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官渡决战
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两方所面临的形势大不相同。
袁绍坐拥冀州、并州、幽州、青州这四大州郡,其势力范围广袤无垠,东部、北部以及西部都没有后顾之忧,唯一需要思考的就是该如何向南方发动攻势,去攻打他的敌手们。然而,曹操所处的位置却是四面受敌,处境十分艰难。除了北方强大的袁绍之外,他还要应对来自其他三个方向的敌人威胁。在西面,有马腾和韩遂统领的西凉军队虎视眈眈;南面则是刘表和孙策的势力盘踞一方;而在东方,曾经失去徐州的刘备如今卷土重来,再次占领了这块战略要地。对于曹操来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三方的敌对势力,那么当他与袁绍展开最终决战时,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之中。
此时此刻,关中和凉州地区成为了曹操首先要争取到手的目标。那个时候的关中地区,战火纷飞,纷争不断,这里仿佛成了那些骄横跋扈的将士们最好的训练场。从凉州而来的军阀马腾、韩遂等一众豪强,各自手握重兵,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全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激烈冲突,使得整个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得知袁绍与曹操即将展开一场生死对决,关中地区的诸位将领无不对此保持着中立观望的姿态,他们犹如墙头草一般,时刻准备着投靠胜利的一方,同时也做好了向失败方发起攻击的准备,以期能从中分得一杯羹。这样的局势无疑对曹操极为不利,毕竟关中位于曹操的侧后方,而距离袁绍则相对较远。
曹操南面的敌人主要有两派势力,均盘踞于荆州之地。其一乃是驻守在南郡襄阳县的荆州牧刘表,其二则是驻扎在南阳郡穰县的建忠将军张绣。单从实力方面来看,刘表远超张绣。然而若论及对曹操构成的威胁程度,张绣却更胜一筹。张绣早年曾被曹操所降服,可曹操未能妥善安抚其心,甚至强行迎娶了张绣的婶婶,这令张绣勃然大怒。于是他趁夜发动奇袭,致使曹操遭受重创,不仅失去了长子曹昂,连其心爱的战将典韦也不幸战死沙场。由此可见,曹操与张绣之间可谓血海深仇,难以化解。此外,张绣所在的穰县距离曹操的根据地许都仅有两日行程,实乃曹操真正的心头之患。
曹操东边之敌乃雄踞徐州之地的刘备。彼时,刘备声名远扬,被世人奉为英雄人物,其势力崛起令曹操倍感压力。曹操屡次兴兵征讨刘备,欲除此心头大患,然每每功亏一篑,未有一战能获全胜。
值此乱世之际,曹操谋定而后动,施展连环妙计稳固后方根基,广揽人心以壮声威。他遣派重臣钟繇镇守弘农要冲,监察关中各路兵马动向,恩威并施之下,终得关中诸将倾心归附。另一方面,曹操亦频频与张绣交战,虽未能一举剿灭张绣,但经数度鏖战已重挫其军力。
不仅如此,曹操更与刘备展开连番激战,直至官渡大战前夕方才大破敌军,打得刘备落荒而逃,狼狈投奔荆州牧刘表。至此,曹操总算消除一大隐患,可以全力应对来自袁绍的挑战。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前的形势对曹操来说是十分严峻的。但曹操通过巧妙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地稳定了自己的后方,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敌人的实力,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阶段紧张激烈的交锋阶段里,袁绍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挺进至黎阳,并派遣颜良等猛将统率精锐部队横渡黄河,向白马发起猛攻。面对如此强敌压境,曹操临危不乱,巧妙地运用了一招声东击西之计:他先是故意装作要从延津渡过黄河,去偷袭袁绍军队的后方,以此成功地将袁绍的注意力引向西方;紧接着,曹操当机立断,迅速率领麾下雄师如疾风般疾驰而至白马,出其不意地发动奇袭,一举斩杀敌将颜良,成功解除了白马之困。
随后,曹操果断下令迁移白马城中的百姓沿着黄河西岸向远方撤退。然而,袁绍很快便识破了曹操的计谋,不禁勃然大怒。他亲自统领主力大军渡河追击曹操,一路穷追不舍直至延津以南地区。眼见敌军气势汹汹而来,曹操却并未惊慌失措,反而再度施展奇谋妙策——他仅派出一支不到六百人的精悍骑兵队伍,对袁绍多达五六千人的追兵展开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最终曹操一方大获全胜,不仅斩杀了袁绍手下赫赫有名的大将文丑,更使得袁军锐气大挫、军心涣散。
