岭而东,当子午北而入,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他计划率领这五千精锐之师,沿着褒中一路向东穿越秦岭,抵达子午以北,发动奇袭以夺取关中。魏延自信满满地表示,此举犹如昔日韩信所行之路径,必将取得胜利,并能与诸葛亮率领的大军在潼关会师。

    然而,诸葛亮深思熟虑后,认为此计风险过高,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经过权衡利弊,最终并未采纳魏延的计策。

    另一边,诸葛亮精心策划部署,派遣赵云率领一支疑兵自褒斜道出击,迅速占领箕谷,摆出一副进攻魏国关中地区的架势。这一举动成功地吸引了魏国主力部队的关注和警惕。

    与此同时,诸葛亮亲自率领着蜀国的主力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祁山进军。他们士气高昂,决心要给魏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场紧张刺激的战役中,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和挑战,但诸葛亮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坚定地引领着蜀军向前迈进。

    由于魏国事先没有丝毫准备,完全没有预料到诸葛亮会率领大军突然袭来。这一突发情况让陇右地区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个郡县猝不及防,根本无法抵御诸葛亮军队的强大攻势。更糟糕的是,天水和南安两地的太守竟然选择放弃守城,惊慌失措地向东逃窜。而魏国的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以及上官雝等人,则纷纷向诸葛亮投降。与此同时,雍州刺史郭淮不得不退守至上邽,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

    就在眨眼之间,陇右的五个郡县(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和安定)已经有三个郡县投降了诸葛亮,只剩下广魏郡和陇西郡仍然坚决不屈服。其中,陇西郡的太守游楚表现出坚定的抵抗决心。曹魏整个朝廷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朝野上下一片震惊和畏惧。

    正当诸葛亮率领汉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在陇右地区接连攻克城池的时候,远在洛阳的魏明帝曹睿心急如焚,急忙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并亲自赶到长安坐镇指挥。同时,他派遣大将军曹真督率军队前往郿县抵御赵云,又命令张郃率领军队前去抵挡诸葛亮。此外,曹魏凉州刺史徐邈也派遣参军和金城太守率军反攻南安郡。

    诸葛亮深知张郃乃是魏国的名将,此次率军前来,必定是要夺取汉军的咽喉之地——街亭。正当诸葛亮准备派遣将领镇守街亭时,忽然听到参军马谡主动请求领命,表示愿意带领一支军队前往守卫汉军的咽喉要道——街亭。面对其他将领的质疑,诸葛亮力排众议,决定提拔马谡,让他负责防守汉中。马谡乃是诸葛亮的心腹爱将,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之战的成败关键便在于街亭能否守住,而马谡此去镇守街亭责任重大,唯恐其有所闪失导致街亭失守,于是临行之前对马谡再三叮嘱,并将街亭对于汉军的重要意义和镇守街亭的详细部署一一告知马谡,同时要求马谡到达街亭之后立刻描绘出当地的山川地理图本以及安营扎寨的具体位置。诸葛亮考虑得十分周全,为保万无一失,还特意派遣大将王平担任马谡的副将,让他协助马谡共同镇守街亭。此外,诸葛亮又下令让高翔率领一支军队屯驻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以便随时接应马谡。接着又命令魏延率领一军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埋伏,同样也是为了接应马谡。

    果不其然,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魏军张郃率领大批人马前来夺取街亭。然而,马谡却完全没有按照出兵之前诸葛亮所安排的战略部署行事,甚至对于副将王平的苦苦劝说也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地将大军屯兵于一座孤山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将自己置于险境,也没有选择在当道的险要之处安营扎寨。由于蜀军的轻敌冒进,导致马谡所率领的部队竟然被张郃率领的魏军围困在山上。张郃更是狡黠地派遣士兵截断了汉军的水源,使得汉军因极度缺水而引发混乱。在此情况下,马谡惊慌失措,选择抛弃军队独自逃亡。张郃见此良机,立刻发动攻击,汉军毫无还手之力,一败涂地,街亭也因此沦陷。然而,唯有王平带领着数千名士兵,擂响战鼓坚守阵地。张郃怀疑汉军可能设有伏兵,不敢贸然追击。于是王平得以聚拢失散的军队,并朝着诸葛亮所在的大军方向撤退。另一边,位于列柳城的高翔部队同样遭遇不幸,被郭淮击溃。而魏延则被困在山谷之中,无法向前推进。高翔和魏延为了避免被敌军包围,只得纷纷撤军。

    与此同时,赵云在褒斜道的军事行动也遭受挫折,遭到曹真的击退。曹真随后率领军队继续向北进军,攻打已经归降蜀汉的安定郡。

    随着街亭的陷落,蜀军失去了所有的优势地位。诸葛亮无奈之下只能夺取西县的一千多户人家,然后率领军队退回汉中。

    这次北伐对于曹魏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震撼,但对于蜀汉而言却是首次北伐的惨痛失败。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将临阵脱逃、弃士兵于不顾的马谡关进监狱之中。他深知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来向众人谢罪。

