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七岁闯三极 > 第10章 废弃的捕鲸站

第10章 废弃的捕鲸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登陆了赛利斯博瑞平原之后,我们又在一个名叫古利德维肯的地点登了陆。

    古利德维肯位于南乔治亚岛中部的一个小半岛的东岸,环绕这个小半岛的海湾名叫卡博兰德湾。这里有一座废弃的捕鲸站,岸边停泊着一条锈迹斑斑的捕鲸船,岸上耸立着一只只锈迹斑斑的炼油锅和储油罐,一条条锈迹斑斑的输油管道断裂其间,一根根锈迹斑斑的建筑框架倾倒其上,一堆堆锈迹斑斑的机器零件和捕鲸工具散落其旁,成群结队的毛皮海豹在这里安营扎寨,把这里当成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园。这座废弃的捕鲸站名叫古利德维肯捕鲸站,一九零四年建立,一九六五年关闭,共计运营了六十一年,是南乔治亚岛建立最早、关闭最晚、运营时间最长的一座捕鲸站。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占地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除了各种生产厂房,还有各种生活配套建筑。现在,各种生产厂房已经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各种生活配套建筑依然原汁原味保存完好,其中许多生活建筑都被改为其他用途。例如,原有的管理者住所就被改为南乔治亚博物馆。这是一栋具有北欧风格的建筑物,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只悬挂在头顶的漂泊信天翁标本,让你对这种鸟类动物的庞大身躯感到震惊。这里陈列着许多与捕鲸活动有关的展品,这些展品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作为人类的一种捕猎活动,捕鲸活动不仅是指捕猎鲸鱼的活动,而且是指捕猎海豹的活动。因为,这两种捕猎活动很难截然分开。捕猎鲸鱼者不会放弃捕猎海豹的机会,捕猎海豹者也不会放弃捕猎鲸鱼的机会。虽然这两种捕猎活动的捕猎工具和捕猎船只往往有所不同,但是有些捕猎工具和捕猎船只可以同时适用于这两种捕猎活动。捕猎鲸鱼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鲸鱼的油脂和鲸须。因此,并非任何鲸鱼都适合捕猎,只有那些油脂质量较好和鲸须质量较好的鲸鱼才适合捕猎。这些鲸鱼就是蓝鲸、座头鲸、长须鲸、大须鲸和抹香鲸。捕猎海豹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海豹的油脂和毛皮。因此,并非任何海豹都适合捕猎,只有那些油脂质量较好和毛皮质量较好的海豹才适合捕猎。这些海豹就是象海豹和毛皮海豹。由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及沿岸地带拥有大量适合捕猎的鲸鱼和海豹,所以这里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一个捕鲸活动的重要地区。

    南乔治亚岛的捕鲸活动始于一九零四年,以一家挪威公司所建立的古利德维肯捕鲸站为起点,第一年就捕获了一百八十三头鲸鱼。最终,这里共计建立了六座捕鲸站。除了古利德维肯捕鲸站,还有海洋港捕鲸站、利斯港捕鲸站、胡斯维克捕鲸站、斯特罗姆内斯港捕鲸站和奥拉夫王子港捕鲸站。这里最兴盛的捕猎季节,就是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的捕猎季节。共计捕获了一千八百五十五头蓝鲸,五千七百零九头长须鲸,二百三十六头座头鲸,十三头大须鲸,十二头抹香鲸。一九零四年至一九六六年的总捕获量是:四万一千五百一十五头蓝鲸,八万七千五百五十五头长须鲸,二万六千七百五十四头座头鲸,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八头大须鲸,三千七百一十六头抹香鲸,共计十七万五千二百五十头。在这些被捕获的鲸鱼中,有记录的体型最大的鲸鱼是一头雌性蓝鲸,体长约三十三点五米,于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二年的捕猎季节,在古利德维肯捕鲸站捕获。由于捕猎速度远远超过了鲸鱼的繁殖速度,所以导致了这里的鲸鱼资源迅速枯竭。随着鲸鱼资源的迅速枯竭,捕猎成本也在迅速上升。随着捕猎成本的迅速上升,捕猎活动终于变得无利可图而不得不逐渐停止下来。一九六三年,一家日本公司收购了连年亏损的古利德维肯捕鲸站,希望能够通过出售冷冻鲸肉扭亏为盈。但是,这家日本公司很快发现这项业务也无法盈利,不得不于一九六五年关闭了古利德维肯捕鲸站。

    其实,早在大规模捕猎鲸鱼的活动开始之前,大规模捕猎海豹的活动就已经在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一七七七年,库克船长的航海报告在英国发表,航海报告中对于南乔治亚岛毛皮海豹的表述,引起了英国海豹捕猎者的广泛重视。从一七八六年起,英国海豹捕猎者就陆续到达这里,美国海豹捕猎者则紧随其后。不到五年,这里就聚集了一百多条海豹捕猎船。在一七九二年至一七九三年的捕猎季节中,英国海豹捕猎船安号获得三千桶象海豹油和五万张毛皮海豹皮。在一八七七年至一八七八年的捕猎季节中,美国海豹捕猎船特里妮蒂号获得了一万五千桶象海豹油。一九零九年,美国海豹捕猎船黛西号在这里停留了五个月,可能是海豹捕猎者对这里的最后一次到访,那时只发现了一百七十只毛皮海豹,远远不足以弥补这次捕猎活动的成本。海豹捕猎者的捕猎活动进行得如此彻底,使这里的毛皮海豹陷于濒临灭绝的地步。以至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毛皮海豹数量降至最低点,仅有一百只存活。

