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并汉 > 第0128章 就是想合作共赢

第0128章 就是想合作共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0128§ 就是想合作共赢

    《英雄记》:……广陵郡守张超率功曹臧洪西至陈留,见兄陈留郡守张邈,邈亦有心计事。值诸侯会于酸枣,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董并州进贤,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槃歃血而盟。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厮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时渤海郡守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于河内主盟。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

    河东这一战,投降的牛辅兵一共有二千五百人。

    飞熊军战死五百人,逃走五百人,俘虏二千人。

    但马匹全留下。

    至此,河东战役终于结束。

    先锋军后军师程昱让白波师按计划。

    沿河每县一营驻守。

    其余每县一连驻守。

    剩余之人,成为机动预备队。

    驻扎介山和雷首山,随时向四方增援。

    接下来他们也有任务。

    一来要制作并撒放陷冰丸,破坏大河冰封。

    二来要防死守,令董卓无法侵犯河东。

    三来要在河东保障并州新政的推广。

    同样的事情也在代郡和上谷郡展开。

    王泽让出代郡之后,上谷高焉也跟随。

    表面上王邑、王泽、高焉还都是郡守。

    但私下里,已经由司隶军管旅、幽州军管师接手。

    并州新政的内容早已印刷下发。

    现任者若是配合,能得到连任。

    如果不配合,只能下台一鞠躬。

    其实并州新政经过近一年的推广。

    早已外溢到周边邻郡。

    新人新办法。

    老人老办法。

    也深入人心。

    只要你有合法手续。

    那么几乎没有影响。

    但若是有不法过往。

    那就对不起了。

    打击有罪土豪。

    收田地为州有。

    尤其是无地黔首。

    他们尤为支持。

    但是为防万一。

    董先让程昱留守河东。

    以白波师为力量。

    继续清除隐患。

    搞好后勤。

    增强实力。

    河东事了。

    董先便让张辽、董奇、呼厨泉的丁卯旅和关羽、关平、于扶罗的己巳旅沿轵关陉进入河内休整。

    他们将驻扎在,当时何进让王政以黑山伯名义为祸河内时,所占据的县城。

    比如把守轵关陉东出入口的轵县。

    把守太行陉南出入口的沁水和山阳。

    把守白陉南出入口的共县。

    其中张辽、董奇驻轵县。

    关羽、关平驻沁水。

    呼厨泉驻山阳。

    于扶罗驻共县。

    他们将在这里休息,等待下一次战斗。

    牛辅收到董卓命令。

    准备过河接替李傕。

    但没想到,刚到河边,便遭遇回回炮的袭击。

    本想趁着冰面过河。

    但这回回炮威力巨大。

    一下便砸裂冰面。

    令牛辅兵不敢过河。

    而这时贾诩与李傕仅带不足一千人马从湖县退回陕县。

    于是牛辅迟疑了。

    如今河东已被董先控制。

    他不想再派人前去送死。

    他不明白,同为董氏。

    为何相煎何急?

    况且董卓对董先,也是有过恩情的。

    当初无论是在繁畤,还是在雁门。

    董卓对董先都是有恩的。

    如今董先为何要背叛董卓。

    与董卓作对呢?

    同样是社日。

    河东的社日几乎令飞熊军灭亡。

    但阳城的社日则令黔首失去希望。

    得知飞熊军失利的消息。

    董卓怒火中烧。

    能打胜仗是他把控京师的依仗呀。

    怎么能任由败仗的舆论四下传开。

    于是董卓派部曲到河南周边巡行。

    这天有部曲到达豫州颍川的阳城。

    正遇到当地在举办社日祭祀神灵。

    众人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大获丰收。

    董卓的部曲们不由分说包围上去。

    将举行祭祀仪式的黔首全部捉了。

    并抢夺牛车,奸淫女子,杀死男子。

    还把砍下的脑袋挂在车辕。

    将女子与财货装在车上。

    最后驱赶牛车返回雒阳。

    谎称灭贼大获全胜而归。

    一路上部曲们高唱凯歌。

    甚至沿途不断呼喊万岁。

    到达雒阳进入开阳门后。

    当众焚烧被砍下的首级。

    并把女子分给部曲士卒。

    一切只为制造恐慌声势。

    向黔首,向京师,向天下。

    正式宣告:

    我,董卓,还是行的。

    董卓杀死刘辩。

    消息传到广陵。

    功曹臧洪对广陵郡守张超说:

    “府郡家族,历代受天子大恩,兄弟几个都牧民一郡。”

    “现在皇室危在旦夕,贼臣未被枭首示众。”

    “这正是天下义士报效皇室的大好时机啊!”

