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探天界
上回说到,有慧禅定中,施展神通之力,进入地狱,看到地狱中受苦众生死后的各种惨状,不免生发救度之慈悲心,又蒙佛菩萨加持,依据十二因缘法,找到了救度众生的方法途径,不觉心中信心倍增。又想,地狱中受苦众生之惨状我也得知,那么天界的天人们是何现状,我还不知,不如趁此机会,去到天界看看,天人们的状况,也好有个对比,如此也更有利于说服众生,弘扬佛法。
何为天界?天界是获得天人果报的天人们生活的地方,依据修行之人所修品位高低而分,大致分为三类,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为:第一为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十善则生于此;第二为忉利天,修中之中品十善则生于此;第三天为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则生于此;第四天为兜率天,修上之下品十善发愿行慈则生于此;第五天为乐化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则生于此;第六天为他化自在天,修上之上品十善则生于此。六欲天的天神与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且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和精神生活的享受,尚且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之中,不乏沉沦堕落为人者,故此称为欲界。
色界四禅十八天为:
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第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第三禅(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第四禅(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此四天是凡夫;
另有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此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禅修五品动禅生此五天中,名五净居天。
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财、色、名、食、睡等欲望,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型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为色界。
无色界四天为:空处天,识处天,无处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着于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三界二十八天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都属于迷界,仍然难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意思是说,三界充满了生老病死等众苦,逼迫着众生的身心,就如一幢着火的房子,不能安居。因此众生唯有修行精进,以求出离三界,进而证悟涅槃,这才是究竟解脱之道。
尔时,有慧复又进入禅定,心念一生,就已来到了天界的第一重天。这第一重天名叫四天王天,位欲界六天的第一重,位于须弥山腰健陀罗山的四座山顶上,与人间距离最近,为四大天王所管辖,故名四天王天,这四大天王是谁呢?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和广目天王。每个天王掌管一层,分别为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因此四天王天共有四层,此天一日相当于人间50年,这里的天人寿命均500岁。但这里的天人与人没有太大区别,皆有身体发肤之形,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情,只是比普通人多了一些修为和智慧,一般修习十善之人多能死后往生于此。
有慧看四天王天没甚特别之处,就心念一生,来到了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这忉利天亦叫三十三天,因为它居于须弥山顶,中央为主国帝释天,为三十三天之主释提桓因(也叫帝释)所居,四方各有八个天国,故名三十三天,帝释所居善现城。三十三天天人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一日为人间百年。天主帝释为此三十三天、四天王天之主。佛陀为其母讲《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地点就是在此天,故和地藏菩萨缘源颇深。
依据《正法念处经》,三十三天诸天国的名称分别为:1、善法堂天,2、山峰天,3、山顶天,4、喜见城天(亦名善现城天,帝释天),5、钵私他天,6、俱吒天,7、杂殿天,8、欢喜园天,9、光明天,10、波利耶多天,11、离险岸天,12、谷崖岸天,13、摩尼藏天,14、施行天,15、金殿天,16、鬘形天,17、柔软天,18、杂庄严天,19、如意天,20、微细行天,21、歌音乐天,22、威德轮天,23、日行天,24、阎摩那娑罗天,25、连行天,26、影照天,27、智慧行天,28、众分天,29、曼陀罗天,30、上行天,31、威德颜天,32、威德焰轮光天,33、清净天。大智度论云:“昔摩诃陀国中,有婆罗门,名摩诃,姓憍尸迦,有大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这橋尸迦死后就成了帝释,这三十三人,包括帝释,各掌管一层天,共三十三层,总称为忉利天,帝释是这三十三天的天主,也即忉利天的天主。