    于是,他写下一封上疏:

    “臣以微薄之才,承蒙陛下厚爱,肩负重任,亲自执掌军旗激励三军,却未能做到训练有素、明定法规,遇到事情时也未能谨慎应对,以至于出现了街亭违抗军令的过失和箕谷戒备不周的失误。这些罪责都应归咎于臣用人不当。臣对他人了解不够透彻,处理事务也多有愚昧之处,按照《春秋》的义理,兵败之责在于将帅,这正是臣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恳请陛下准许臣自降三级官阶,以此督促自己改正错误。”

    随后,诸葛亮被贬为右将军,但仍行使丞相职权,总领一切事务如初。

    尽管诸葛亮深感惋惜,但为了维护军纪国法的严肃性,他还是下令处死了马谡、张休以及李盛,并剥夺了黄袭等将领的兵权。值得一提的是,陈寿(《三国志》的作者)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因为没有劝阻马谡而被处以髡刑。此外,丞相参军、安汉将军李邈为马谡求情,结果被调回成都。

    然而,王平却因为敢于直言进谏而得到了提拔。与此同时,诸葛亮自己仍然上书请求降低自己的官职三级,并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刘禅接受了他的请求,但仍然命令诸葛亮以右将军的身份行使丞相的职权。

    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但诸葛亮对他坚守岗位的功劳给予了高度赞扬。此后,曾经有人劝说诸葛亮再次发动北伐战争,但诸葛亮认为需要更多时间来训练士兵,让他们忘记之前的失败经历,才能再次行动。

    当汉军撤退之后,曹真和张郃迅速平定了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县。曹真还认为,汉军此次进攻祁山失利,褒斜道又被赵云烧毁并遭受洪水侵蚀,下一次可能会把陈仓作为攻击目标。于是,他派遣将军郝昭、王生等人率领一千多人驻守陈仓,并重新修建陈仓城墙。

    二伐中原

    公元 228 年冬季,曹魏大将曹休在石亭之战中遭遇惨败,被东吴名将陆逊击溃。诸葛亮听闻魏军大规模向东进发后,判断出关中地区的兵力空虚无防。

    因此,诸葛亮修书一封寄给他的兄长诸葛瑾,表示:

    “有一处名为绥阳小谷的地方,此地山势险峻,水流交错纵横,难以行军通过。然而昔日此处却是巡逻哨所往来的必经之路。现今我们可以派遣先头部队开辟这条道路,进而进军陈仓,如此一来便能够牵制敌军势力,阻止他们分兵向东行进。”

    紧接着,诸葛亮率领数万军队从陈仓道出兵,将陈仓城重重围困。尽管此时陈仓城内仅有千余名守军,但郝昭早已做好严密的防御准备。

    诸葛亮曾经多次派遣郝昭的同乡靳详前往城外劝说郝昭归降,但郝昭始终立场坚定地表示拒绝。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下令全军发动攻势,攻打陈仓城。

    汉军发起猛烈攻击,不断交替运用云梯和冲车等攻城器械,试图突破城池防线。而郝昭则巧妙应对,利用火箭射击云梯,使得攀爬云梯的士兵纷纷受伤;同时还采用绳索系住石磨,从城墙上抛下,摧毁了汉军的冲车。诸葛亮见久攻不下,于是改变策略,转而利用井阑向城墙外百尺处射箭,以此掩护士兵们用土填满护城河,企图直接攀爬城墙进攻。然而,郝昭识破了这一计谋,迅速在内城筑起高墙,使得井阑失去了作用。

    诸葛亮见状并未气馁,他再次想出一计——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突袭城中。然而,郝昭早有防备,他在城内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壕沟,成功地挡住了地道的进攻。

    由于曹魏军队早已在陈仓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再加上陈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双方激战二十余日仍未分胜负。

    曹真眼见陈仓告急,急忙派遣费耀等人率领军队前去救援。与此同时,魏明帝也下令让张郃领兵前往陈仓迎战诸葛亮。

    正当战局陷入胶着之际,汉军却遭遇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粮草供应开始出现短缺。更糟糕的是,他们得知魏军的增援部队即将抵达。面对如此困境,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退回汉中。

    不过,在撤退的过程中,汉军并没有慌乱。他们巧妙地设伏,成功地击杀了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为这次北伐画上了一个小小的胜利句号。

    三伐中原

    公元 229 年的春天,诸葛亮派遣陈式(也有说是陈戒)出兵攻打武都和阴平这两个地方。曹魏方面则派出大将郭淮率领军队前来救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建威,以此来牵制郭淮的兵力。魏军得知汉军主力已经到来,情况紧急,立刻选择撤军,汉军得以顺利地占领了武都和阴平这两个郡县。

