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殿试
他不禁摇头苦笑,怎么临了还在意起这些虚名来了,不管如何,只要最后的结果是他想要的就行,无论以后别人说什么,他只要自己初心不改!
杭彦心中脑中豁然开朗,不再去纠结那些东西。
回到杭家,那王婆竟然还没走,两个婶婶已经被叫回来了,几人坐在前厅里说着话,杭彦一扫,刘荷花也在里面。
他以为刘荷花就是凑个乐子,便没有在意。
王婆眼尖的看见了杭彦,连忙起身迎了出来,“这就是咱们的会元杭彦杭公子吧,果真是一表人才啊。”
王婆脸上带着笑,杭彦也同人打招呼,“您谬赞了,在下杭彦。”
王婆脸上的笑意更深,拿着帕子笑呵呵的上下打量着杭彦,“呦呦呦,真好。”
杭彦被她看的浑身难受,随便找了个借口回屋了。
王淑华拉着王婆的手坐回到前厅,“她王婆,我们彦儿马上就要殿试了,还要复习呢,他的婚事还是等殿试后再说吧。”
没错,今日王婆上门是给杭彦说亲的。
如今会试成绩出来了,人人都知道这条巷子里住了个会元,还是年纪轻轻的好儿郎,自然有人动了上门说亲的心思。
今日王婆就是受了贾家的委托,上门来说亲的。
贾家是商贾人家,不过他们家生意做的大,不光是京城,各府地都有他的铺子,贾贵平一直以来的愿望都是自家能够出个读书人,不至于被人说是大老粗,可惜贾贵平膝下只有三个女儿,这个愿望注定是落空了。
杭彦家中也是做生意的,说明他们家并不排斥商人,而且他读书厉害,自然就成了贾家的首选。
王婆收了丰厚的礼金,自然卖力,只不过王淑华一直不松口,王婆也没办法。
“我们家彦儿的婚事不急,如今急的是他两个兄长,总不能兄长的婚事没定,先将彦儿的婚事定下吧,没有这样的道理。”
王婆也明白,她面上笑意不减,“成,婶子,你的意思我肯定转达,还有两个孩子的婚事我保证给你找个靠谱的人家。”
--------------------------------------------------------------------------
送走了王婆,王淑华和刘荷花来到杭彦的院子。
“彦儿,今日那王婆来是想给你说亲的,京城贾家。”
杭彦眉头挑了挑眉,“给我说亲?娘,奶,我还小,不着急。”
王淑华和王婆说的是不着急,但是这婚事还是早定下来早好,若是拖到杭柱子和杭石头这个年纪,那就晚了。
“彦儿,说实在的你也不小了。”
杭彦现在对娶妻之事一点想法都没有,“奶,你还是先紧着二哥三哥吧,我这日后没准什么样呢,而且我现在最关键的是殿试,不急。”
杭彦想的是随便找个理由先搪塞过去,没想到王淑华想的更远,如今她孙儿是会元,那过了殿试呢?注定以后是要做大官的人,他们家没什么背景,就是普通的农户,如果找个高门贵女,未来杭彦的路肯定会好走许多。
想通了这个关节,王淑华也不再劝,反而对着刘荷花道:“还是殿试要紧,别耽误彦儿学习了。”
刘荷花向来没什么主见,听到王淑华这样说,也点点头,“娘说的对。”
送走两人,杭彦松了口气,不是给他两个哥哥说亲吗,怎么还扯到他身上了。
杭彦摇摇头, 将纷乱的思绪摒弃,专心看书。
………………
也不知道王婆是怎么说的,还是那贾府非要和杭家搭上关系,贾贵平说既然五公子不行,那二公子也行。只不过原先说的三小姐,变成了大小姐。
说实话, 杭彦听到换人了以后还松了口气,这情况不就和前世他和窦娜的情况一样?
若是三小姐是个好的还成,若不是,他还真怕兄弟二人生分了。
杭柱子去年下场了,可惜府试没中,虽然在京城,这样的身份不起眼,但也是个读书人,而且他年岁也不大,未来很有希望。
贾贵平是个聪明人,他听说杭家三兄弟的感情很好,有这层关系在,他将女儿嫁进去怎么都吃不了亏。
三个孙子里,王淑华现在最急的就是杭柱子,无他,实在是年龄大了。
恰巧贾家如今说的也是杭柱子,无论是贾家的家世还是其他,对于杭柱子来说都是极好的,王淑华觉得还真有戏。
他将这事说给杭承业听,等着他拿主意。
杭承业仔细考虑一番,道:“家世什么的我们不看重,咱家什么情况你也知道,底子薄,如今都靠着彦儿的功名撑着门面,若是出了什么意外,这样的亲事咱家镇得住不?”
