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农家少年科举翻身路 > 第136章 建县学

第136章 建县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赵轩圣的脸上带着笑意,继续道:“如今我年事已高,再经不起折腾,选在这里不光是为了这里的孩子们,也是为我自己找个地方养老罢了,杭大人请放心。”

    杭彦更是满意了,“那我定为你在县中找个好地方,至于在元江县的事情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会为你安排妥当,到时候县学办好了,您只要搬过来即可。”

    赵轩圣没有推辞,他年纪大了,再做这些东西体力可能也跟不上了。

    他笑着对杭彦道:“那就多谢杭大人了。”

    杭彦想了想,还是问出了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这里?”

    赵轩圣的目光变得幽深,“因为这里的人够穷。”

    杭彦:…………

    这倒是他没想到过的回答。

    赵轩圣没有看杭彦的表情,而是继续道:“我曾经穷过,知道穷苦百姓家的孩子想要读书有多不容易,甚至想要参加县试每年的名额都是有限的,官官相护,利益至上,多少的好苗子被淹没了。”

    他目光真挚,“所以我想要这些出生平常百姓家的孩子有更好的出路,更好的前程,起码是一个公平的环境。”

    杭彦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他从小就很幸运,遇到了杭家人、遇到了于秀才,在平顶村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多少人有才华却被埋没了呢?

    杭彦知道,这样的人一定有,而且数量庞大。

    一个秀才手中有五个名额,平顶村又穷又小,这才没有人争抢,若是一个大县,官官勾结,商人用利,拿到名额的只会是那些富家子弟。

    寒门学子想要出头,难于登天。

    赵轩圣目光灼灼的盯着杭彦,“杭大人,我知道你不一样,我来江西府也有不少的时日了,听说了你的作为,你让这里的百姓吃得饱饭,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你是个好官。”

    杭彦被他说的有些不好意思,“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赵轩圣叹了口气,“该做的,可是就是这样该做的东西,多少人做不到啊。”

    两人谈了许久,杭彦对赵轩圣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他不是个半途而废的人,如此杭彦就放心了。

    如今县学也算是有了一位老师,杭彦也松了口气,至于秀才,可以慢慢找,到时候将县学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即可。

    县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年累月的积攒。

    杭彦也只能考虑到两三年以后的事情,再远的,他也考虑不过来了。

    ……………………

    两个月的时间,元江县的县学就已经建起来了,杭彦选的地点很好,位于县城的中心地带,周围又有绿树环绕,环境清幽。

    而且杭彦还亲自参与了县学的设计,县学的建筑古朴典雅,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实用。

    杭彦参考了他前世的学校设计,又兼顾了现在学堂的习惯,两厢优点相结合,打造出来了元江县的县学。

    一起建县学的百姓全部夸赞杭彦懂得多。

    元江县的百姓们常常来县学参观,他们也不进去,就站在外面看,一边看还一边满意的点头。

    有些还拉着自家的孩子一起来看,“儿子,你看见了吗?这就是知县大人给咱们建的读书的地方,以后啊,你也能读书了。”

    “阿娘,我以后也能成为知县大人那样的好官吗?”稚嫩的童声响起。

    “当然了,你若是努力,一定可以的。”

    --------------------------------------------------------------------------

    六月,县学正式开学。

    有杭彦的动员,家中有适龄孩子的,基本都来了县学。

    县学的学费也不贵,大家如今都交得起,还有些年龄大了些的想要进县学,杭彦也没拦着,都让他们进了。

    几十个学生,赵轩圣有些教不过来,杭彦便在之前来的童生里又找了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和他一起带这些学生。

    八月,元江县的县学有了第一个秀才。

    秀才名叫林云,是赵轩圣的学生,不知道两人间是如何说的,林云从江西府来了元江县。

    杭彦瞧着这人也是个实在的,眼神清澈,为人正派,杭彦就将人留下了。

    他还听过林云的课,讲解清楚,娓娓道来,同赵轩圣还有些相似。

    如此,县学也正式开始运转了。

    当初杭彦定下的那些规划,至此也算全部实现了。

    八月末,新荣帝的圣旨再次到达元江县。

    这次来的人并不是袁公公,杭彦对他也没什么印象,不过对杭彦,面前的这位公公却是十分客气。

    “杭大人接旨吧。”

    杭彦赶忙跪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元江县县令杭彦勤政爱民,治理有方,如今元江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特赏赐杭彦黄金百两,绢帛五十匹,并加封为户部员外郎,于任职期满回京,望卿日后继续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民造福,钦此!”

    吴公公将手里的圣旨交给杭彦,“杭大人,恭喜了。”

    “臣谢主隆恩!”杭彦叩头谢恩。

    不仅是杭彦,元江县县衙的人都有赏赐。

    来传旨的吴公公没有多停留,宣旨以后就离开了。

    杭彦现在还没有什么过多的感受,但是能回京见家人总归是开心的。

    他身后的几人面色各异。

    杭彦升了官,还调回了京城,庄天三人自然是高兴的。

    就是窦涛几人有些发愣,他们也是为杭彦开心的,只是没想到这么快杭彦就要走了。

    三年竟如同大梦一场,转瞬即逝。

    众人上前恭喜杭彦。

    杭彦笑着向众人道谢。

    苗怀喃喃道:“大人,你真的要走了?”