    “如今你所在的郡还未遭受战乱之苦。”

    “吏民生活都很富足。”

    “如果你一擂战鼓,招兵聚将,就会有很多人前来响应。”

    “用这支军队去诛灭国贼,为天下除害,这正是义士的表现啊。”

    张超听从,他与臧洪一起到陈留去见兄长张邈,商议起兵之事。

    再说董先,自从韩馥同意袁绍讨伐董卓之后。

    董先也从钜鹿列人县出发南下。

    沿途先与成廉、张杨、薛洪、缪尚、杨丑汇合。

    牵招和史路料理完乐隐后事,得知董先从列人县南下后,也依约前来。

    接下来董先还要先到河内与王匡和袁绍吃个饭。

    确认各自驻守范围。

    然后董先要和关羽、张辽、董奇、关平、于扶罗、呼厨泉见面,传达会议精神,并布置下步工作。

    最后董先才能继续南下,去酸枣与讨伐董卓的各位诸侯相会。

    而在这之前,董先还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就是要见董氏赌坊局头。

    他要交给局头有关今年赌局的结果。

    去年局头靠着董先给的剧透。

    为董氏集团又赢了十几亿。

    成绩可不比以前的商团商队差。

    是如今董氏集团日常开支的来源。

    所以董先可不想错过今年最大的赌局。

    讨伐董卓。

    第二件就是处理师长刘洪的事。

    当董先在河内从袁绍口中得知师长刘洪被任命为山阳郡守时。

    他真的有些为刘洪担心。

    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数学家呀。

    怎么能分心在这打打杀杀上面呢?!

    于是董先自作主张,在河内与袁绍做了笔交易。

    他将亲写邮书劝刘洪辞职北上。

    并把这山阳郡移交给原长安令袁遗。

    作为交换。

    幽冀二州未来不得干涉与太行山相邻的郡县管治。

    这些郡县作为并州与冀幽二州的缓冲区。

    但幽冀二州依然可以向这些郡县收取税收。

    董先是这么想的。

    自己能混到什么程度不清楚。

    目前看来并州比较稳。

    但作为太行山的东出入口。

    如果从太行山的东面封锁。

    那太行八陉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渔阳、广阳、涿郡、中山、常山、钜鹿、赵国这七个郡国必须有超然的地位。

    说实在话。

    互相通商。

    对幽冀二州也有好处。

    整天打打杀杀怎么让经济得到发展。

    战时经济有如饮鸠止渴。

    早晚要消耗资源,浪费资源。

    到时得不偿失。

    不要忘记,人力也是资源的一种。

    另外,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现在。

    如果都去生产武器装备。

    那谁来生产民生用品。

    最简单的是。

    谁来种地?

    谁来纺纱织布?

    谁来养育老幼?

