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烽火纷争话三国 > 第37章 孟德之死

第37章 孟德之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据详实的史料记载,曹操生前饱受头风病之苦,这种疾病犹如恶魔般缠绕着他,让他的后半生陷入无尽的痛苦深渊之中。为了解决这个顽疾,他曾不惜一切代价寻求治疗方法,并在盛怒之下杀害了神医华佗。然而,对于这段历史记录,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曹操是否真的患有头风病?是否真因华佗之事而惨遭杀戮?这些疑问仿佛成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历史谜团。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科学家凭借对曹操高陵的深入考古挖掘,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他们的研究成果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曹操确实身患头风病,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还成功找到了导致他患病的根源所在。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为我们解开了历史之谜,更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有云,自关羽下葬后,曹操每每入夜闭眼,眼前便会浮现出关羽那威严的身影,令其心神不宁,惶恐不安。这般状况日复一日,使得曹操愈发恐惧,遂召集众官员商议对策。

    众官员纷纷进言,称洛阳行宫内的旧宫殿常有妖怪出没,建议另建新殿居住,以避免遭受不祥之气侵袭。曹操闻听此言,颔首道:“吾有意建造一座新殿,取名‘建始殿’。只可惜,一时之间难以寻觅到技艺精湛的工匠啊!”正当此时,贾诩站出来,向曹操推荐了一位名叫苏越的能工巧匠,并断言此人必能担此重任。然而,就在选取建筑材料,准备砍伐跃龙祠旁的一棵大梨树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任凭工匠们如何努力,那株大树仿佛拥有神奇的力量一般,无论是锯子还是斧头都无法将它破开,完全无法进行砍伐作业。面对这样诡异的情形,曹操并未放在心上,反而觉得有些好笑。他决定亲自去查看一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他拔剑试图砍伐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只听见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响起,同时鲜血四溅,溅满了他全身!曹操惊愕不已,被眼前的景象吓得不知所措。

    曹操回到府邸之后,整个人仿佛陷入了一种诡异的状态之中。夜幕降临,他躺在榻上,却始终无法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奇怪而恐怖的景象。这些景象如同恶魔一般缠绕着他,让他无法挣脱。

    整个晚上,曹操都被噩梦所困扰,梦中的场景愈发真实和可怕。每当他从噩梦中惊醒时,头痛欲裂的感觉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令他几乎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折磨着他,让他身心俱疲。

    心急如焚的曹操急忙传旨,命令各地的名医前来为自己诊治。然而,尽管这些医生用尽了各种方法和药物,曹操的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每一次治疗过后,短暂的缓解只是暂时的,不久之后,疼痛又会再次袭来,甚至比之前更为剧烈。

    正当曹操感到绝望之际,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佗。华佗来到曹操面前,仔细地为他把了脉,然后缓缓说道:“大王,您头部的剧痛是由于风邪入侵所致。病根位于脑部,风涎积聚其中,无法排出。即便您服用再多的汤药,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治愈此疾。我有一个办法:首先让大王喝下麻沸汤,待麻醉生效后,再用锋利的斧头劈开脑袋,取出风涎,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病痛。”

    听到华佗的建议,曹操的心中顿时生出一丝疑虑。他暗自琢磨着,难道华佗是故意想要谋害他?莫非他是受人指使,想要借治病之名行不轨之事?更糟糕的是,曹操不禁联想到了死去的关羽。他心想,华佗是否因为与关羽关系密切,所以想要借机报复自己呢?

    愤怒蒙蔽了曹操的理智,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华佗打入大牢,并对其进行严刑拷打。可怜的华佗,本是出于医者的仁心,一心想要救治曹操,却无端遭受这般冤屈和折磨。

    在大牢中,华佗受尽酷刑,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他始终坚守着医德,不肯屈服于曹操的逼迫和恐吓。他坚信自己的疗法并无不妥之处,只是曹操误解了他的好意。

    最终,华佗在狱中悲惨地死去。他的离世不仅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也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悲剧。而曹操则因为自己的猜忌和冲动,错失了治愈疾病的机会,同时也背上了杀害无辜的罪名。

    关于曹操生前患有头风病一事,正史中也有记载。如《后汉书·华佗传》记载:

    “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操积苦头风眩,佗针,随手而差……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独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操不从,竟杀之。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记载: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从以上资料记载来看,曹操生前有头风病这件事应该是明确的。所不同的是,后面的两则正史中所记载的没有《三国演义》中的详细、具体、情节生动。《三国演义》中不仅记载了该事件发生的时间,还说出了导致华佗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要为曹操开颅治病,引起曹操怀疑所致,并且认为这也是导致曹操不久之后去世的主要原因,这些和后面的两则正史记载的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

    另外,《三国演义》中说,是华歆向他举荐的神医华佗,根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记载,华佗为沛国谯人,与曹操是同乡,从曹操的博闻多识和华佗在当时的名气来看,他不可能不知道华佗,因此也就不存在华歆向他举荐华佗这回事。