    杭彦知道他们的想法,“如今元江县已经一切步入正轨,无论是谁来,这里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

    “我知道,但是大人……我们舍不得你。”一个大男人说出这样的话,苗怀还有些不好意思。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后我们还可以书信联系。”杭彦拍拍几人的肩膀,“你们都是为民造福的好官,以后也会有大作为的。”

    杭彦很巧妙的转移了这个话题,几人得了杭彦的夸赞,面上尽是喜色。

    尽管他们再不舍,杭彦终究是要走的。显然他们也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倒是同杭彦很亲近。

    岁末,皇帝派遣的新知县来了。

    是今年的新科进士,王烁。

    王烁年纪不大,二十多岁的样子,长相清秀气质干净,身形有些羸弱。

    他身后带着个小厮,两人赶到元江县应该是遭了不少的罪,面色有些萎靡。

    杭彦招呼着两人进了县衙好好梳洗休整一番。

    等二人再从房间出来的时候,杭彦瞧着他们的精神才好了不少。

    王烁上前对杭彦行礼,“杭大人,让您见笑了。”

    杭彦无所谓的摆摆手,“你们这不算什么,我们当初来的时候还不如你呢。”

    王烁腼腆一笑。

    杭彦开始带着王烁熟悉元江县的事务,想到那个时候的盛锋,杭彦交代的更详细了。

    王烁也感念杭彦的心意,对他格外亲近。

    “杭大人,当初在京城就听到你在元江县的这些政绩了,没想到我竟然这样好运,有机会同你一起共事。”

    “你也可以的,元江县还有许多资源没有利用,我来的时间太短了,只能做到如此,未来元江县还要靠你了。”

    一番话将王烁说的热血沸腾。

    杭彦看得出来,眼前的人也是个有抱负的,而且王烁对待百姓也很和善,在如今这样的官场,极为难得。

    两人相处了近一个月,王烁极为好学,而且平日里在元江县走动的比杭彦还勤快,不少百姓都对这个跟在杭彦身边的少年很有好感。

    他们原本以为王烁是县衙新来的官员,但是等从苗怀几人那知道他的身份的时候,百姓们都不淡定了。

    “什么?知县大人要走了?”有百姓议论。

    “为什么?之前的知县二十多年来都没离开,为什么如今知县大人才在元江县三年就要离开?”

    百姓们议论纷纷,所有人都是一个想法,不希望杭彦离开。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元江县,百姓们纷纷来到县衙门口,请求杭彦留下来。

    “知县大人,是我们哪里做的不好?你才要走吗?”

    “知县大人,能不能不走?”

    百姓们面露不舍,还有人态度强硬,希望杭彦能够留下来。县衙门口被堵的人满为患,声音嘈杂,场面混乱。

    杭彦出声安抚住众人,“各位乡亲,大家先不要激动,听我说。”

    一时间,众人安静了下来。

    “我知道大家不舍,我和大家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但是如今元江县已经步入正轨,想来我不在你们也是可以的。”

    “而且。”杭彦将旁边的王烁推出来,“王知县大家也是认识的,这段时间他为了元江县做的努力大家也有目共睹,我相信有王知县在,元江县一定会越来越好。”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声。

    王烁有些尴尬,杭彦安抚的拍拍他的肩膀,“没事,等我走了大家会了解你的。”

    最后,还是王铁木打破了沉寂的氛围,“各位,听我一言,除了元江县还有许多和我们以前一样陷入困境的地方,如今我们好了,总不能还把知县大人留在这,他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大家说是不是。”

    有人能理解,在哪里任职也不是杭彦说的算的,“对啊,而且朝廷都下了圣旨过来,大家总不想知县大人抗旨掉脑袋吧。”

    “不想。”人群中有人回应。

    “对,我们不想,那知县大人你走吧。”

    人群中,有人笑了起来。

    “知县大人,我们元江县现在好了,你去帮助更需要你的人吧。”

    杭彦又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正好,大家今天都在,这是我们元江县的新知县,大家都认识一下吧。”

    给了王烁一个眼神,杭彦回了县衙,留王烁去应对百姓们。

    王烁感激的看了一眼杭彦,去和百姓们交谈。

    杭彦笑笑,他马上就要离开了,也该让王烁顶上了,这三年他可是累坏了。

    日日夜夜殚精竭虑,如今正好可以放松下。

    如此,在王烁等人的劝说下,县衙门口的百姓们渐渐散去。

    回来的时候王烁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杭大人,多谢。”

    “谢我做什么,这是你应得的。”

    ………………………………

    临走前,杭彦还是决定默默离开,他在这里三年,已经和元江县的山水还有百姓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

    他不喜分别,因此觉得还是默默离开最好,只不过他是这样想的,但是苗怀几人可不想这样。

    晚上,杭彦吩咐着裴顺套马车,庄天和范康两人在收拾东西。

    杭彦突然想起来盛锋离开时的场景,或许他也不全然是如信中所说的那样,为了早些回乡吧。

    对元江县百姓的愧疚,二十年的蹉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要离开前,杭彦突然想起来许多事情,有在县衙的欢乐,温馨,还有辛苦,他真的有些不舍。

    不过这些感情都不能影响他前进的脚步,很快,杭彦就整理好情绪,有条不紊的整理整理自己的东西。

    一切收拾妥当,杭彦推开县衙的门,发现门外聚集了很多百姓。

    身后,王烁也从屋子里走出来。

    “知县大人,你就准备这样一声不吭的离开吗?”

    杭彦语塞。

    “知县大人,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总要让我们送你一程吧。”

    元江县的百姓们举着火把,自发的站在道路两旁,为杭彦离开的路照亮一束光。

    半晌,有人向着马车的方向跪下。

    越来越多的人跟着跪下,“知县大人,请受我们一拜。”

    杭彦掀开车帘,就见长长的队伍在马车的身后,众人向他的方向跪着。

    杭彦心中酸涩,探出头喊道:“快起来吧。”

    见众人起身,他舒服了不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