此后,曹操虽获小胜,却也无法再进一步,只得退守官渡据守不出,战局自此迈入第二阶段——对峙之局。袁绍见势不妙,便在官渡以北的阳武附近扎下营盘,自此两军僵持不下。
在此期间,袁绍依仗自己人多势众,频频对曹操营地发起猛攻,但曹操凭借其坚韧不屈的防守精神,使得双方各有输赢、难分高下。不仅如此,袁绍更是筑起高台,居高临下地以箭矢射击曹军阵营;而曹操亦不甘示弱,愤然造出投石车以作回击。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曹操一方的粮草供应开始吃紧,而袁绍军中同样祸起萧墙:其麾下谋臣许攸因与袁绍意见不合,竟转投至曹操帐下,并将关键情报告知于他。于是乎,这场对峙愈发陷入胶着,局势亦愈发显得扑朔迷离且扣人心弦。
在官渡之战那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对峙阶段,曹操承受着来自兵强马壮且粮草充裕的袁绍所带来的泰山压卵般的巨大压力。相较之下,曹操自己不仅军力单薄,而且军中粮草也日渐见底儿。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许攸前来投靠曹操无疑成为了扭转战局的关键转折点。
当曹操获悉许攸弃暗投明之时,其内心的狂喜溢于言表,以至于他迫不及待地连鞋子都顾不得穿,便赤着双脚飞奔而出亲自去迎接许攸,如此举动充分表明了曹操对于许攸这位不速之客的尊崇以及对其来归降曹一事的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是何缘由致使曹操这般看重许攸的归顺呢?究其根本,大致有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许攸作为袁绍麾下的核心谋士之一,必定深知敌军内部诸多机密情报及军事部署安排等重要信息;其二,以目前曹操所处劣势来看,若想转败为胜必须另辟蹊径寻找破敌良策,而许攸的到来或许能为曹军提供一些克敌制胜的奇谋妙计;其三,许攸此时选择背叛袁绍转投曹操阵营,势必会引起袁军内部军心不稳士气受挫,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削弱敌军整体战斗力。基于以上种种考量,曹操自然会将许攸的投降视为千载难逢的绝佳契机并倍加珍视。许攸的情报价值:许攸作为袁绍的谋士,掌握了袁绍军队的许多机密情报,包括粮草储备、军事部署等。这些情报对于曹操制定战略和战术具有重要价值,可能会改变战争的局势。 曹操的困境:曹操当时处于劣势,兵力和粮草都不足,许攸的到来为他提供了新的希望和策略。曹操需要借助许攸的智慧和建议来打破僵局,找到战胜袁绍的方法。 许攸的能力和声望:许攸在袁绍麾下是一位有能力的谋士,他的投降可能会对曹操的士气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可能动摇袁绍一方的军心。
然而,曹操对许攸的投降也并非完全信任。在与许攸的对话中,曹操对其进行了试探和观察,以确定他的忠诚度和情报的真实性。许攸也明白曹操的心思,他通过直接指出曹操的困境和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来赢得曹操的信任。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许攸的对话确实表现出了他的奸诈和狡猾。
当许攸问曹操军粮还有多少时,曹操没有说实话,而是说了“还可用一年”“只能用半年了”“只能支撑3个月了”“只能坚持一个月了”等一系列谎言。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隐瞒自己军粮短缺的真实情况,防止许攸将这个情报泄露给袁绍。
然而,许攸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欺骗的人,他通过观察和分析,最终识破了曹操的谎言,并揭露了曹操军粮已经耗尽的真相。此时,曹操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谎言,并请求许攸帮助自己。
曹操的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和策略,他试图通过欺骗和隐瞒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军队的安全。在战争中,信息的掌握和保密是非常重要的,曹操的做法也是为了在与袁绍的对抗中占据优势。
