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农家少年科举翻身路 > 第135章 罚苦役

第135章 罚苦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他顿时又恨自己太过心急,没有抓住这人的把柄。

    杭彦给对苗怀道:“你过去看看。”

    苗怀走到酿酒人的旁边,查看了他得手掌,又嗅了嗅,然后回头对杭彦道:“大人,叶庚所言属实。”

    叶庚又道:“大人,不仅如此,我刚刚观察过了,他走起路来还是八字步,那就是踩曲人的习惯啊。”

    叶庚嘴中说的曲是酒曲,为酿酒过程中的重要发酵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酒的口味和风格。如今采用的酿酒工艺,还需要人使用脚踩的方式来制作酒曲。

    而这个踩曲说的就是把曲料堆入曲盒,由人用八字步将其踩制成中间高、四周低的“龟背形”曲块,是酿酒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叶庚说的头头是道,汪展两人也承认了酿酒人的身份,可是如今没有确切的证据,还不能给两人定罪。

    一时间,气氛僵住。

    汪展额头冷汗直冒,生怕杭彦将他处死了。这也是他为什么看见县衙就跑的原因,如今的官吏多半不讲道理,判案也全随自己的心情。

    他虽然极力辩解,可是也知道自己今天怕是凶多吉少了。

    汪展暗叹倒霉,他生意里面确实有个酒楼,如今看着东丰府不少人都上了这个红枣酒,他就起了歪心思,若是他能酿造出这个红枣酒,不是在东丰府横着走。

    可惜同手下的酿酒人试了许久,就是没有元江县这里的酒醇香,总是差点意思。

    然后他就将主意打到了元江县来,本是想来忽悠着这帮村民给他看看酿酒屋,看看里面有什么门道,可惜连屋子还没进去,就被 i 这些人给识破了。

    汪展跪在地上不出声,等着审判。

    杭彦也在纠结,如今没有证据,按照律法此人应当是无罪的, 可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两人是来干什么的,没有千年防贼的道理,等到大家都效仿这两人,他们元江县就没有安宁日子了。

    杭彦不想放过这两人,但是也不想像如今的官吏一般,利用权力使人屈服。

    杭彦眸光一转,对着苗怀道:“将这酿酒人留下,那个送到大牢里去。”

    汪展瘫在地上,这是要处死他了?他猛得摇头,“大人,小人冤枉啊,都是叶庚陷害我,他陷害我。”

    杭彦摆手,苗怀的动作停下,对着旁边的酿酒人道:“说吧,你若认罪,本官从轻处罚。”

    气势杭彦本想着将分开审讯的,一个承认了就好说,可他见着汪展被拖走时,那酿酒人浑身抖的像是中风了一样,杭彦知道这人怕是心理素质不太好。

    这样还省了他得力气。

    果然,杭彦一问,那人就什么都说了,“大人饶命啊,是汪掌柜,他说想要研究红枣酒,可是我们研究许久都没有元江县的好,王掌柜就说要来元江县看看,看看他们是怎么酿酒的,要是有机会……有机会再偷个酒曲回来。”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汪展彻底没了希望,瘫倒在地上,一言不发。

    那些村民个个怒目而视,还有心急的想要上前来对她们动手。

    好在苗怀将人拦了下来。

    杭彦对汪展道:“你可还有什么辩解的?”

