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饭庄
又是一年的春天,如期地来到了白果村。
白果树报出了嫩黄的新芽。白果村就像新的一年到来一样,也忙不迭地焕发着新的生机。
村支部已经用了三四十年的老平房,被翻修一新。里面还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栋梁支书和村长的办公室也变得敞亮了,换成了一人一间,再也不用挤在一起办公了。
村支部房后长长的白墙上,被画上了古色古香的窗棂图案,远看像江南园林里的花窗。透过每个窗口,能看到一个鲜红的大字,连起来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幸福”。
这几天二两半家的房子也突然变热闹了,来了许多的人,像是在拆房,又像是在装修。井边看热闹的女人们很好奇,想知道个究竟。
“这二两半,人不在家,穷折腾什么呐?”
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远在郑州的二两半,在遥控着家里,搞什么名堂。于是,他们走过去,也不避外人,直接站在门口问。
不出半天,她们就将事情打听得清清楚楚的了。原来,是二两半把房子租给了外地人,说要做饭店,开农庄了。
半个月过去了,二两半家原本破落的房子和小院,彻底改变了模样。水泥场的外围用竹子搭了一个大大的篱笆院。篱笆上还挂满了一闪一闪的辣椒灯,在夜色中闪着红红黄黄绿绿的光,显得新鲜又妖娆。
院子朝着白果树和水井的方向,用老杉木搭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简易门楼,门楼上做了四个圆圆的灯厢。灯厢上写着四个大字:白果农庄。
看着才几天的功夫,二两半的家就成了农庄饭店,村里人一时还不很适应,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肯定是租房的老板哪根神经搭错了,才会到村里来办什么饭店。这么大老远的,谁来吃饭啊?让村里人来这样的馆子吃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月能挣几个钱,这饭,吃得起才怪呢。
村里人在井台边,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看着农庄外观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但谁也没有勇气再走进去过,更不知道里面发生着什么变化,变成了什么样子。
随着白果农庄的灯厢在夜里亮起来,夜色中,白果村多了一些喜气,多了一点现代气息,也多了些光明。这是村里第一个晚上对外亮灯的地方,照得井台和白果树底下明晃晃的,亮堂堂的。
让村里人想不明白的是,没多少日子,白果树下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多了汽车,多了客人。村里人弄不清楚的是,这些人为了吃顿饭,竟然开车从老远的地方赶过来。这饭,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
开农庄的陶经理找到了支书和村长,商量着想送给村里一块大石头。他想把这块石头放在村口通往东昌镇的小路尽头,这样大路的往来的人都能看得清楚。石头上面还要刻上四个大字:“白果古村”。
陶经理是在镇江城里开旅行社的,现在正在拓展业务,开拓乡村旅游。他在城里认识的人多,人脉也广。为了这块石头,还特地邀请了焦山寺的住持方丈茗山大法师题写。茗山大师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佛学造诣深厚,声名远播,深受信徒们的爱戴;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大家,一手晋代风格的行楷写得直逼古人,堪称当代佛学界书写二王书风的第一人。能请到他为白果村题写村名,无论是资历道行还是艺术水准都称得上是上乘了。