最终,曹操决定采纳许攸的建议,奇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从而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许攸的投降和他提供的情报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他最终战胜袁绍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决胜阶段。奇袭乌巢是官渡之战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以下是史书中对奇袭乌巢的一些记载:
《三国志》:“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
《曹瞒传》:“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这些详尽的历史记载清晰地显示出,奇袭乌巢之计乃是许攸所献良策,而曹操则是在荀攸和贾诩等人苦口婆心地规劝下,才下定决心付诸实践。此次奇袭行动的大获成功,对于官渡之战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彼时,曹操正深陷与袁绍激烈对抗的泥沼之中,军力明显居于下风,且军中粮草亦几近枯竭,战局已然岌岌可危。值此千钧一发之际,袁绍帐下谋臣许攸因其家人触犯律法遭官府拘捕问罪,盛怒之下愤然转投曹操麾下,并将袁绍大军粮草尽数屯积于乌巢之地的机密情报告知曹操。
得此至关重要的情报后,曹操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做出一个大胆决策:亲身统领五千精锐士卒,假借袁绍军队旗号,星夜兼程突袭乌巢。曹军众将士皆缄默不语,口中紧咬木片以防出声,战马嘴巴亦被牢牢束缚住,全军如鬼魅般悄然无声地朝着乌巢挺进。
到达乌巢后,曹军如饿虎扑食一般迅速展开攻击。他们四处纵火,熊熊大火瞬间席卷了整个乌巢,浓烟滚滚,遮天蔽日。袁军被突如其来的火势吓得惊慌失措,营地内一片混乱。
乌巢守将淳于琼匆忙组织士兵迎战,但曹军士气如虹,个个奋勇当先,杀声震天。淳于琼虽奋力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最终败下阵来。
与此同时,袁绍在得知乌巢遭袭的消息后,并没有立刻调兵遣将前去增援,反而固执地决定继续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他认为只要能够攻破曹操的主营,就能扭转战局。然而,正是这个错误的决策让袁绍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由于袁绍未能及时救援乌巢,使得曹军得以顺利摧毁袁军的粮草储备。失去了后勤保障的袁军斗志全无,军心涣散。而此时,曹操则趁机率领大军全面出击,给袁绍军以沉重打击。
奇袭乌巢之举大获成功,成为了官渡之战中的转折点。经此一战,曹操不仅巩固了自己在北方地区的地位,更为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情节充分展示出曹操处事果断、足智多谋以及英勇无畏的品质;相比之下,袁绍的优柔寡断和战略失误则暴露无遗。
奇袭乌巢体现出曹操和袁绍在战略上有以下一些差异:
对于曹操而言:
1 果敢决断:曹操能够迅速抓住许攸带来的关键情报和战机,当机立断实施奇袭,毫不犹豫。
2 善用奇兵:敢于率领少量精锐冒险深入敌后,体现出他在战略布局上的灵活性和大胆创新。
3 洞察局势:清楚地认识到粮草对战争的重要性,以及摧毁袁绍粮草可能带来的决定性影响。
而袁绍方面:
1 优柔寡断:在得知乌巢有危险时,不能迅速做出有力的应对决策,反应较为迟缓。
2 轻视对手:没有充分估计到曹操的果敢和智谋,对曹操可能采取的行动预估不足。
3 指挥失误:在救援乌巢和攻击曹营的决策上摇摆不定,导致兵力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作战。
4 缺乏远见:没有认识到保护粮草的极端重要性,在后方防御上存在重大疏漏。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
仓,一作“苍”。在今山东阳谷县北古黄河上。为东汉以后黄河南北重要渡口。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于此一举击破袁绍军。