    我们认为,曹操杀华佗这件事不可能发生在关羽被杀之后。主要理由是:作为正史的《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曹冲得病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不久后即病死。因此,华佗被杀的时间应该在曹冲病死之前,否则,曹操不可能说出那样的话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进行了时空大转移,如将事发地点由许都变成了洛阳;将时间从建安十三年之前,推迟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这一点,对研究曹操的得病史十分关键。因为,如果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此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操去世前的一年多,那么,就说明曹操得头风病的时间很短。而且当时的荀彧早已去世,不可能发生《后汉书》和《三国志》中所记载的他劝说曹操、为华佗说情这件事。而如果依照《三国志》中记载的内容,这件事只能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之前,荀彧当时尚在,曹冲也没有生病,更没有病故。而且,当时曹操已经升任丞相,执掌朝政大权,符合曹操亲理的相关记载,这样所有的事情就都能够说得通,与历史事件相吻合。

    如果后一种说法成立,也就证明曹操患头风病的发病史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么,曹操得病的具体时间到底应该在哪一年呢?我们从《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记载的“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这句话中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在建安十三年,他升任丞相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病。只是到了他担任丞相这一职位之后,由于政务和军务繁忙,他的病情加重了,于是,便有了“使佗专视”这样的记载。

    具体症状为,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烈疼痛。特点是,骤然发病,又会突然停止,发病时,常常有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传统的中医疗法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行血止痛;通阳开痹,驱湿逐寒;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散寒祛湿,舒筋活络;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温阳散寒,化瘀通络,等等。上述所有的治疗方法,皆和驱寒湿、通经络有关。

    平时的防治方法是,一方面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的水洗面。同时,还应该保持情绪稳定,不宜情绪激动,疲劳熬夜,要心态平和,保持充足睡眠。发病时的物理疗法为,采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与炎症反应的方法,并抑制感情冲动,改善神经营养状况,可以达到一定的减轻病痛和止痛效果。

    曹操去世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史料记载他当时66岁。那么,可以推算,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时,曹操的年龄应该为54岁左右,早已经过了40岁这个门槛,在当时已经算是到了老年时段。此时,他的病情已经开始加重,因此对华佗的依赖更加重了。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知道,人过40岁之后,是这种病的高发期。因为曹操常年行军打仗,经常性地野餐露宿,难免会有风寒入侵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当时朝廷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政治环境险恶,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也更易引起这种疾病的发生。

    另外,曹操的生活习惯也使他容易患上这种疾病。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曹瞒传》记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虽然这有可能是他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但是长期如此,不注意休息,身体虚耗,必然会为疾病的入侵提供便利。该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例子:“又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作者欲用这个事例来说明曹操的残暴,但是,我们却从中读出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曹操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睡眠和休息严重不足,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还要强迫自己拖着疲劳的身躯进行工作。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疲劳,也可能是他患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推测,曹操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有这种疾病。

    结合史料,从病理学方面推断,曹操得头风病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40岁左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曹瞒传》记载了曹操生前的奇怪和反常表现,如其中说:曹操“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在这里,作者主要是想借此实例来嘲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然而,我们并不这样认为,这段史料虽然反映了曹操的举止怪诞,但却恰恰暴露了曹操患有头风病这个事实。理由如下:

    第一,曹操是一位政治家,他不会轻易将自己的身体不适的状况暴露给外人,以免产生负面影响,给政敌提供觊觎其权力和地位的机会,尤其是在行军打仗时,如果主帅得病,直接就会影响军心。因此,在他病情加重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之前,有可能一直对外隐瞒着自己的头风病。他在与人宴饮时的反常举动,如“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有可能是在他病情发作时不想让人知道而故意为之,借此转移宾客的视线和注意力,来掩盖自己的病情。

    第二,曹操“冠帢帽以见宾客”,这句话正好印证了上述推测,说明他当时正处于病痛之中。正常情况下,在厅堂中宴饮宾客,招待朋友,作为主人应该处于放松状态,尤其是和能够与之“戏弄言诵,尽无所隐”的朋友在一起,更应该是佻易无威重的曹操举止最为随便的场合,他不应该冠以帢帽,而应该脱帽。如果是比较庄重的正式场合,则需要穿正装,戴官帽,更不应该冠帢帽。因此,冠帢帽以见宾客这句话,恰恰说明了他的身体不适。

    所谓帢帽,就是一种丝织的便帽,为曹操自己所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傅子》云:“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于简易随时之义,了色别其贵贱,于今施行,可谓军容,非国容也。”由于这种帽子是用缣帛缝制,质地柔软,戴在头上非常合适和舒服,可以适当缓解其头疾。发现这个奇效后,他在军中进行推广。