有慧寻思到,佛陀在忉利天为其母讲述《地藏经》,想必其母摩耶夫人也定死后转生于此天,今日既然有机缘来到此天,理应拜谒佛母。有慧遂开启神通,天眼环视了一下四周,突看到一处屋舍内有一老妇人在案几前诵经念佛,仪态安定祥和,尊荣华贵,有慧想,必定是佛母在此了,又用天耳一听,佛音袅袅,木鱼声声,不绝于耳。有慧遂神足一登,瞬息之间就来到了老妇人的跟前,合掌作揖道:“菩萨,弟子有礼了!敢问可是佛母在此?”老妇人放下手中的经卷和木鱼,打量了有慧一番,已知前因后果,言道:“大德,老妇正是,敢问大德从何而来,有何贵干?”有慧忙又礼拜,说道:“弟子从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而来,因受佛菩萨感召指引,方到此拜谒佛母。还望佛母为弟子开示一二。”佛母听闻,言道:“大德今世投生娑婆,了断前世宿缘,肩负弘法大任,要精进修行,不可懈怠,尘缘即了,当回归本位,一心向佛。”有慧听言,赶忙作揖道:“弟子谨记佛母教诲,敢问尘世因缘何在,当何了断?”佛母道:“河东张姓,终归一梦,遥不可及,有缘自逢。”言罢,闭目,不复它言。有慧听闻,似懂非懂,见佛母不复多言,于是就拜别佛母,作揖而去。
有慧又来到欲界第三重天夜摩天,夜摩天界有三十二个部分组成,已超越须弥山地界,故又称为空居天第一层,天主为牟修楼陀。该天距阎浮提十六万由旬,距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的虚空中。四天王天和忉利天虽然也是天界,但它们所处的位置并未脱离娑婆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故称这两重天为“地居天”。《华严经》上讲述,夜摩天的一天,相当于人间两百年。此天上的天人身高二由旬,体重三铢,寿命2000岁。想生于此天,首要是守好不杀不盗不邪行三条戒律。有慧四维观察,这夜摩天光明照耀,天人们个个欲望淡薄,相貌优美,身体轻盈洁净,互亲互爱,享受种种欢乐。这天上没有日月星辰,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日月星辰所在的高度,常处光明境界,以莲花开合而分昼夜。有慧看到如此美妙盛景,好过世间千倍万倍,不觉心生慈悲,悲哀世间众生颠倒,生活在娑婆恶世之中,从生到死时刻承受无尽痛苦,而不自知,倘若能够一心向善,信守十行,转生这夜摩天界,虽然仍旧没有跳出六道轮回,亦是不枉虚度一生。
有慧看完夜摩天,心生欢喜,认为不虚此行,遂又来到欲界六天之第四重天兜率天。有慧早知,这兜率天大有来头,佛陀世尊当初就是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成佛,现在它是未来佛弥勒佛,现弥勒菩萨的居所,将来也从兜率天降生人间成佛。倘若能与弥勒菩萨探讨佛理,定会收获满满。想到此,有慧开了天眼,四处观察起来。这兜率天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兜率天天人寿命四千岁,身高二里,常处喜乐知足之中,欲轻逸少。男女行欲时,执手即为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八岁大小孩。兜率天分内院和外院,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的住所和说法之地,现今为弥勒菩萨所居。外院是天人们所居之处。有慧瞬息来到后院,只见弥勒菩萨正在为到此来求法的同修们讲法,看到有慧进来,言道:“大德到此,有何贵干?”有慧忙合十作揖道:“弟子到此,欲听闻菩萨妙深法理,以求弘扬佛法,光大佛教,普度众生。”弥勒菩萨听闻,言道:“甚好甚好,汝当谛听,吾为汝说。”有慧忙又合掌作揖,结跏趺坐坐下,仔细聆听起来。弥勒菩萨言道:“佛陀离世,迄今已有两百世,承蒙授记,吾当后五百世转生世间,期间弘法者,应以我《瑜伽师地论》为正法宗旨,实修实证,不可偏颇。何为瑜伽师地吾今为汝等讲述,汝等当谛听铭记。”众同修弟子们皆合掌顶礼膜拜言:“欲愿详闻,请菩萨细述。”菩萨闻言:“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
五识相应意 有寻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无依 是名十七地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耳。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諠杂声。受持演说声。论义决择声。如是等类有众多声。此略三种。谓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初唯内缘声。次唯外缘声。后内外缘声。此复三种。谓可意声。不可意声。俱相违声。又复声者。谓鸣音词吼。表彰语等差别之名。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识所行。耳识境界。耳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眼识应知。
云何鼻识自性。谓依鼻了别香。彼所依者。俱有依。谓鼻。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鼻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香。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好香恶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茎华叶果实之香。如是等类有众多香。又香者。谓鼻所闻。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别之名。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识所行。鼻识境界。鼻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云何舌识自性。谓依舌了别味。