为了打动村支书和村长,陶经理还专门请人用手绘制了一张效果图,这样更加的一目了然。
栋梁支书对突如其来的好事,心里没底,也不敢作主。厚道的农民对天上突然掉下来的馅饼有天生的警惕。他把这件事上报给了镇上。
镇上经过研究,很快就同意了。不过镇上提醒他,让村里与陶经理签个协议,这石头和字是捐赠给村里的,将来无论他的农庄开还是不开了,都不能再将石头拿走。
陶经理爽快地答应了。
石头落成的那天,村里来了好多人围观。支书、村长还有陶经理三个人同时为石头揭幕。大红的绸子从两人多高的石头上滑落下来,四个嵌红的大字一下就跳在了人们的眼前:“白果古村”赫然矗立在村子的门口。
鞭炮震天,青烟四散,笑声连绵。
村里人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怎么都觉得这块石头放在村口好看。陶经理趁着为村名揭牌的机会,跟栋梁支书详谈了起来。他告诉支书,他在城里有四五家旅行社的门面,做得顺风顺水的。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乡村旅游,他早就有了这方面的想法。也是一次机缘巧合,他在郑州陪客人桑拿,遇到了二两半。两人搭了几句腔,听口音就是老乡。经过二两半一顿海吹,他就对白果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经理告诉支书,他其实已经悄悄来白果村好几趟了,之所以直到现在才下决心,是因为前一阶段金融危机,旅游业不景气。现在形势有些恢复了,才决定放手试一试。现在搞乡村旅游,不仅政府支持,还有真金白银的补贴呢。
支书这是第二次从别人的嘴里听说金融危机这几个字。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两,想到村里的那条路。我感觉到,这场金融危机肯定是很厉害的,不然不也不至于让远在香港和深圳的一两,和近在镇江的陶经理都受到了影响。这肯定是一件大事,很坏的大事。
这天,是白果村大名刻上石头的一天,也是白果农庄正式营业的一天。农庄门前的鞭炮放了足足有半个小时,炸得歇在白果树上的鸟儿飞得远远的,一天都没敢再回来。整个村子,充满了喜庆。
当天夜里,陶经理宴请村干部和白天帮忙的村里人。整整三大桌人,留在村里的男人们几乎都去了。
这也是栋梁支书第一次走进白果农庄。
进了院子他就发现,这里与二两半原本的家完全不一样了。经过整修的房子,完全没有了原先的模样,脱了胎,换了骨了。
支书也说不出这是什么风格,说现代吧,但还是石灰墙,老门窗;说土气吧,又装了新潮的吊灯,墙上还有了手绘。尤其是院子里,放了两个装水的大缸,缸里不是用来装水的,而是养了几根荷花。荷花下的水里,还游着几条红的黄的小金鱼。这些在村里司空见惯的东西,怎么移进了院子里,放在了缸里,怎么感觉就不一样了呢?
栋梁支书趁着酒席还没开始,认真地看着墙上的手绘,画的不正是白果树的故事吗?
一千多年前,巫家祖先栽树的故事;民国时期,收到几箩筐白果为学堂换桌椅的故事;抗战争时期,日本鬼子锯树,流出鲜血吓退鬼子的故事;将孩子寄给白果树得以长命的故事;白果树送子送福的故事……真实的故事与奇幻的传说,真真假假,都被绘在了墙上,增加了白果树遥远又近在咫尺的神秘感。
支书转到屋外,发现二两半家房后那片杂乱无章的荒地已经被整理成了一个大大的院子,上面还装了玻璃的顶棚。院子里陈列着镇江、句容的各色土特产,还堆了许多支书再熟悉不过的钉耙、锄头、簸箕、粪桶,还有几块马槽、磨盘……支书心里想,这陶经理还真能折腾,这些乡下人这么不稀罕的东西,倒成了城里人的稀罕物、西洋景了?
