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托孤之事
夷陵之战后,刘备逃回永安,长期的在外征战和大败让他心力憔悴,一病不起。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刘备想到了交待后事,把沉甸甸的蜀汉政权交出去。这就是有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事件,也就是所谓的&34;永安托孤&34;,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备受争议。有些人觉得刘备狡黠伪善,借助言辞迫使诸葛亮表明立场;更有甚者抛出阴谋论,宣称刘备的病榻之后暗藏刀斧手,一旦诸葛亮神色异常,即刻便会惨遭斩杀。
在这些观点之中,清朝皇帝康熙可谓是极具典型性的代表人物。他将刘备的托孤行径视为&34;鄙哉&34;之举,意即&34;丑陋不堪&34;。那么,康熙为何会如此看待刘备的托孤呢?
究其原因,首先,作为满族之人,康熙对于汉族始终持有怀疑与猜忌之心。其次,他本人也曾经历过被托孤的命运,托付之人包括鳌拜、索尼以及班布尔善等等。然而,这段经历却令他险些无法成功收回皇权,以至于对托孤一事心生忌惮。
那么,刘备的“永安托孤”真实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方北辰教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刘备所表达的意思是:倘若嗣子能力不足以担当大任,那么完全可以从他众多的兄弟之中另选贤能者继承大统。
如此看来,刘备其实是将决定“废立之事”的权力放心地交予了诸葛亮手中。这里的“君可自取”,并不是说“你尽可以据为己有”,而是说“你有权自行做出抉择”。
下面,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刘备此番托孤背后的缘由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
自从刘备在夷陵之战遭遇惨败,狼狈逃回白帝城之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感觉自己已然步入人生的末路。回首往昔,他一生竭尽全力,到头来却功亏一篑,仿佛一瞬间从充满希望的光辉出口被无情地踹进了无底的黑暗深渊。这样的失落与绝望,常人难以承受。 刘备在白帝城落脚后,决定把这座城改名为“永安”,寓意着希望世间能永远安详,生活永远安稳,不再有波折与苦难。
他在这座城中找到了宁静,不再想再四处奔波,他已经疲惫不堪。 尽管刘备已经身心俱疲,但他仍选择留在永安,不再离去。
他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挫折,已经没有力气再追求更多。他的心中只有对和平和安逸的渴望。
公元223年春天,年迈的刘备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永安托孤”。他给儿子写下一封信,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他说:“我活了六十年,身体已经不行了。我很高兴有你这个聪明有大器量的儿子,作为我的接班人,我非常放心。
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多读读汉书、礼记,还要看诸子、六韬、商君书这些书籍,因为里面全都是帝王成才的知识。我身体不行了,但你的未来是光明的。
最后,我要告诉你,丞相认为你是最有潜力的人,你将会是蜀汉最有分量的人,你可以放心依靠他。”这封信的核心思想是刘备对儿子的期待和对诸葛亮的信任。
在送别儿子的最后一封家书后,刘备深情地对诸葛亮说:“您的才华远超曹丕,定能守护国家,成就大业。如果我的儿子有能力辅佐,就请您辅佐他;如果他没有能力,您可以自己做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才能超过曹丕,刘备相信他有能力守护国家,成就大业。至于刘备的儿子,如果他有能力辅佐,诸葛亮就应该辅佐他;如果他没有能力,诸葛亮应该自己做主。
虽然“君可自取”这四个字在字面上可能让人误解为刘备允许或授意诸葛亮取代刘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刘备相信诸葛亮的才能和忠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而这种说法虽然在世俗礼法上可能不被允许,但并不能否定刘备的初衷和人格。
刘备临终前安排让自己的三个儿子“父事丞相”,实际上意味着在自己去世后,诸葛亮将被视为他们的父亲。这一安排深思熟虑,暗示刘备并没有试图试探诸葛亮,因为他明白在权力游戏中,“认爹认妈”是一个非常敏感和重要的问题。
例如,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原本没有继承权,但认了华阳夫人为母亲,便获得了继承权。同样,周瑜在江东集团中之所以能够如此强大和有权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认了吴国太为母亲,孙权都得叫他一声二哥。