    “大人,他还有什么好辩解的,您快把他处死吧。”有村民在喊。

    汪展瘫在地上摇头,话也说不出来,和一开始进村时意气风发的状态,简直判若两人。

    按照大宁国的律法,偷盗之人偷窃的若是牛羊等珍贵财产,处以极刑,但是这种酒曲之类的,就会轻许多,也就是三年。

    但是汪展现在是偷盗未遂,刑罚更轻一些。

    杭彦敲敲惊堂木,“你二人有心偷盗,但未对元江县造成实际损失,本官念在尔等初犯,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决定从轻发落。”

    杭彦的声音在堂上回荡,使得原本激动的村民们都安静了下来。

    汪展的眼中渐渐升起了名为希望的东西。

    就听杭彦道:“汪展,你作为掌柜,起意不轨,理应重罚,但念你并未得手,且此次也是初犯,故判你做苦役一年,以儆效尤。”

    杭彦的目光看向汪展,后者听到这个判决,简直要欣喜出声,原本……原本他以为自己这条小命已经没了,万万没想到如今这江西府,竟然还有个能按照律法做事的好官。

    汪展痛哭流涕,冲着杭彦磕着响头,“多谢大人。”

    “至于你,”杭彦的目光转向那名酿酒人,“你作为帮凶,虽未起意,但行为已然构成犯罪,念你诚实坦白,判你苦役八个月,以示惩戒。”

    那名酿酒人听到这个结果,顿时松了口气,连连磕头谢恩。

    “退堂!”杭彦一声令下,苗怀等人立刻行动起来,将两人押往大牢。

    村民们对杭彦的判决都没什么意见,他们虽痛恨这两人,但是想让他们死也只是嘴上痛快痛快,见两人受到了处罚,大家也都散去了。

    临走前,杭彦还是嘱咐了他们一会,“这次你们做得很好,以后要更加小心一些,除了他们,还有很多人盯着我们的酒,万不可大意。”

    叶庚带着村民们向杭彦保证,以后会更加谨慎,不会什么人都带着往酿酒屋去了。

    见他们明白,杭彦便让他们回去了。

    有了这两人的事情,杭彦加派了更多的人手守着元江县,各村白天也自发的组织了守卫,防止有人趁机使坏。

    杭彦还将两人的画像和结果放到了元江县的城墙外,让所有人看看,想要弄歪脑筋的,这就是下场。

    有了这一出,元江县倒是安静了不少。

    想打这酒主意的人,也少了许多吗,剩下来元江县的都是真心想要买酒的。

    杭彦选的东西都非常好,既能为元江县的百姓找出致富的路子,还不至于让那些大官看上这点利益,从而出手。

    为了这些利益出手的人,都能被他镇压住。

    --------------------------------------------------------------------------

    皇宫中,新荣帝看着杭彦进贡来的红枣酒,笑出了声。

    袁公公站在一旁,向他说着在元江县的见闻。

    “如此说来,这个杭彦的本事不小, 也是个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啊。”新荣帝又叹了口气,“这样的臣子,太少了。”

    新荣帝的眼中有些哀伤,“当初朕和老师承诺的那些,现在一件也没有办到,老师走的时候,应该是怪朕的吧。”

    袁公公连忙跪下,“皇上,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啊,苏太傅是知道您的不易的。”

    新荣帝不与,只沉默的饮着酒。

    半晌,只听他道:“不怪老师常常同朕夸他,有时候朕都有些吃味了,我这个师弟,没让老师失望。有了这样的政绩,等三年期满,想来京中也无人敢说什么。”

    袁公公听着新荣帝的那句师弟,眸中闪过什么,朝中大事,不是他能够妄加议论的,他只是安静的站在新荣帝身后,不出声。

    新荣帝也没想等着他的回答,只时有些疲惫的揉了揉额角,“老师不在了,连个说知心话的臣子都找不到。”

    他的目光又放到了面前的红枣酒上,眸色幽深。新荣帝端起酒杯,轻啜一口,红枣酒的甘甜在舌尖流转。

    “杭彦啊,你可知朕的期许?”新荣帝喃喃自语,声音中满是期待与感慨。

    ……………………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带走了冬日的严寒,迎来了春日的温暖。冬日的雪花纷飞,如同世间万物的繁华落尽,而春日的阳光洒落,则是新的生机与希望的开始。