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舌。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舌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味。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处所舌所尝。又味者。谓应尝应吞应啖。应饮应舐应吮应受用。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识所行。舌识境界。舌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云何身识自性。谓依身了别触。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身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及种子如前分别。彼所缘者。谓触。无见有对。此复多种。谓地水火风。轻性重性滑性涩性。冷饥渴饱。力劣缓急病老死蛘。闷粘疲息软怯勇。如是等类有众多触。此复三种。谓好触恶触。舍处所触。身所触。又触者。谓所摩所触。若鞕若软若动若暖。如是等差别之名。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识所行。身识境界。身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助伴及业如前应知。
复次虽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识必不得生。要眼不坏。色现在前。能生作意。正复现起。所生眼识。方乃得生。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复次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而彼不由自分别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经尔所时。眼意二识。或善或染相续而转。如眼识生。乃至身识。应知亦尔。
复次应观五识所依。如往余方者所乘。所缘如所为事。助伴如同侣。业如自功能。复有差别。应观五识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缘如所受用。助伴如仆使等。业如作用。”
“已说五识身相应地。云何意地。此亦五相应知。谓自性故。彼所依故。彼所缘故。彼助伴故。彼作业故。
云何意自性。谓心意识。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彼所依者。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如前说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彼所缘者。谓一切法如其所应。若不共者所缘。即受想行蕴无为。无见无对色。六内处及一切种子。
彼助伴者。谓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恚无明慢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胜解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是等辈。俱有相应心所有法。是名助伴。同一所缘非同一行相。一时俱有。一一而转。各自种子所生。更互相应。有行相。有所缘。有所依。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复能了别自相共相。复能了别去来今世。复刹那了别。或相续了别。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复能取爱非爱果。复能引余识身。又能为因发起等流识身。
又诸意识望余识身。有胜作业。谓分别所缘。审虑所缘。若醉若狂。若梦若觉。若闷若醒。若能发起身业语业。若能离欲若离欲退。若断善根若续善根。若死若生等。
云何分别所缘。由七种分别。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有相分别者。谓于先所受义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别。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不染污分别者。若善若无记。谓出离分别。无恚分别。无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及诸变化所有分别。如是等类名分别所缘。云何审虑所缘。谓如理所引。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如理所引者。谓不增益非真实有。如四颠倒。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亦不损减诸真实有。如诸邪见。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或法住智。如实了知诸所知事。或善清净出世间智。如实觉知所知诸法。如是名为如理所引。与此相违当知不如理所引。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者。谓依无记慧审察诸法。如是名为审虑所缘。云何醉。谓由依止性羸劣故。或不习饮故。或极数饮故。或过量饮故。便致醉乱。云何狂。谓由先业所引。或由诸界错乱。或由惊怖失志。或由打触末摩。或由鬼魅所著。而发癫狂。云何梦。谓由依止性羸劣。或由疲倦过失。或由食所沉重。或由于闇相作意思惟。或由休息一切事业。或由串习睡眠。或由他所引发。如由摇扇。或由明咒。或由于药。或由威神。而发惛梦。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云何闷。谓由风热乱故。或由捶打故。或由泻故。如过量转痢及出血。或由极勤劳而致闷绝。