因此,作为这三兄弟的父亲,诸葛亮应该尊重他们的能力和表现,让他们自己竞争皇位,而不是试图夺取他们的权力。
刘备托孤的真实含义可能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他的高风亮节在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历史上,只有一次著名的托孤,那就是汉武帝把汉昭帝托孤给了霍光。
但是,霍光并未直接获得废立之权,且有相互制约的味道在里面。而刘备是唯一一位直接将废立权托付给臣子的皇帝。
这就是刘备托孤的真实含义,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信任和责任的尊重,以及对忠臣和朋友的深情厚谊。诸葛亮是刘备的知己和朋友,他最后履行了刘备的遗愿,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刘备的信任,这是一种既浪漫又感人的交情。
如果你相信我,我一定会不负你的信任,我将以性命酬知己。
刘备在临终前,告诫儿子:无论善事恶事,均不可因大小而忽视。唯有贤德者,才能赢得他人尊重。你爹我德行不足,切勿仿效。
他的这番话是在以自己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要品行端正,心存善念。刘备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他无疑是汉末最讲仁义道德的人之一。
他的确曾为夺取益州而背信弃义,但这相对于曹操的屠城挖墓和孙权的背信弃义,算不了什么。然而,他在临终前能真诚地反省自己,并以此教育孩子,这比那些欺世盗名的英雄们高尚得多。
很多人对刘备托孤的反应不一,但诸葛亮当时的反应明显是非常真挚的。他向刘备俯首叩拜,誓言会竭尽全力,效忠于他,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最终,诸葛亮也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此外,永安托孤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配角李严。有人认为,刘备安排李严是为了制衡和防范诸葛亮,但这完全是个误解,因为李严缺乏这样的能力和威望。
实际上,刘备主要是利用李严来安抚他和他背后的益州士族,从而为诸葛亮日后的工作减少阻力。总的来说,永安托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交接,对蜀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备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心无旁骛,这种君臣之谊,是千古罕有之盛轨。很多人倾向于阴谋论解读刘备的托孤,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自身的私心杂念太多,总是将自身想法强加于他人行为之上。
有些持不同意见的人会认为,这种分析是否过于片面和主观呢?那么我们就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何刘备的托孤一定是出于真挚的呢?
刘备留给儿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遗产?219年,关羽在荆州被背叛,失去了人马和地盘;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核心团队和精锐将领被一网打尽。
此外,蜀汉集团一直在与时间赛跑,多次大规模战争使益州民生和经济处于瘫痪的边缘,只能依靠益州输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因此,蜀汉集团当时处于“无钱、无兵、无人”的“三无状态”。对于这样一个无力回天的烂摊子,刘备还需要防备自己身边最后一个值得依赖的人吗?
有人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其实这是一种浅薄的看法。刘备如果不是深信诸葛亮,那么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开始,他就被当作操盘手在培养,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不仅意味着方向和信心,也意味着把公司托付给一个有能力、有经验的人。
刘备对诸葛亮的安排和使用也非常到位,从新野时期的贴身秘书,到出使江东的外交代表,再到坐镇荆南的业务代表、镇守荆州的内务总管、独守益州的职业经理人,这些重要职务的安排和重点培养,足以证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
刘备选定的接班人刘禅,被世人普遍认为能力不足。如果诸葛亮真有自立之心,刘禅能防得住他吗?他会是诸葛亮的对手吗?
刘备明白这一点吗?他明白诸葛亮是否忠诚,完全取决于诸葛亮自己的心情和人品,何必还要去试探或者刺激他呢?