    如今在杭彦的带领下,元江县水涨船高,百姓们生活富足起来了,今年还新添了不少人口。

    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人来到了元江县中买田买地,落户于此,这里田地便宜,知县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所以想要借着如此好的时机留下来。

    杭彦就看着县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愈发的热闹,商贩们的吆喝声、百姓的交谈声、孩童的欢笑声交织成一片,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

    新来的百姓们忙着开垦荒地、修缮房屋,还有的则忙着在集市上采购生活用品。

    人多了起来,杭彦开始修建水渠,将云溪县的溪水引至元江县的其他两个村的农田里,确保农田的灌溉。同时,他还鼓励百姓们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如棉花、豆类等,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百姓的收入。

    田野里,嫩绿的稻苗随风摇曳,一片向好。

    如今,对于元江县的建设,杭彦只剩下了一件,还不曾办。

    那就是,县学。

    县学,乃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之地。

    杭彦深知,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方的命运。因此,他决心在元江县建立一所县学,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读书识字,学习文化。

    听说了他的这个想法,元江县的百姓都很高兴,如今有钱了,有些人家已经想到了送自家的孩子出去读书,可是元江县两个正经的秀才都没游,想让孩子开蒙都找不到地方。

    周边两个县,兰源县和南乡县倒是都修有县学,但是路途太远,两个县学也没有学舍,每日里花费的时间不少,他们又不想离开元江县,这才一直耽搁着。

    杭彦来了之后,让他们真正见识到了读书人的厉害。

    以前只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知道读书好,现在亲身见到了才有真切的体会,他们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杭彦这样的人。

    ……………………

    县学的修建好办,杭彦花钱雇了些人,在元江县县城里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就开始建造了。

    不好办的是县学的夫子。

    一般夫子都要在秀才以上的学问,年轻的秀才想要考取功名,没有时间来教学。

    年纪大的夫子又不会跋山涉水的,远离自己家乡,来到他们元江县做秀才。

    所以找夫子这件事让杭彦很是头痛。

    最近杭彦让大家将手中不算急的事情都放下, 出门张贴告示,寻找夫子,不仅要在周围的几个县张贴,连江西府,杭彦都让人张贴了招收夫子的告示。

    在江西府,杭彦的告示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还真有人前来应聘。

    可惜都是些童生,倒不是杭彦看不上童生,只不过他们能传授的东西太有限了。

    如今杭彦来到元江县已经两年有余,离三年期限不过只剩下几个月,他想在临走之前为元江县尽可能的做好这些事情。

    将元江县建设的尽善尽美!

    哪怕他离开了以后,再来了一个庸官,在这里也能很好的发展下去。

    所以童生是不够的,起码要一个秀才。

    但若是条件好的童生杭彦也不会拒绝,比如今天来的这个名叫赵轩圣的老童生,他家中贫穷,等到快 30 岁才靠着自己读起书来, 35 岁,过了县试,38 岁过了院试。

    后来因为两个儿子接连夭折,便觉人生灰暗,再无希望。

    本以为人生就这样了,谁知道他自己又突然想明白了,开启了为家贫的幼童开蒙的道路。

    后来他因为旱情的原因,来到了江西府,彼时他已是独自一人。

    见到杭彦这边找夫子,便来了,他如今年事已高,也想找个地方安身,元江县最近很出名,他考虑良久,今天就来找到了杭彦。

    杭彦和赵轩圣交谈了许久,发现他虽然只有童生功名,但是学识渊博,给孩子们开蒙绝对没有问题,而且他经验丰富,对待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们都是满心满眼的疼爱,杭彦觉得赵轩圣正是自己需要的人。

    县学本来就不可能只有一个老师,但是他想将赵轩圣留下。

    杭彦对着面前头发花白的老人问道:“您真的愿意留在我们元江县?”

    赵轩圣摸摸自己的胡子,“杭大人,我来之前已经细细思虑过了,这里被你治理的很好,而且我来得这一路上已经看过了,这里的百姓也很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