    所以在袁绍还未掌控之前。

    董先以让出一郡之地,向袁绍示好。

    无非就是想合作共赢。

    袁绍也不知道这董先为何敢如此确定。

    自己将来会掌控幽冀二州。

    不过若是能被董先说中。

    那也是好事一桩。

    于是袁绍先答应了下来。

    反正当他手中有幽冀二州时。

    离他掌控并州也不远了。

    董先拿着师长刘洪的位子顺带考虑了自己的事。

    说实话。

    这乱世将起。

    师长刘洪这种科研达人。

    实在不适合在乱世争雄。

    况且他年纪也大了。

    实在不宜让他奔波。

    这也算是为他好吧。

    董先在邮书中交代。

    让师长刘洪北上之时,顺路将印绶交给驻扎河内怀县的袁绍。

    刘洪收到邮书后欣然同意。

    他本来就不擅此道。

    关东起兵讨伐董卓后,局势进一步恶化。

    如此状况,他自然不会不从。

    再说自从董先提出了公元纪年历法之后。

    从前的纪年是侯王或天子即位开始算起。

    以侯王或天子的年号和在位时间计算。

    天下只有一帝还好说。

    天下若是多王就不好计算。

    这也是春秋仲尼以鲁国纪年为主的原因。

    当然了也可以看成这是一部鲁国的史书。

    所以用的自然是鲁国的年号。

    但董先的公元纪年历法不一样。

    确认了前汉元始元年为公元元年。

    往后无论何人为帝。

    均可往下顺延。

    不再受一时一势的制约。

    真正的万世永流传。

    这些年刘洪越实践,越觉得神奇。

    他与董先之间,早超出师徒关系。

    有点类似研究团队的感觉了。

    刘洪在征求弟子徐岳、杨伟、韩翊等人同意后。

    决定一起北上灵丘。

    他收董先为弟子这么久了。

    早就想上灵丘桃花山看看。

    听说那里有百工堂,有百工讲堂。

    擅于制作各种工具。

    还有军士农工商医宣教建等各种门类的匠师。

    他也很想去看看。

    顺便为自己打造天文观测仪。

    对于他来说。

    这些东西,要比当官来得有兴趣。

    另外刘洪还为董先举荐一人。

    虽然他只任职山阳郡守不足半年。

    但听说山阳郡治昌邑有一人。

    姓凉名茂,表字伯方,很是好学。

    不过不喜欢术算,倒是对五经很有兴趣。

    希望董先若有到山阳昌邑之日。

    到时可凭此快,前往一探究竟。

    有了河东之战的胜利。

    这董先的到来。

    让董卓压力陡然增大。

    于是他派中郎将徐荣率都尉叶雄、李蒙出守成睾。

    徐荥还建议,为守成睾,还需占领荥阳和敖仓。

    才能互为犄角。

    董卓欣然同意。

    让徐荣全权负责东线防守。

    于是徐荣让李蒙驻守成睾虎牢关。

    让叶雄东出驻守荥阳和敖仓二城。

    而徐荣自己则率西凉铁骑机动支援二地。

    安排好东面的防守之后。

    董卓才能稍稍放心。

    但董卓能放心。

    李儒却不行。

    他手上沾着刘辩的血。

    与董卓已经绑在一起了。

    于是李儒向董卓提出一个中肯的办法。

    为防关东做大做强。

    可以考虑西迁。

    西州是董卓的家乡。

    到了那里,董卓便将如鱼得水。

    进可出关征讨。

    退可凭借淆函阻敌。

    董卓提出疑问。

    但是眼下董先占据河东。

    就像拿着把刀对着长安。

    这时候西迁肯定不安全。

    李儒告诉董卓。

    这董先。

    身为百工之后。

    却以奇巧之技。

    去行商贾之事。

    以往所作所为。

    皆有盈利目的。

    既然董先逐利。

    那便好办。

    逐利者,便以利诱之。

    既然不见兔子不撒鹰。

    我们便给他利。

    还可分化关东。

    成为西迁屏障。

    董卓想了想。

    也觉得有理。

    既然李傕和贾诩两个校尉都打输了。

    打得女婿牛辅都不敢过河了。

    那就不如像李儒说的那样。

    以利诱使他。

    不要说投降。

    至少可以暂时不作对。

    两不相帮就好。

    于是董卓问道:

    “那派何人去比较好?”

    李儒回答:

    “听说蔡邕与董先将要有翁婿之谊。”

    “我看可以派他去试试。”

    董卓一听:

    “有理。”

    果然是读了十几年经书的人。

    这弯弯绕绕的。

    想得就是周全。

    蔡邕就这样奉董卓的命令出使关东与董先谈判。

    董卓想要西迁。

    还想听听其他人的想法。

    他认为当年讨伐黄巾的朱俊是前朝宿将。

    虽然眼下没有冲突,但却让他心存忌惮。

    若是迁都过程。

    朱俊从中捣乱。

    到时如何应对。

    于是董卓想与朱俊通气。

    但朱俊坚决反对迁都。

    这让董卓很气恼。

    关东起兵讨伐董卓。

    河东董先先赢一局。

    董卓、李儒弑杀少帝刘辩。

    董卓屠戮阳城。

    但丝毫不影响讨伐董卓的意志。

    反而愈演愈烈。

    董卓这才疑心京师雒阳有并东内应。

    于是他做了两个动作。

    一是撤掉袁基太仆的职位。

    算是给袁氏一个警告。

    二是在朝会上提起迁都之事。

    “高祖建都关中,前汉在长安即位的皇帝有十一位。”