万一适得其反,人家诸葛亮本来没啥想法,但一见你刘备到死了还不相信自己,陷入偏激而把路走反了呢?以刘禅的能力来说,根本就不值得刘备去防备。
总而言之,蜀汉集团当时已经濒临破产,刘禅也没有中兴的能力,诸葛亮又是当仁不让的蜀汉总经理,刘备根本没有理由要去试探和考验他。
如果在创立公司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判断失误,公司濒临破产,团队解散,资金链断裂,市场空间狭小,行业声誉受损,接班人缺乏潜力,你会防备那个能给公司带来唯一希望和机会的合伙人吗?
甚至可能希望他们能接手公司。这是一些现实的思考,希望能让质疑刘备托孤动机的人更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有句古训,“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话可能不能概括所有的社会现实,但确实揭示了一些人的本性。从实际来看,那些肤浅的人更容易陷入自己情绪的泥淖中难以自拔,他们缺乏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意识和能力。
你没有发现吗,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更容易患上“总有刁民要害朕”的妄想症?你没有发现吗,那些行为不端的人更容易对真善美产生怀疑和抵触,甚至诽谤他人?
你没有发现吗,那些能力低下、认知浅薄的人往往非常敏感,难以承受任何刺激,也不愿对他人的信任抱有真正的期待?
我们都知道为人处世要客观、真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阴谋论、厚黑学和潜规则却悄然代替了这些美好的品质。我们不能否认世间有恶,但一味地否定恶,是否就意味着不相信善?
这实际上符合社会学的矛盾论和对立论,每一件事都有正反两面,有矛盾和对立,但通过辩证这些矛盾和对立,我们最终还是为了寻求某种统一。
一个成语“求同存异”就很好地概括了这个道理。我们不能盲目地否定一切,而应该接受和尊重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最后追求和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可能连一个成熟的大人都没有成为。这是因为他们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控制、调整或摆脱自己的情绪。
他们总是选择“任性”或“认命”这两种极端的词语来应对生活的挑战。这难道不正是小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吗?
小孩子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会随性行事。他们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笑,看到想要的东西就闹,谁让他们不开心就和谁翻脸,对不明白的事情他们就会认为不可能…… 然而,成年人可以这样对待生活吗?
请记住,不管我们处于什么位置,都会有认知的盲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和环境保持敬畏之心。在我们没有充分理解某个事情之前,最好保持怀疑的态度去帮助他人,而不是轻易地批评和指责。
人的认知就像一个半径不同的圆圈,圆圈内的部分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圆圈外的部分是未知的。能力越强的人,圆圈就越大,他们知道的东西越多,但接触的未知问题也越多。
相反,能力越低的人,他们往往会把自己知道的那部分当成全部,而忽视了更大的世界和可能。 结论: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真正成为成熟的大人。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就否定整个世界,相反,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的挑战。
1 那些怀疑刘备托孤动机的人,其实并不复杂,只是他们在深入思考后,发现自己无法达到刘备那般纯粹和真诚,因此反推出刘备可能也不是那样的人。
刘备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
2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很多员工无法理解领导的管理理念或思路,原因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明白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也理解了多寻求同频交流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层次相差太大的人不易沟通,不要和与自己不对等的人争辩。
3 实际上,许多智慧和启示都隐藏在历史中,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和吸取。因此,读史的过程,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寻找和吸取智慧的过程,仅此而已。
提到永安托孤,诸位可能想到三国演义之中提到的“白帝城托孤”,而在三国演义桥段之中,刘备也向着诸葛亮表达了,如果刘禅的能力不行,你可以取代掉他。
虽然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一桥段只是为了让以后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忠心做一个完美的铺垫。
但是在历史记录之中,刘备也是向诸葛亮这般交代的,但与此同时也有说法声称这只是刘备的考验,
赵云躲在后面等着如果诸葛亮答应下来就取他项上人头,也有说法说:在这时候李严也有同样的权力和诸葛亮做斗争,而关于永安托孤的传言,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而今天,我们将结合历史资料,对刘备内部派系做一个关于永安托孤的个人结合历史观点的分析,将刘备的永安托孤通过历史的角度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真相
托孤是古代皇帝的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活
什么是托孤,怎么托孤,而托孤为什么又是一个技术活呢?