    诸葛亮对当地的氐族人和羌族人进行了安抚,并留下部分士兵驻守,随后他亲自率领军队返回汉中。由于成功夺取了这两个郡县,刘禅再次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时间来到冬季,诸葛亮将丞相府的营地迁移到南山脚下的平原地区,并建造了汉、乐两座城池,以增强汉中的防御力量。

    建兴八年(即公元 230 年)七月,曹魏打算改变防守策略,转为主动进攻。大司马曹真向魏明帝呈上了讨伐蜀国的提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地势险要,军队难以进退,不利于作战。因此,曹真率领的主力军改变了路线,选择从子午道进军;大将军司马懿则率军从汉水向上游进发,计划与曹真的军队在汉中会师;张郃则从褒斜道进军,直接指向汉中。

    诸葛亮得知魏军来袭之后,迅速做出反应,不仅加强了城固和赤阪这些战略要地的防御工事,还命令李严率领两万士兵火速赶往汉中地区,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同时,他任命李严之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负责守护后方安全。

    曹军的前锋部队由夏侯霸带领,他们比大部队先行一步抵达兴势,并在蜿蜒曲折的山谷中安营扎寨。然而,这一举动被当地的蜀地百姓发现,他们向汉军通风报信并指引其发动袭击。夏侯霸陷入困境,只能在鹿角之间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幸运的是,当增援部队赶到时,夏侯霸终于成功突围。

    由于蜀地地势险峻,道路崎岖难行,再加上连续下了整整三十天的倾盆大雨,导致栈道毁坏严重,使得曹真率领的军队进展缓慢,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才走完一半的路程。

    此时,在朝廷内部,华歆、杨阜以及王肃等人纷纷上疏劝说魏明帝下达撤军命令。最终,到了九月份,三支魏军接到诏令开始撤退。

    同一年,诸葛亮派遣魏延和吴壹进军南安,在阳溪一带重创魏国将领郭淮和费曜等人。

    四伐中原

    公元 231 年的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诸葛亮敏锐地洞察到曹魏雍凉地区已经有半年未曾降雨这一关键信息。他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于是毅然决然地决定再次发动北伐战争。

    为了解决粮草运输的难题,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创新的木牛技术来运送粮食。这些木牛如同移动的粮仓,源源不断地将物资运往战场前线。与此同时,他还成功地包围了祁山堡,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施展出了非凡的外交手段。他成功地招安了鲜卑部落的首领轲比能,使得这位英勇善战的领袖率领着他的军队前来呼应汉军。轲比能的加入无疑给汉军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也让他们的士气更为高昂。

    然而,曹魏方面却面临着困境。由于大将曹真病重无法出征,魏明帝曹睿不得不紧急改派司马懿担任统帅,并屯驻于长安。司马懿麾下聚集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一众猛将,他们肩负起抵御汉军进攻的重任。

    面对敌军的防线,司马懿深思熟虑后做出了部署。他派遣费曜、戴陵二人带领四千精锐之师前往上邽镇守,而自己则亲自率领其余部队紧随其后。此时,张郃提出了分兵驻守雍州和郿县的建议,但司马懿经过权衡利弊,认为分兵反而不如集中兵力更为有利。于是,他果断选择了向西进军,毫不犹豫地朝着目标迈进。

    诸葛亮得知此事后,深思熟虑一番,决定让王平带领部分军队继续攻打祁山堡,而他则亲自率领主力军向北进军至上邽。当他们抵达上邽附近的麦田时,并没有停下来等待一个月后即将成熟的麦粮收割,而是迅速采取行动,对麦田进行了大规模的芟除和破坏。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郭淮和戴凌为了保护麦田,竟然仅仅率领四千人就主动出击诸葛亮的主力部队。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被正史所采纳,而且以区区四千人主动进攻也令人深感疑惑。因此,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疑问。

    与此同时,司马懿的军队也为了守护麦田,日夜不停地急速行军,最终抵达了上邽城的东侧。司马懿非常清楚汉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必定面临巨大困难。再加上魏军经历了一整夜的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成为一支疲惫之师。因而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便回军卤城,未能彻底破坏上邽麦田,使得这批粮食成了乏粮魏军与之对峙的资本,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诸葛亮这一战略动作迫使魏军进入极度缺粮状态,导致司马懿、郭淮等不得不从关中运粮,甚至征取羌胡的粮谷。

    这里也有必要指出,司马懿本人以用兵“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若是真的有较大把握能在野战中击败蜀军,以司马懿的军事指挥风格,司马懿应该是不会采用坚守策略的。事实上,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也的确采取过进攻态势,但战果不佳。因此,司马懿其后采取防御态势,意味着在本次北伐作战中,蜀汉军队一直处于有利地位,而本场作战的魏军却居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