    “直到光武在雒阳建都,到今天也已经有十世天子。”

    &34;按照《石包室谶》中所说,应该重回长安,以顺应天人之意。”

    朝中听了董卓的话,一片寂静。

    司徒杨彪站出来:

    “移都改制,这是大事。”

    “昔日商,盘庚迁都五次,殷商民怨鼎沸。”

    “以往关中,曾遭王莽之祸,宫室焚毁殆尽,黔首流离,百无一存。”

    “光武中兴,接受天命,迁都雒邑。”

    “到今天,并无大恙,黔首安居乐业,国相拥立圣主,光隆汉室。”

    “若是无故捐弃宗庙,抛弃雒阳园陵。”

    “我担心,会让天下惊恐不安,造成动荡。”

    “另外《石包室谶》是一部妖邪之书,不可轻信!”

    董卓回应道:

    “关中富饶,秦当年凭借关中,吞并六国。”

    “而且,陇西盛产木材,极易筹措材料。”

    “还有杜陵南山,有当年武帝烧陶瓦的数千所窑炉,这些都可以利用。”

    “宫殿建筑,我觉得可以很快建成。”

    “至于黔首庶民的想法,不足为虑!”

    “若是迁都之时,有人敢违抗命令,阻止迁都。”

    “我将用兵驱赶,那些违抗命令的人,将被流放到边郡一带。”

    杨彪依然固执地劝谏:

    “天下形势,要变动很容易,但要安稳下来就很难了,愿国相深思。”

    董卓骤然变色,问道:

    “司徒公这是想要阻挠迁都大计吗?”

    太尉黄琬为杨彪说话:

    “这是天下大事,司徒杨公之言,不能置之不理!”

    董卓见太尉黄琬插嘴,便没有答话。

    司空荀爽看得出董卓准备一意孤行。

    他有些担心董卓会加害杨彪。

    于是从旁缓和双方紧张的关系:

    “相国怎会把迁都之事,当作儿戏呀?”

    “崤山以东,兵戈骤起,这并非一天便可以镇压得了的。”

    “因此相国才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

    “相国之策,也是秦、汉当年定都关中之策呀。”

    有荀爽居中缓颊。

    董卓面色才稍有好转。

    但有了杨彪、黄琬和荀爽这三公发言。

    场面才开始热闹。

    不出意外,

    屯骑校尉光禄大夫朱俊也当庭反对。

    还有伍琼和周毖。

    整个朝堂之上,反对的人居然还有不少。

    这些都被董卓看在眼里。

    尽管面对众臣劝谏。

    但董卓依然不听,不改。

    但袁隗以多数不同意为由,并未通过迁都议案。

    退朝后,黄琬驳斥迁都之议:

    “昔日周公营建洛邑,以安天下。”

    “光武卜筮,定都洛阳,中兴汉室。”

    “此地乃是天之所启,神之所安。”

    “如今大业已然奠定,怎能随意妄言迁都,以令天下人惊惧呢?”

    但大家都害怕董卓。

    他们担心董卓在盛怒之下会加害黄琬。

    于是纷纷劝说黄琬莫要议论。

    但黄琬回答:

    “昔日白公胜在楚作乱,屈庐冒刃而前,挺身而出;”

    “崔杼弒杀国君,齐国相晏婴不惧死亡,拒绝俯首。”

    “我虽然不德,也仰慕古人的气节。”

    荀爽下朝后也私下对杨彪说:

    “诸位争执不下,必然会有大祸临头。”

    “我看,这事还是算了吧。说不定迁都才有可趁之机!”

    结果果然如荀爽所言。

    董卓让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为由,奏请罢免黄琬、杨彪。

    朝会上没有通过。

    但董卓也是个不怕困难的人。

    他还是继续推动迁都议程。

    董卓虽然不喜欢朱俊。

    但仍要考虑朱俊享有盛名。

    于是上表刘协。

    拜朱俊为太仆。

    并作为自己的副手。

    董卓想用这种方法换来朱俊对迁都的支持。

    当董卓使者来到朱俊住处。

    面对新的职位。

    朱俊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任命。

    朱俊说道:

    “迁都长安,会令天下人失去对朝廷的信赖。”

    “而且,崤山以东相继叛乱,下臣看不出迁都有何好处。”

    使者诘问朱俊:

    “陛下召唤,并授予职务,但你却拒绝诏命。”

    “迁都之事,已有定案,身为大臣不应过问,但你却妄加非议,究竟想要干什么?”