托孤,是古代皇帝在濒死之前将自己的继承人确定之后,交代给权臣和士族他们的安排和权力的分配。
而因为托孤是皇帝能做的最后一个权力制衡,这也就意味着在托孤之后,自己的安排会不会失衡,自己的安排是否有人遵守等必须在托孤的那一刻定下来。
即使出现失误也毫无改回来的机会,而朝中的派系又远远不止一派,利益关系也错综复杂,
由此可见,托孤可以说是皇帝最后的制衡的艺术,而这样处理人际和派系关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活,而曹魏政权经历的高平陵之变的一大起因,正是曹叡托孤的失误
在曹叡托孤的时候,他只召见了五个人,而这其中四个人是曹家宗室,一个是曹家宗室的养子,
而这就让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南士族集团严重不满,而最后,曹叡的托孤对象选择了司马懿和曹家宗室,而这可以说把曹家宗室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早在这之前,司马懿曾经在曹操托孤时期因荀彧,荀攸,司马朗等人去世,司马懿和陈群作为代表河南派士族的人出场,而在曹丕时期亦是如此,而曹叡今天依旧托孤于司马懿,
这不仅仅是满足了士族的需求,更是让经历了三朝托孤的司马懿在权力控制能力上远超曹爽,
而在此之前的托孤让士族极度不安,这也造就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代表士族的利益推翻了曹家宗室,由此可见,一旦托孤出现了失误,造成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刘备再得意孔明,也得按规矩办事
说会刘备永安托孤,刘备在这之前首先得分析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手里还剩几个派系,
此时伴随自己奋斗的宗室派关羽张飞早已驾鹤西去,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因夷陵之战大败,失去了荆州本土,
而对于这些士族来讲,失去本土家乡就等于自废双臂,此时蜀国本土的东州派虽然春风得意,
但是法正等人的离去也让东州派只剩李严吴懿吴夫人等人,而河北派的糜竺早已离去,糜方叛逃在外,只剩赵云苦苦支撑,
而对于权力的分配,刘备的心中明白此时国内真正能够影响的只剩荆州派和东州派,
而荆州派元气大伤,自然需要扶持荆州派,但是也不能让荆州派彻底控制局势,
而这,正是刘备下的最后一盘棋,而这盘棋的对手,正是未来的蜀汉权力斗争
而这托孤的第一步,便是给荆州派和东州派两大代表人物的职位,而刘备给诸葛亮的职位正是丞相,负责录尚书事,
而东州派的代表人物李严的职位是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兼永安督,这个职位是什么概念呢,
这个职位翻译过来那就是蜀国军大统帅,要知道在吴国陆逊都只是右都护,左都护是诸葛瑾,权力各分一半,做到这个级别的是周瑜这样的大统帅,
这时候可能会有读者质疑了,为什么李严会得到如此高的职位和权利呢?
我们不妨看看李严曾经的工作经历,在刘表时期李严是西边刘表的镇关大将,在刘璋时期李严就已经是都护的官职了,由此可见李严的军事水平并不差,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却鲜有对于李严的记载呢?
这个和史书的记载有关系,李严在史书上记得是罪人传,和刘封一样,而罪人传的历史人物在记载上可以说非常稀少,
而这段记载可能已经被埋没了,但是根据当时蜀汉内部的情况来看,李严反而是最适合做中都护的人
而与此同时,刘备不但给诸葛亮丞相的官职,还告诉了诸葛亮可以取代皇帝的职位,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我们提到了制衡,说要平衡荆州派和东州派之间的权利和能量,那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这些呢?难道说刘备默许诸葛亮当上皇帝吗?