    曹操一直有头风病,最初比较轻微,通过治疗能够得到缓解。但是,到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情况却有了巨大变化,与以前相比大不相同。原因是,他在此时已经消灭了北方的劲敌袁绍集团和乌桓,统一了北方,为了南征刘表、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必须集中全国力量,才能完成这件大事。因此,加强集权,将军政大权集中到他自己手中,以排除各种阻力,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于是,曹操开始计划废除三公制度,改为丞相负责制,以达到将朝政大权集中到自己一个人手中的目的。此事触动了许多官僚的既得利益,也让那些忠于汉室的人感到忌惮,因此,遭到了朝内许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也包括他的头号智囊、亲信荀彧。经过多次斗争,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过程一定是惊心动魄的,它让曹操的精神高度紧张和备受刺激,这种刺激有可能使他的头风病加重。于是,曹操才找华佗为他治病,成为他的专职医生。这时候的华佗,其行动会受到严格限制,即使回家也必须向曹操告假。

    依据上述推测,曹操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病情比较轻微,每次发病,召来神医华佗为其针灸,华佗都能够“随手而差”。因此,当时华佗还有云游四方、为人治病的自由。

    从《后汉书》和《三国志》所记载的情况看,华佗真正留在曹操身边,为他“专视”头风病的时间不会太长。那么,在曹操病重,最需要他的时候,为什么华佗坚持要回家?他的理由真的是“又去家思归”“久远家思归”,借口得到家书需请假回家这么简单吗?

    华佗回家之后,曹操多次催他返京,为什么他还坚持不回,且屡屡找借口逾期不返呢?

    我们并不认为,是因为他“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后汉书·华佗传》语)和“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语)。那么,其中的真正原因到底又是什么?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上述两本史书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记载:在看了曹操的病情后,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也就是说,经过他的认真诊视,判断出了曹操的头风病已经非常严重,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于是,开始有了畏难心理。这里,我们推测曹操所患的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至今不明,在当时更没有办法搞清楚其原委。因此,华佗因为找不到曹操的病根所在,无计可施,担心治不好他的病,被曹操怪罪而受到惩罚,故而找借口坚持回家,以逃避责任。根据《后汉书·华佗传》的记载,华佗请假的理由是“乃就操求还取方”,曹操当然会准他的假,批准他回家。但是,回到家之后,因为同样的原因,华佗“因托妻疾,数期不反”(《后汉书·华佗传》)。他公然抗命,滞留不归,以拖待变,企图蒙混过关。对华佗寄予了无限希望的曹操,对他的此等表现当然不能容忍了,于是,开始屡屡派使者前来催促,甚至饬令州郡两级政府的主官前往督促。

    曹操对华佗的处置,并不是像 《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武断,说什么因为华佗建议为他开颅,曹操器量狭小,担心他有意害自己,而找理由诛杀了华佗。而真正的原因是,华佗编理由欺骗了曹操,这是曹操所最不能容忍的。

    在决定抓捕华佗之前,曹操是非常慎重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他开始“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写书信催他返京,说明了他对华佗的倚重。在没有得到他的回应之后,又令郡县首长前往催促,说明了曹操对他非常重视。后来,发现华佗仍然不愿上路时,曹操也没有匆忙地派人去抓捕他,而是先派人到华佗老家进行实地调查,看他的妻子是真的有病,还是华佗借此理由来故意欺骗自己。出发前,他还特意叮嘱派去的调查人员,如果发现华佗的妻子果真有病,准备“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如果发现他故意在欺骗自己,再行收押。从以上过程来看,曹操对华佗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不能说他草率行事。

    结果很是不幸,华佗的谎言最终被曹操派去的使者给揭穿了,于是华佗被逮捕,被关进了许都的监狱内。此时,曹操仍然没有贸然下令杀他,而是又经历了一个审慎的审判过程,在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之后,才决定下令将他处死。

    这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下级是上级的附属,并没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欺瞒上级,是要获重罪的,尤其是欺骗像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至于处罚之轻重,那就要看曹操本人了。因此,才有了荀彧为他说情,曹操不应允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曹操诛杀华佗这件事,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是因妒生恨,为了报复他。真正和主要原因,是华佗欺骗了他,犯了欺君重罪,这才是华佗被杀的真正原因。遇到执法如山的曹操,其被杀的结局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上所做的结论,仅仅是我们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进行的逻辑推测。那么,在实际考古中,我们在曹操的高陵中有没有发现有关曹操患头风病的相关证据呢?如果有,又有哪些证据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曹操陵墓中首先发现了一个石牌,上面刻的铭文是“渠枕一”。当时,我们推测,有一个枕头存在,但是质地不明,至于“渠枕”二字的意思,应该是指枕头的形状,根据“渠”字的本意,所能给出的解释为两种:一种是指大,有渠大之意,说这个枕头很大;另一种可能的意思是,指枕头中间有一个内凹,像渠沟一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