    古利德维肯捕鲸站在全盛时期,每天都有三百多名工人在这里工作,可以在二十分钟之内将一头鲸鱼分解完毕。虽然工作速度如此迅速,还是赶不上捕鲸船的捕猎节奏,捕鲸船有时甚至会一次送来四十多头鲸鱼,这些鲸鱼体内都被打满压缩空气,漂泊在海湾里等待上岸加工处理。上岸加工处理的工作程序是:先利用人力将鲸鱼尸体拖至岸边的一条铁板滑道,再利用绞车将鲸鱼尸体拖上一座木制剥皮台。然后,剥皮工人用形似曲棍球棍的剥皮刀划开厚厚的鲸脂,通过附着在绞车上的一条条缆绳,像剥香蕉皮一样从鲸鱼尸体上撕下一条条鲸脂,投入旁边的一台绞肉机。鲸脂在绞肉机中被绞碎之后,就被投入旁边的一只炼油锅。这里共有十二只大型炼油锅,每只可容纳二十四吨鲸脂。经过五个小时的熬煮,熬煮出来的油脂通过输油管道输送到一台分离器,在分离器中通过离心过滤去除杂质进行净化处理,最后通过输油管道输送到储油罐中存储起来。这里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可以加工处理二十五头长须鲸,平均每头长度可达十八米,产油一百六十吨。鲸鱼尸体剥皮完毕之后,就会被拖下剥皮台交给分割工人,将鲸肉、舌头、内脏等软组织从鲸头和鲸骨上切割下来,分别送到附近的煮肉锅中和煮骨锅中进行烹煮,用烹煮的残渣制成动物饲料和植物肥料。现在,这种令人震撼的工作场面早已消失了,只能从保存在博物馆中的电影资料中才能看到。

    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登山活动。走到山下,我们看到了著名的捕鲸者教堂。这是一座白色的小教堂,听说游客可以进去参观,还可以敲响悬挂在钟楼里的两只大钟,可惜此时大门紧闭。爬上山坡,我们又看到一道决口断流的堤坝。堤坝旁边有一块混凝土地基,这是一座小型水电站的遗址。登上山顶,我们就从这个小半岛的东岸来到了西岸,再一次看到了环绕这个小半岛的卡博兰德湾。不过,此时视野已经更加开阔,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这道海湾了。这是一个地势平缓、遍布石砾的钝角山顶,耸立在这里的岩石早已被风化作用推倒抹平。因此,这里的岩石应当属于硬度较低、抗风化能力较弱的火山岩,而不是那种硬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的变质岩。否则,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将是一个地势险峻、巨石林立的锐角山顶了。登山途中,我们路过了许多沼泽地,上面覆盖着厚厚的苔藓,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从中穿过,水边长满了纤细鲜嫩的花草,景色非常怡人。我在那里一边走一边玩,玩得很开心。

    登山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捕鲸者公墓。这里安葬着一位令人尊重的探险家。这个探险家就是沙克尔顿。沙克尔顿曾经进行过三次南极探险,虽然这三次南极探险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却万古流芳。一九零一年,沙克尔顿随从探险家斯科特和医生威尔逊前往南极探险。但是因为经验不足,三人在南极内陆都出现了坏血病症状,被迫在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返回。一九零八年,沙克尔顿自己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但是因为没选好交通工具,他们在艰难行走了一个月之后,把英国女皇赠予的英国国旗插在距南极点只有一百八十公里的地方,就不得不日夜兼程往回赶。为了防止探险船等不及他们而开走,沙克尔顿和一个比较强壮的队员先出发,把另外两名队员留在一个储备丰富的补给站。在赶回探险船之后,沙克尔顿又亲自带人把另外两名队员接回船上。一九一四年初,沙克尔顿在英国伦敦发布了一条招聘启事: 招聘人手参与极危险的旅程,赴南极探险。薪酬微薄,需在极度苦寒、危机四伏且数月不见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证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可获得的仅有荣誉。这条招聘启事发布之后,报名者高达五千人之多。沙克尔顿从中确定了二十七名探险队员,在经过了五个月的集训与准备之后,于一九一四年八月一日乘坐一只探险船前往南极。沙克尔顿根据家族座右铭“坚毅必胜”,把这只探险船命名为坚毅号。坚毅号到达南极大陆边缘的威德尔海之后,陷入浮冰之中无法行驶,并随浮冰漂移了十个月之久,直到被浮冰彻底压毁而沉没海底。弃船之后,探险队在浮冰上面露营生活了四个月之久。当浮冰漂移到北面开放水域之后,探险队用弃船时抢救出的三艘救生艇,经过了七天艰苦的海上旅程,航行到南设得兰群岛的象岛。到达象岛之后,沙克尔顿决定与另外四名队员乘坐一艘救生艇,前往远在一千三百公里以外的南乔治亚岛求救。五个人在狂风怒海中航行了十七天,奇迹般的到达了南乔治亚岛的南岸。在留下两个体弱的队员之后,沙克尔顿带领另外两名队员在三十小时内,仅靠一根绳索和两把冰镐,奇迹般地翻越了四十二公里的山地冰川,抵达位于南乔治亚岛北岸的利斯港捕鲸站。三天之后,沙克尔顿接回留在南乔治亚岛南岸的两位队员,又借船开往象岛去营救留在那里的二十三名队员,并于一九一六年八月三十日营救成功。到此为止,这场死里逃生的探险活动已经历时两年零一个月。沙克尔顿的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确实令人都感到无比钦佩。

    在乘坐冲锋舟回船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具漂浮在海面上的象海豹尸体,几只大海燕正在这里啄食腐肉。大海燕是体型最大的一种海燕,体长约七十六厘米,翼展约二点五米,有极大的喙和突起的鼻管,羽毛呈现黄褐色,以各种鱼类和鸟类动物及动物腐肉为食。看到大海燕,我感到十分兴奋,这使我又认识了一种生活在南极地区的鸟类动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