云何醒。谓于闷已而复出离。
云何发起身业语业。谓由发身语业智前行故。次欲生故。次功用起故。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就故。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能离欲。
云何离欲退。谓性软根故。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形状相故。受行顺退法故。烦恼所障故。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
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嗔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
云何续善根。谓由性利根故。见亲朋友修福业故。诣善丈夫闻正法故。因生犹豫证决定故。还续善根。
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无记心。
云何寿尽故死。犹如有一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
云何福尽故死。犹如有一资具阙故死。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
云何善心死。犹如有一将命终时。自忆先时所习善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由此因缘。尔时信等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想现行。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唯住无记心。所以者何。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彼忆念。
云何不善心死。犹如有一命将欲终。自忆先时串习恶法。或复由他令彼忆念。彼于尔时贪嗔等俱诸不善法现行于心。乃至粗细等想现行。如前善说。又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云何无记心死。谓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将命终时自不能忆。无他令忆。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
“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无色界一切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种子。又羯罗蓝渐增长时。名之与色平等增长俱渐广大。如是增长乃至依止圆满。应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渐渐增广。由水界故摄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坚鞕由无润故。由风界故分别肢节各安其所。又一切种子识。于生自体虽有净不净业因。然唯乐着戏论为最胜因。于生族姓色力寿量资具等果。即净不净业为最胜因。又诸凡夫于自体上。计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圣者观唯是苦。又处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乐依识增长。唯此性受异熟所摄。余一切受。或异熟所生。或境界缘生。又苦受乐受。或于一时从缘现起。或时不起。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无始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熟果。说彼为新。若果已生。说此种子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转相续不绝。乃至未般涅槃。又诸种子未与果者。或顺生受。或顺后受。虽经百千劫。从自种子。一切自体复圆满生。虽余果生要由自种。若至寿量尽边。尔时此种名已受果。所余自体种子未与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诸种子。即于此身中应受异熟。缘差不受。顺不定受摄故。然此种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体中。皆有一切自体种子。若于一处有染欲。即说一切处有染欲。若于一处得离欲。即说于一切处得离欲。又于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品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时所依自体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体。粗重所随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诸佛如来安立为苦。所谓由行苦故。又诸种子。乃有多种差别之名。所谓名界。名种姓。名自性。名因。名萨迦耶。名戏论。名阿赖耶。名取名苦。名萨迦耶见所依止处。名我慢所依止处。如是等类差别应知。又般涅槃时已得转依。诸净行者转舍一切染污法种子所依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阙。转得内缘自在。又于胎中经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于入胎经广说。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非极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又此胎藏六处位中。由母所食。生粗津味而得资长。于羯罗蓝等微细位中。由微细津味资长应知。