晚上的菜很丰盛,但也都是支书和村里人熟悉的食材。所不同的是,陶经理给这些熟悉的食材冠以洋乎的名称,用他的话说,加入了文化的元素,是对传统的升级。这普通的食材因为注入的文化,所以就已经不再普通了。
那天晚上,支书和村里的男人们吃了一顿号称纯生态的,养生的文化大餐。
席间,陶经理给大家介绍着每一道菜的文化内涵与前世今生。
“鹅,不是普通鹅,是食草青山鹅。”
桌上有人笑了:“鹅不吃草,吃屁啊?”话一出口,被支书的目光顶了回去。陶经理心理素质好,皮也厚,当没听见,继续介绍。
“鸡,不是一般的鸡,是白果山鸡。”
说着,陶经理指着桌着一个硕大的砂锅,邀请栋梁支书来揭盖。
说是揭盖,其实是揭开任斜贴在砂锅盖上的一个封条。封条上写着“白果山鸡,养生第一鸡”字样。
栋梁支书推辞不掉,很不好意思地揭下的封条,陶经理顺手就拿下了砂锅盖子:“看,这是我们专门为客人定制的阴阳大补餐,公鸡烧母鸡。”
桌上又有人笑了:“什么啊?这不就是李寡妇养的鸡吗?还公鸡烧母鸡,还不如叫巫树林烧李寡妇呢!”这话一出,惹得桌上的人哄堂大笑。
陶经理经练得多,见过世面,没有感觉尴尬,只是陪着笑,但不为这些小节而动摇。但是他好奇,随口问了一句:“李寡妇是谁?”
“你这鸡是不是从看树林的那家人家买的?”
“是啊,那家人家的鸡是散养在树林里的,没有吃饲料,纯生态的呀。我已经跟他们定了长年的合同了。”
“卖鸡的人就是李寡妇。这村里的鸡经你这一讲,就成了生态鸡啦?有意思,这生态鸡是不是比外面的鸡贵?”
陶经理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涉及到了他的经营机密。
他指着桌上的其它菜再次开讲。
“瞧,王八烧鸡,霸王别姬。纯生态山泉鳖与生态鸡的完美组合,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再看,千年白果炖老鸭,滋补佳品,难得一见。”
桌上的村里人这次真的开了眼界,甚至有点被陶经理炫晕了。
有人心里想着:“白果树多少年没结果了,这白果肯定是从别的地方买来的吧。还千年白果,怕是去年白果吧。”
但是人家请客,也不好意思说出口,只是在心里默默笑着。
支书见陶经理吹得来劲,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就借着打招呼打断了他:“诶哟,今天这一桌,让你破费不少吧,这怎么好意思呢!”
陶经理知道大家对这些菜太熟悉不过了,所以也没打算骗大家。
“村里人来我这吃饭,办席,就是家常菜的价。外面客人,吃的是新奇,吃的是传说,吃的是生态和文化。栋梁支书,永胜村长,你也看到了,我这么大的投入,你总得让我挣回本吧。”
那天,大家吃得很放松,喝得很愉快,听得也尽兴。虽然二两半将自己家租给旅行社办农庄,村民们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但陶经理的到来,至少给白果村扬了名,添了彩,就这一点,支书还是很高兴的。
随着来村里游客的客人慢慢变多,农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村里有闲不住的人,也把家里种的南瓜、扁豆,还有挖的竹笋和山里刨的葛根拿到了井台边,供客人选择。
客人们问多少钱,村里平时聒噪的女人们,这时候却害羞了起来。让客人看着给,反正是自家种的,地里刨的,也值不了几个钱,给多少算多少。村里人的淳朴这时候显得得淋漓尽致。
生意人的脑筋还真好用,一个多月后,陶经理又推出了一项崭新的旅游接待项目,长寿留影。
农庄在门楼底下的竹篱笆边上,放了一排的圈椅。就是过去地主老财家才坐的那种椅子,半包围的,很有艺术感,也很有派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陶经理已经悄悄招募了村里十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给每个老人穿了一件锦缎的小棉袄,坐在那儿晒太阳。