在“官渡之战”之后,曹操与袁绍又发生了一次战役,就是“仓亭之战”。此次战役就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发生在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曹操听从荀彧的建议,还是将袁绍视为首要目标,于是双方在仓亭津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最后结果是曹操获胜,袁绍退兵。
罗贯中所著之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情节大致与正史雷同,唯独增加了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等桥段,以增加小说之可看性。
袁绍官渡之战败后病死,少子袁尚得立。长子袁谭不能立,自称车骑将军率军屯驻黎阳(今河南浚县)。建安七年(202)九月曹操攻袁谭,袁尚往救,连战皆败,遂退兵固守。次年二月,曹操攻城,与袁军战于城下,袁军败而逃奔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曹操追击至邺,谋士郭嘉劝操候二袁相争,曹军引回许昌。
曹袁河东之役,建安七年(202)曹操攻袁尚、袁谭于黎阳,袁尚遣郭援、高干合匈奴南单于攻曹操河东郡。郭援连下多座城池,围攻绛城(今山西曲沃东),守将贾逵坚守,城溃被俘。曹操使钟繇围南单于于平阳(今临汾),郭援率军渡汾水,渡至一半钟繇挥军击破之。钟繇得马超军之助,大败郭援,马超部将庞德斩郭援首。南单于因此降曹军。
202年秋,曹操对南方的袁绍盟友刘表开战,这也是其让袁氏兄弟自行内耗的战略的一部分。趁曹操军不在,袁尚进军南皮,败袁谭。袁谭南奔青州平原。青州虽是袁谭的旧辖区,却正被曹操部将臧霸蚕食。当袁尚围攻平原时,袁谭不能期望多少来自青州的援助。袁谭的主要谋士郭图总结了情境并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行的联盟建议:“现在将军地盘小,兵力少,粮食短缺,势力薄弱,袁尚来攻,时间长了就敌不住了。我以为可以让曹操来攻打袁尚。曹操到了,肯定先攻打邺城,袁尚回师相救。将军引兵西进,邺城以北都可占有。如果袁尚兵败,士兵奔逃,又可以收来拒敌曹操。曹操远道而来,粮饷不继,肯定顾自逃走。那时,赵国以北都是我们的了,也足以和曹操对峙。如果不这么办,就不好办了。”郭图的建议与王修、刘表要求和解的意见相左,尽管袁谭起初不情愿,但很快还是派辛毗去和父亲的仇人曹操谈判。
当辛毗到达曹操为战刘表而设在西平的营寨后,曹操向谋士们咨询如何应对眼下局势。荀彧认为刘表缺乏野心,不足为虑,眼下正是在袁氏兄弟重新联手之前夺取袁氏基业的良机。曹操答应结盟,但怀疑袁谭的诚意。这时辛毗表露了真实想法,告诉曹操,只要袁氏兄弟仍在内讧,就无须顾忌袁谭,因为曹操可以轻易将他们分别击破。曹操高兴地采纳了,于203年末调兵北上渡过黄河,并安排儿子曹整娶袁谭之女。袁尚急忙从平原回师邺城,部将吕旷、吕翔等逃奔曹操。二吕被封为列侯,但袁谭给他们送去将军印,意图收他们为己用。这被认为是袁谭首次破坏曹操的信任,但曹操此时未有举动。
204年,曹操做好了攻邺城的准备。袁尚感受到威胁,再次尝试征服袁谭。尽管曹操围攻邺城时,袁尚已率军一万回救,曹操不费力即将其击溃,迫使他北逃中山郡。九月,邺城降。不再受制于弟弟的袁谭从平原北进,占领甘陵、安平、渤海、河间诸郡,最后突袭中山,将袁尚逐出冀州。曹操觉得和袁谭的联盟已经无益,便指称袁谭围攻邺城时不尽力且寻求扩大自己的利益。随后,联盟取消,袁谭之女被遣返,205年初,曹操调兵进入袁谭领地。
袁谭在龙凑扎营,自己在平原和南皮之间驻军对抗曹操。他在冀州北部立足至多仅数周,并不能稳守龙凑和南皮。当曹操进军龙凑时,袁谭弃寨,趁夜撤回南皮,在附近的清河下寨。袁谭撤军使平原无备,曹操入城并控制了全郡。此时,袁氏的世交盟友、北部的乌桓以苏仆延为首的部落准备发五千骑兵来助袁谭。曹操出使乌桓的使者牵招在苏仆延的王庭对公孙康派来的使者韩忠示威,成功说服乌桓王解散了援军。
次月,曹操北向攻南皮,袁谭出城交战。双方伤亡都很大,曹操想休战。曹操帐下虎豹骑首领曹纯劝止,且显然点破了郭图曾对袁谭提出的曹操将遇到的困难:“如今我们千里追敌,如果不取胜而退兵,就丧失了军威;而且,我们是孤军深入,难以持久。他们一旦取胜,会骄傲,我们一旦战败,会恐惧。以恐惧抵御骄傲,我们一定能胜利。”曹操同意了,下令进攻,并亲自击鼓,在袁谭军重整前将其击溃。袁谭被曹纯部追杀时坠马,绝望中为求活命,对追兵说:“咄!放过我,我能使你富贵。”话未完,即被斩首。袁谭死,曹操占领南皮。
而后,曹操先后夺取并州、攻破邺城,又利用乌桓彻底灭掉袁绍后裔。至此,中国北方基本归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