还是说准许诸葛亮更换皇帝,更换皇帝又能是谁呢?
别搞错了,真正的皇帝永远姓刘
首先,诸葛亮替代皇帝是不可能的,应该知道虽然蜀汉被称为蜀,但蜀汉内部自称为季汉,也就是继承刘邦,
刘秀之后刘备建立的第三个汉朝季汉,而季汉的继承人如果不姓刘,那么不仅仅是整个季汉的目标光复汉室都要被取缔,
皇帝的姓也从刘变成了诸葛,而这个带来的可不是诸葛亮一个人乃至一个荆州派负担得起的,
而诸葛亮自然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这个可取而代之的意思无疑是诸葛亮拥有更换皇帝的权利,但这又是为何呢?而刘备在这里,又是什么用意呢?
如果要解释这个,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后主刘禅了,后主刘禅的生母甘夫人在刘禅七岁的时候就被曹军虎豹骑追杀自缢,
而负责镇守刘备家属的赵云带着后主杀出重围之后,刘禅的成长则是吴夫人带领的,可以说刘禅除了生父刘备,和他关系最近的两个人,一个是救他出来且年龄相近的赵云,一个便是担任起照顾刘禅的责任的吴夫人,
而眼尖的读者可能发现了,这吴夫人正是东州派的一员,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要给予诸葛亮如此的权利的原因,
因为上一个血淋淋的真实事件,可是发生在刘备尚且年轻的时候的真实事例
而这个真实的事情,正是汉献帝和董卓不得不说的事情,董卓能够入主长安的一大原因就是在这之前,董太后负责照顾年幼的汉献帝,而董太后趁机吹耳旁风告诉汉献帝只有董家的人才值得信任,
随后汉献帝封董家为将军,这也给了董卓取得汉献帝信任的机会,而这样的事情正好摆在刘备面前,
刘备明白如果吴太后学着董太后那样劝导刘禅,刘禅很可能早就是东州派的一员了,所以给了诸葛亮这样的权利,
正是警告刘禅和吴太后不要试图将皇帝拉入派系,并且让刘禅专心于荆州派和东州派的制衡,可以说这次的权利的给予,正是刘备为了制衡荆州派和东州派的良苦用心
并且刘备也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的原因也是东州派的吴太后已经算是刘禅的继母,而让刘禅认诸葛亮这个相父正是让荆州派和东州派形成平等且制衡的状态,
而此时的刘禅也很清楚,如果自己让东州派一家独大,自己皇帝的身份就会被替代,
而刘备也并非刘禅一个儿子,刘备有四个儿子刘封,刘禅,刘永,刘理,刘封作为过继子不能称帝,
但是诸葛亮有权弹劾自己之后让刘永或者刘理继任皇上,所以这时候的刘禅必须给荆州派一定的权利来补偿蜀汉失去荆州对于荆州派的影响,让荆州派和东州派相互平衡,相互制衡,
而这就是三国时期每一位主公必须学会的派系制衡,而刘备的托孤,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刘禅能够稳定的制衡蜀汉的两个派系荆州派和东州派。
刘备的永安托孤可以说虽然带着作为主公的考虑带来的目的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可以说是相比制衡派系来讲是必要的,
而刘备的托孤可以说纵观三国,做的都是比较好的一类,相比之下曹叡托孤带来了派系失衡导致士族反过来推翻宗室,
和孙权托孤因为孙亮的能力不如孙权导致东吴内部派系失衡,都是托孤这个古代皇帝的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活没能做到完美的表现,
而相比之下刘禅虽然并未记载在制衡的能力上有什么出众的表现,但是刘禅在位时期没有被权臣掌控朝政,没有被弹劾或者被换掉,
在第二代主公之中刘禅的表现也仅次于孙权,可以说除了刘禅本身的能力,和刘备永安托孤时的权利分配打好的基础和良好的派系制衡环境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