乡下老人,经历过风霜,皮肤糟,容易显老。陶经理一个个进行谆谆教诲,反复练习。让这些老人们记住,只要有人问多少岁了,就说一百多了。再问,就装聋作哑,不要回答了。因为回答多了,就容易漏馅。万一问起是哪年生的,属什么的,这些老人无论如何是算不过来的。
门楼下一排锦衣皱巴的老人,不远处古井和千年白果树,来这里游玩和吃饭的客人们控制不住地好奇,也就不断地有人想留影纪念。
陶经理让人在门楼的两根柱子上挂了一副对联:古村古树,长来长寿。
这些老人们每人只要静静地坐在那儿,陪着游玩的客人拍拍照,半天就能拿20块钱。这份工作从一开始,诱惑性就极大。多少年来,坐着能挣钱的事太少了,再说,不管有没有客人来,都是当天结账,绝不不拖欠。
巫老太听说有这样的好处,她也自告奋勇地参加了。
陶经理得知她年岁的确不小了,但从外貌上却看不出来。她身体硬朗,精神头太好了,一点没有呈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陶经理有些为难,不想要她。
巫老太很坚持,说,如果不收她,他就自己弄个小板凳坐在那,把那些假的一百多岁的老人,一个个地揭穿了。因为他太熟悉这些老人了,一个个的到底多大,她心里比谁都清楚。
陶经理经不住巫老太的威胁,也就只好答应了。
收是收了,但是陶经理对她很不放心,还专门告诫她,不要表现得那么精神头实足,要显得委靡不振一点,目光呆滞一点,朝不保夕一点。
巫老太说“我不会装,装着累,死得快。”
巫老太的加入,让陶经理觉得,这个旅游项目暴雷的危险性变大了许多。
陶经理有点急了:“你这老太太,怎么这么拧呢。收了你,不要坏了我的好事。这样吧,你见了客人装哑巴,不说话行吧?你只要不说话,就是一百岁了,行吧?你是我太太,我祖宗,行了吧,不要讲话,啊,不要讲话。”
巫老太虽然被招进去了,但心里却并不开心。因为半天不让他讲话,实在是憋得慌。看在半天20块钱的份上,她也只好认了,只好忍了。谁让她在人家屋檐下呢。
村里年纪稍小的点的,手脚麻利的媳妇,有几个被招进农庄做了帮厨。巫永福的媳妇也被招进去了,每天也有了事做。陶经理给这些帮厨的媳妇们定了规矩,绝不允许进包厢,到前台,见客人。
进包厢服务的,都是经过陶经理严格筛选的年轻姑娘,来自省内外各地。她们身材高挑,眉清目秀,有的还会弹琵琶,弹古筝,拉二胡。她们在为客人端菜送茶之余,还会在一个个包厢里游走,表演节目。午餐、晚餐间的每个包厢,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小舞台。
一拨拨的客人在导演小黄旗的带领下,来到了白果村。围着白果树转,围着水井转,围着老人转。导游的解说一套一套的:“千年白果,百岁老人,养生美食,休闲首选。”像编着顺口溜,一句句地刺激着游人的神经。
巫老太像木头一样坐着,看着一拨拨花花绿绿的孩子来跟她合影,心里又得意又着急。她想到了自己的二儿子巫永福,想到他们结婚已经有年头了,怎么媳妇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这几天,只要一逮着机会,她就会当着儿媳妇的面,直接催他们快点要个孩子。儿媳妇虽然年岁也不小了,但被老太太问起这个事,多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她只好将这事推到丈夫身上。
“这事,我一个人急,也没用啊。你得问你儿子,得跟永福讲。”
巫老太好像听懂了什么。
晚上永福回来,老太太就在饭桌上,一个劲地讲,谁家又生孙子了,谁家又有孙女了,谁家还得了双胞胎,今天找他合影的孩子有多可爱。
老太太见巫永福没反应,就干脆来了个直接了当:“永福啊,明年能不能给妈抱个孙子。你在这事上能不能勤快点。我年纪这么大了,说不行,就不行了,再等我就抱不动孩子了。”
晚饭碗一放,她就把巫永福和儿媳妇赶回了房间:“今天的碗我来洗。我们早点洗洗睡吧。啊,听到没?早点睡。”
巫老太把最后三个字说得特别重,是希望儿子媳妇能够听懂她的弦外之音。
巫永福和她媳妇也没多话,转身就进了房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