复次此之胎藏八位差别。何等为八。谓羯罗蓝位。遏部昙位。闭尸位。键南位。钵罗赊佉位。发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结凝箭内仍稀。名羯罗蓝。若表里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昙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名闭尸。若已坚厚稍堪摩触。名为键南。即此肉抟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赊佉。从此以后。发毛爪现即名此位。从此以后。眼等根生名为根位。从此以后。彼所依处分明显现。名为形位。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发变异生者。谓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恶不善业。及由其母多习灰盐等味若饮若食。令此胎藏发毛稀鲜。色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习近暖热现在缘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习近极寒室等。令彼胎藏极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热食。令彼胎藏极赤色生。皮变异生者。谓由宿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淫欲现在缘故。令彼胎藏或癣疥癞等恶皮而生。支分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驰走跳踯威仪及不避不平等现在缘故。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又彼胎藏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次复随堕施设事中。所谓随学世事言说。次复耽着家室。谓长大种类故。诸根成就故。次造诸业。谓起世间工巧业处。次复受用境界。所谓色等。若可爱不可爱。受此苦乐。谓由先业因。或由现在缘。随缘所牵或往五趣或向涅槃。
又诸有情。随于如是有情类中自体生时。彼有情类于此有情作四种缘。谓种子所引故。食所资养故。随逐守护故。随学造作身语业故。初谓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饮食而用资长。次常随逐专志守护。不令起作非时之行及不平等行。次令习学世俗言说等事。由长大种类故。诸根成就故。此复于余此复于余。如是展转诸有情类。无始时来受苦受乐。未曾获得出苦乐法。乃至诸佛未证菩提。若从他闻音。及内正思惟。由如是故方得漏尽。如是句义甚为难悟。谓我无有若分若谁若事。我亦都非若分若谁若事。如是略说内分死生已。
云何外分若坏若成。谓由诸有情所作能感成坏业故。若有能感坏业现前。尔时便有外坏缘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坏。非如内分由寿量尽。何以故。由一切外分所有粗色四大。所成恒相续住。非如内分。又感成器世间业。此业决定能引劫住不增不减。若有情数时无决定。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种种业故或过一劫。或复减少。乃至一岁。”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除余假有法。今当先说色聚诸法。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又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云何彼所任持。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云何彼所长养。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如是诸大种望所造色。有五种作用应知。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折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然色聚有分非极微。何以故。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又不相离有二种。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二和杂不相离。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是名和杂不相离。又此遍满聚色。应知如种种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离。非如胡麻绿豆粟稗等聚。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有一切。如所说事界。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所余色聚除有色诸根唯有余界。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所以者何。或有聚中唯一大种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或火焰灯烛等中。或四方风轮有尘无尘风等中。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花果等中。或热末尼等中。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或动摇中。或有聚中四大种可得。谓于内色聚中。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复次声于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相即不定。