    朱俊回答:

    “让下臣担任相国副手。这绝非下臣能力所及。”

    “迁都大计,也并非朝廷当下要务。”

    “下臣拒绝任命,是因为下臣无法担此重任。”

    “至于迁都长安,下臣提出谏言,这也是下臣的本职工作。”

    使者又说:

    “迁都之事,还未提上日程。”

    “即使有此事,也不能外泄,你究竟从哪里听到的?”

    朱俊回答:

    “相国董卓已经告诉下臣,所以下臣这才知道。”

    最终,使者不能迫使朱俊屈服,朱俊始终也未接受董卓任命。

    二月五日,乙亥。

    太尉黄琬、司徒杨彪被罢免。

    杨彪被罢免,到阙门谢恩。

    董卓也看在眼里。

    不像黄琬都不知道要谢恩。

    随后董卓又将矛头对准城门校尉伍琼和督军校尉周毖。

    董卓大怒说:

    “当初我刚入朝之时,你们二人劝我用有德之士,为党人平反。”

    “我都听从了,但你们看看,你们所举荐的人到任后,却纷纷举兵要讨伐我。”

    “你们二位出卖我,我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的呢?”

    说完当场让人将二人抓入狱中。

    二月十日,庚辰。

    董卓下令,当众斩了伍琼、周毖。

    杨彪、黄琬开始感到害怕。

    于是到董卓那里道歉:

    “这小人留恋旧地,并不是想要阻止你的大事啊。”

    “请你治我们思虑不周的罪过吧。”

    董卓杀了伍琼、周毖之后,也感觉后悔。

    感到害怕的还有许靖。

    他的从兄是陈相许玚。

    这许玚与豫州刺史孔伷一起起兵。

    这许靖害怕被董卓诛杀。

    于是放弃御史中丞职位。

    连夜逃跑,投奔孔伷。

    城门校尉伍琼被斩。

    新任城门校尉人选。

    董卓也有一点方向。

    既然打算西迁长安。

    那么长安的军事也要控制在自己手上。

    京兆尹盖勋已经迁为议郎。

    如此一来。

    这右将军皇甫嵩也该入朝了。

    也可趁机夺其兵权。

    董卓抓紧布局。

    但有录尚书事的太傅袁隗在。

    他可不是一个容易敷衍的角色。

    何况董卓刚撤了人家侄子的九卿之位。

    这样更难让人家支持你,站你这边。

    再加上朝堂之上,多数人也不赞成迁都。

    这袁隗刚好有借口,不给予批准。

    但董卓毕竟是董卓。

    他决定以袁绍起兵为由。

    处理袁隗这个老狐狸。

    让司隶校尉宣璠将袁氏宗族在京师五十余人全部抓起来。

    然后下令暴力迁都。

    用实力用拳头说话。

    这让袁隗很不高兴。

    但又没办法。

    因为宣璠已经行动了。

    同样紧张的还有杨彪。

    他也是袁氏的姻亲。

    但董卓并没有为难他。

    反而封他和黄琬为光禄大夫。

    这一拉一推,立刻令两人支持迁都。

    再加新任命的太尉赵谦和司徒王允。

    迁都之事再无悬念。

    二月十七日,丁亥。

    董卓下令迁都长安。

    他要驱徙京师百姓悉数西入关中。

    而如何让黔首百姓愿意西迁呢?

    李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烧毁他们的房屋,令他们无处居住。

    很明显,董卓同意李儒的建议。

    他也打算这么做。

    只不过这才刚开始。

    慢慢来。

    迁都之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接下来董卓想要将雒阳当成战场。

    他召集公卿商议,要大举发兵。

    朝廷中没有人敢违抗他的旨意。

    这时有一人站了出来。

    他就是郑泰,郑公业。

    他怕董卓兵马多了会更加骄横。

    到时凶恶酷烈难以遏制。

    于是他向董卓建言:

    “为政之首在于德,而不在于人多!”

    董卓听了不高兴:

    “像你这么说,兵马是无用的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