由现在方便生故。风有二种。谓恒相续又不恒相续。恒相续者。谓于彼彼聚有恒旋转风。不恒相续者。谓旋风及空行风。又闇色明色。说名空界及孔隙。又诸闇色恒相续者。谓世界中间。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加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又明闇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如经言。若坚坚摄近摄非近摄执受乃至广说。坚云何谓地。坚摄云何谓彼种子。又坚者即彼界坚。摄者谓发毛等或土块等。近摄云何谓有执受。执受云何谓内所摄。非近摄云何谓无执受。无执受云何谓外所摄。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名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又随逐自身故名近摄。执受如前说。如是水等界如理应知。又于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界。如世间现见干薪等物钻即火生。击石等亦尔。又铜铁金银等极火所烧即销为水。从月爱珠水便流出。又得神通者。由心胜解力。变大地等成金银等。又色聚有三种流转。一者长养。二者等流。三者异熟生。长养有二种。一处遍满长养。二相增盛长养。等流有四种。一长养等流。二异熟等流。三变异等流。四自性等流。异熟生有二种。一异熟体生名异熟生。二从异熟生名异熟生。又诸色聚略说依六处转。谓建立处。覆藏处。资具处。根所依处。根处。三摩地所行处。
复次于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可得。谓作意等。乃至寻伺为后边如前说。问如是诸心所。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一切时一切耶。答五谓作意等。思为后边。几依一切处。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亦五。谓欲等。慧为后边。几唯依善非一切处。心生然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谓信等。不害为后边。几唯依染污非一切处。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谓贪等。不正知为后边。几依一切处。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时非一切耶。答谓恶作等。伺为后边。复次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尔时从彼识乃得生。
云何根不坏。谓有二种因。一不灭坏故。二不羸劣故。云何境界现前。谓或由所依处故。或由自性故。或由方故。或由时故。或由显了不显了故。或由全分及一分故。若四种障所不障碍亦非极远。谓覆蔽障。隐没障。映夺障。幻惑障。极远有二种。谓处所极远。损减极远。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数习力。
云何由欲力。谓若于是处心有爱着。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谓若于彼已善取其相已极作想。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谓若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正现在前。心则于彼多作意生。云何由数习力。若于彼境界。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心即于彼多作意生。若异此者。应于一所缘境唯一作意一切时生。又非五识身有二刹那相随俱生。亦无展转无间更互而生。又一刹那五识身生已。从此无间必意识生。从此无间或时散乱或耳识生。或五识身中随一识生。若不散乱。必定意识中第二决定心生。由此寻求决定二意识故。分别境界。又由二种因故。或染污或善法生。谓分别故。又先所引故。意识中所有由二种因。在五识者唯由先所引故。所以者何。由染污及善意识力所引故。从此无间于眼等识中。染污及善法生。不由分别。彼无分别故。由此道理说眼等识随意识转。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
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刹那非生起刹那。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刹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刹那。又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又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又识能了别事之总相。即此所未了别所了境相。能了别者说名作意。即此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相。由触了别。即此摄受损害俱相违相。由受了别。即此言说因相。由想了别。即此邪正俱相违行因相。由思了别。是故说彼作意等思为后边。名心所有法遍一切处一切地一切时一切生。作意云何谓心回转。触云何谓三和合。受云何谓领纳。想云何谓了像。思云何谓心造作。欲云何谓于可乐事。随彼彼行欲有所作性。胜解云何谓于决定事。随彼彼行印可随顺性。念云何谓于串习事。随彼彼行明了记忆性。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谓即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简择诸法性。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
又作意作何业。谓引心为业。触作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受作何业。谓爱生所依为业。想作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发起种种言说为业。思作何业。谓发起寻伺身语业等为业。欲作何业。谓发勤为业。胜解作何业。谓于所缘任持功德过失为业。念作何业。谓于久远所思所作所说忆念为业。三摩地作何业。谓智所依为业。慧作何业。谓於戏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推求为业。
云何建立三世。谓诸种子不离法故。如法建立。又由与果未与果故。若诸果法。若已灭相是过去。有因未生相是未来。已生未灭相是现在。
云何建立生老住无常谓于一切处识相续中一切种子相续俱行建立。由有缘力故。先未相续生。法今最初生。是名生有为相。即此变异性。名老有为相。此复二种。一异性变异性。二变性变异性。由有相似生故。立异性变异性。由有不相似生故。立变性变异性。即已生时唯生。刹那随转故名住有为相。生刹那后。刹那不住故名无常有为相。如是即约诸法分位差别。建立四相。
又有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者。谓种子。等无间缘者。谓若此识无间诸识决定生。此是彼等无间缘。所缘缘者。谓诸心心所所缘境界。增上缘者。谓除种子余所依。如眼及助伴法望眼识。所余识亦尔。
又善不善性。能取爱非爱果。如是等类名增上缘。又由种子故建立因缘。由自性故立等无间缘。由所缘境故立所缘缘。由所依及助伴等故立增上缘。如经言。诸因诸缘能生识者。彼即此四因缘。一种亦因亦缘。余唯是缘。
又如经言。善不善无记者。彼差别云何。谓诸善法或立一种。由无罪义故。或立二种。谓生得善。及方便喜或立三种。谓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或立四种。谓顺福分善。顺解脱分善。顺决择分善。及无漏善。或立五种。谓施性善。戒性善。修性善。爱果善。离系果善。或立六种。谓善色受想行识及择灭。或立七种。谓念住所摄善。正勤所摄善。神足所摄善。根所摄善。力所摄善。觉支所摄善。道支所摄善。或立八种。谓起迎合掌问讯礼敬业所摄善。赞彼妙说称扬实德所摄善。供承病者所摄善。敬事师长所摄善。随善所摄善。劝请所摄善。回向所摄善。修无量所摄善。或立九种。谓方便无间解脱胜进道所摄善。及软中上世出世道所摄善。或立十种。谓有依善。无依善。闻所生善。思所生善。律仪所摄善。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善。根本眷属所摄善。声闻乘所摄善。独觉乘所摄善。大乘所摄善。又立十种。谓欲界系善。初二三四静虑系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系善。无漏所摄善。又有十种。谓十善业道。又有十种。谓无学正见乃至正解脱正智。又有十种。谓能感八福生及转轮王善。及趣不动善。如是等类诸善差别。略说善有二种义。谓取爱果义善。了知事及彼果义。不善法者。谓与善法相违。及能为障碍。由能取不爱果故。及不正了知事故。无记法者略有四种。谓异熟生。及一分威仪路。工巧处及变化。若诸工巧。但为戏乐不为活命。非习业想非为简择。此工巧处业是染污余是无记。如工巧处。威仪路亦尔。变化有二种。谓善及无记。
复次眼有一种。谓能见色。或立二种。谓长养眼。异熟生眼。或立三种。谓肉眼天眼慧眼。或立四种。谓有瞚眼。无瞚眼。恒相续眼。不恒相续眼。恒相续者。谓色界眼。或立五种。谓五趣所摄眼。或立六种。谓自相续眼。他相续眼。端严眼。丑陋眼。有垢眼。无垢眼。或立七种。谓有识眼。无识眼。强眼弱眼。善识所依眼。不善识所依眼。无记识所依眼。或立八种。谓依处眼。变化眼。善业异熟生眼。不善业异熟生眼。食所长养眼。睡眠长养眼。梵行长养眼。定所长养眼。或立九种。谓已得眼。未得眼。曾得眼。未曾得眼。得已失眼。应断眼。不应断眼。已断眼。非已断眼。或立十种者无。或立十一种。谓过去眼。未来眼。现在眼。内眼外眼。粗眼细眼。劣眼妙眼。远眼近眼。如眼如是。耳等亦尔。是中差别者。谓增三增四。三种耳者。谓肉所缠耳。天耳。审谛耳。四种耳者。谓恒相续耳。不恒相续耳。高听耳。非高听耳。三种鼻舌者。谓光净。不光净。及被损。四种鼻舌者。谓恒相续。不恒相续。有识无识。三种身者。谓滓秽处。非滓秽处。及一切遍诸根所随逐故。四种身者。谓恒相续。不恒相续。有自然光。无自然光。
或立一种意。谓由识法义故。或立二种。谓堕施设意。不堕施设意。初谓了别名言者意。后谓婴儿意。又初谓世间意。后谓出世间意。或立三种。谓心意识。或立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或立五种谓五位差别。一因位。二果位。三乐位。四苦位。五不苦不乐位。或立六种。谓六识身。或立七种。谓依七识住。或立八种。谓增语触。相应有对触。相应依。耽嗜依。出离有爱味。无爱味。世间。出世间。或立九种。谓依九有情居。或立十种者无。或立十一种如前说。或立十二种。即十二心。谓欲界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无色界亦尔。出世间心有二种。谓学及无学。
或立一种色。谓由眼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色外色。或立三种。谓显色形色表色。或立四种。谓有依光明色。无依光明色。正不正光明色。积集住色。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谓建立所摄色。覆藏所摄色。境界所摄色。有情数色。非有情数色。有见有对色。或立七种。谓由七种摄受事差别故。或立八种。谓依八世杂说。一地分杂色。二山杂色。三园林池沼等杂色。四宫室杂色。五业处杂色。六彩画杂色。七锻业杂色。八资具杂色。或立九种。谓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粗若细。若劣若妙。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十种资具。或立一种声。谓由耳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了义声。不了义声。或立三种。谓因受大种声。因不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或立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或立五种。谓由五趣差别故。或立六种。一受持读诵声。二请问声。三说法声。四论议决择声。五展转言教若犯若出声。六喧杂声。或立七种。谓男声女声。下声中声上声。鸟兽等声。风林丛声。或立八种。谓四圣言声。四非圣言声。四非圣言者。一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非圣言。二不闻言闻。闻言不闻。非圣言。三不觉言觉。觉言不觉。非圣言。四不知言知。知言不知。非圣言。四圣言者。一见言见不见言不见圣言。二闻言闻不闻言不闻圣言。三觉言觉不觉言不觉圣言。四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圣言。又有八种。谓四善语业道。四不善语业道。或立九种。谓过去未来现在。乃至若远若近。或立十种。谓五乐所摄声。此复云何。一舞俱行声。二歌俱行声。三弦管俱行声。四女俱行声。五男俱行声。六螺俱行声。七腰等鼓俱行声。八冈等鼓俱行声。九都昙等鼓俱行声。十俳叫声。
或立一种香。谓由鼻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不可意及处中香。或立四种。谓四大香。一沉香。二窣堵鲁迦香。三龙脑香。四麝香。或立五种。谓根香茎香叶香花香果香。或立六种。谓食香饮香衣香庄严具香乘香宫室香。或立七种。谓皮香叶香素泣谜罗香栴檀香三辛香熏香末香。或立八种。谓俱生香。非俱生香。恒续香。非恒续香。杂香纯香。猛香非猛香。或立九种。谓过去未来现在等如前说。或立十种。谓女香男香。一指香二指香。唾香洟香。脂髓脓血香肉香。杂糅香淤埿香。
或立一种味。谓由舌所行义故。或立二种。谓内及外。或立三种。谓可意等如前说。或立四种。谓大麦味。粳稻味。小麦味。余下谷味。或立五种。谓酒饮味。非酒饮味。蔬菜味。林果味。所食味。或立六种。谓甘苦等。或立七种。谓酥味油味蜜味甘蔗变味乳酪味盐味肉味。或立八种。如香说。或立九种。亦如香说。或立十种。谓可嚼味。可啖味。可尝味。可饮味。可吮味。可爆干味。充足味。休愈味。荡涤味。常习味。后五谓诸药味。
或立一种触。谓由身所行义故。或立二种。如香说。或立三种。谓可意等。或立四种。谓摩触搦触打触揉触。或立五种。谓五趣差别。又有五种。谓蚊虻风日蛇蝎等触。或立六种。谓苦乐不苦不乐。俱生所治摄能治摄。或立七种。谓坚鞭触。流湿触。暖触动触。跳堕触。摩按触。身变异触。谓湿滑等。或立八种。谓手触触。块触触。杖触触。刀触触。冷触触。暖触触。饥触触。渴触触。或立九种。如香说。或立十种。谓食触饮触。乘触衣触。庄严具触。床坐触。机橙台枕及方座触。女触男触。彼二相事受用触。
略说法界。若假若实有八十七法。彼复云何。谓心所有法有五十三。始从作意。乃至寻伺为后边。法处所摄色有二种。谓律仪不律仪所摄色。三摩地所行色。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异生性。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无为有八事。谓虚空。非择灭。择灭。善不善。无记法。真如不动想受灭。如是无为广八略六。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复次法界或立一种。谓由意所行义。或立二种。谓假所摄法。非假所摄法。或立三种。谓有色无色及有为无为。或立四种。谓有色假所摄法。无色心所有所摄法。无色不相应假所摄法。无色无为假非假所摄法。或立五种。谓色心所法。心不相应行。善无记无为。或立六种。谓受想。相应行。不相应行。色无为。或立七种。谓受想思。染污不染污。色无为。或立八种。谓善不善无记受想行色无为。或立九种。谓由过去未来等差别。或立十种。谓由十种义。一随逐生义。二领所缘义。三取所缘相义。四于所缘造作义。五即彼诸法分位差别义。六无障碍义。七常离系义。八常非离系义。九常无颠倒义。十苦乐离系义。非受离系义及受离系义如是。若内若外六处所摄法。差别分别有六百六十。
复次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数数于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数由此故能嗅诸香。故名为鼻。能除饥羸数发言论表彰呼召。故名为舌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愚夫长夜莹饰藏护。执为己有计为我所。我及我所又诸世间。依此假立种种名想。谓之有情。人与命者生者意生及儒童等。故名为意。数可示现在其方所质量可增。故名为色。数宣数谢随增异论。故名为声。离质潜形屡随风转。故名为香。可以舌尝屡招疾苦。故名为味。数可为身之所证得。故名为触遍能任持唯意境性故名为法。如是等类诸法差别应知。此中重说嗢拖。
南曰。
自性及所依 所缘助伴业
由此五种门 诸心差别转
此中显由五法六识身差别转。谓自性故。所依故。所缘故。助伴故。业故。
又复应知蕴善巧摄。界善巧摄。处善巧摄。缘起善巧摄。处非处善巧摄。根善巧摄。
又复应知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事。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一刹帝利众。二婆罗门众。三长者众。四沙门众。五四大天王众。六三十三天众。七焰摩天众。八梵天众。又嗢拖南曰。
色聚相应品 世相及与缘
善等差别门 巧便事为后”
……
复此,不知过了多久,弥勒菩萨讲述完《瑜伽师地论》(亦叫《十七地》),有慧心中犹如被点亮了一盏明灯,一下子光亮照耀起来,通晓了修行的次第方法,顿感妙不可言。忙吉首到:“今得菩萨法旨,犹如醍醐灌顶,光明复现,归去定当依教奉行,精尽修行,让此正法永久住世。”菩萨闻言:“大德之坚心,可喜可贺,未来弘法路上,免不了荆棘丛生,凶险常在,但亦无需顾虑,自会有佛菩萨加持,大德只管放心去吧!”
有慧听完了正妙佛法,亦不想再去其他天界观看,心想,等再有机会再去吧,遂收了神通信念,从禅定中醒来。此时,已不知过去了多少时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