王淑华第一反应不是杭承业说了什么,而是那句出了什么意外,她眼睛一瞪,“呸呸呸,你这老头子,说什么呢,你别咒我乖孙。”
杭承业也拍拍自己的嘴,“我的意思是最好还是慎重一点,打听一下贾家的情况再说也不迟。”
王淑华缝着手里的衣服,点点头,“成,这两天我出去打听打听。”
杭柱子人还在老师那上课,不知道自己的婚事都已经快定下来了,杭彦也让范康出门去打听贾家的情况,“尤其是他家的大姑娘,你去看看能不能打听出来些什么。”
“是公子。”范康领了命,就要离开。
不成想杭彦突然反悔了,“等下……”盯着桌上的紫毫笔,是杭柱子祝贺他考中会元送的,“不用去了。”
范康的目光也随着杭彦的目光看去,最终什么也没说,退了出去。
哪怕他再担心,但是他为人弟,不可插手兄长的婚事,这是其一,杭柱子父母疼爱,爷奶双全,这些事怎么也轮不到他去做,这是其二,关键的是杭柱子向来对他疼爱有加,为人正直,他不是杭鑫,他将两人相提并论对他是一种侮辱,这是其三。
想通了这些,杭彦决定不再插手杭柱子的婚事。
杭彦想的对,王淑华和沈心又怎么会不上心长孙的婚事呢,她们在外打听了许久,贾家虽然是商贾人家,但是贾贵平对几个孩子的教导不曾落下,尽管是女儿,他也一视同仁。
如今能做到这一点的,很不容易。
贾家的三个女儿也是名声在外,大女儿端庄娴静,十五岁就已经管理家中大小事物,二女儿在经商方面颇有心得,三女儿倒是没怎么听说过,不过想来也错不了。
得到这些消息,王淑华和沈心终于放下心来,大家略一商定,便将这桩婚事定了下来。
只不过……杭彦默默问道:“是不是还没有过问二哥的意见?”
杭家顿时一片安静,呃……他们确实可能忽略了杭柱子的意见。
最后还是王淑华发话,“彦儿,你使人叫你二哥回来一趟,问问他的意思。”
杭彦给范康使了个眼色,对方当即明白过来,行了个礼出了前厅。
虽说要过问杭柱子的意思,但是王淑华已经在和沈心商量聘礼的问题了,“贾家有钱,咱们家也不能太过寒颤。”
沈静云在一旁接话道:“娘,你别看咱家铺面虽少,但是赚的可不少,如今大家手里头都有钱,咱们一起帮着出份聘礼,肯定给柱子把人风风光光的娶进来。”
沈心连忙拒绝,“静云,哪有这样的道理,这钱我们自己出就行了。”
沈静云笑道:“二嫂,你就别和我们客气了,到时候我家石头娶妻,也少不了你的。”
刘荷花也没有意见,“是啊三弟妹,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柱子是咱家的长孙,也是我们一起看着长大的,我们这些做婶婶的帮不上什么大忙,添一份聘礼难道还不成吗。”
沈心眼眶微微泛红,“我在这里替柱子谢谢他两个婶婶了。”
当初杭家家穷 ,她是不愿嫁过来的,可是她弟弟娶妻,对方要的聘礼他们家又拿不出来,沈心的爹娘狮子大开口,没想到杭家竟然拿了钱出来,他爹娘便强要她嫁了。
嫁进来以后虽然日子清苦,但是杭安为人憨厚,对她也是极好的,大嫂性子温和,婆婆也讲理,后来嫁进来的弟妹同她一个村,两人之前也相熟,日子过的很是舒心,比起那些磋磨媳妇的人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贫苦的杭家后来能借着杭彦的力发家了呢,那时候在村子里,谁见到她不是笑呵呵的,如今又靠着这个侄子的功名给自己儿子娶了个顶好的妻子。
沈心很满意,没什么不满意的了。
………………
晚上,杭柱子回来了,路上他已经从范康的嘴里听说了家中给他安排的婚事,他对这些是没什么概念的,而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也没什么意见。
就这样,杭柱子的婚事便定了下来。
另一边,贾贵平也细细打听了杭家还有杭柱子的一些情况,他虽然想找个读书人做女婿,但还是疼爱自己闺女的,得知杭柱子虽然院试落榜,但仍在苦读,将来或许大有可为。
最关键的是杭柱子也是憨厚老实的性子,杭家对媳妇也极好,没有磋磨人的行为,他对这桩婚事更加满意了,就这样,两家见面,定下了婚期。
十月,殿试正式举行。
这天的阳光格外的好,杭彦一路乘着马车来到了宫门口,今天他只带了裴顺一人,他怕带了过多的仆从惹人注意,但是杭彦明显想多了,有的考生甚至带了两个马车。
他有点不太明白殿试只有一天,带这些东西做什么。
杭彦下了马车,根据官差的指示,他们按照顺序排起来,他是会元,排到了第一位,第二名还没有来,杭彦和白听然打了个照面,杭彦先抱拳,打了个招呼,“白兄。”
白听然还礼,“杭兄。”
哪怕是殿试,白听然手里依旧带着把折扇,“杭兄,还没恭喜你,高中会元。”
杭彦微微一笑,“多谢白兄。”
期间,杭彦还和周俊誉打了个照面,两人相视一笑,并未多言。
就在杭彦和白听然寒暄之时,杭彦看见一个熟人匆匆跑来,他的脑海里自动对上了那个人名,程鞍,原来第二名是他,他就说这个名字耳熟的紧。
当初那个运气不好的考生,坐在了臭号旁边,杭彦对他印象深刻。
程鞍也认出来了杭彦,他面上带着笑,因为跑的太快,还在喘着粗气,“真的是你!”
杭彦微微抱拳,“程兄。”
“你还记得我?上次还没来及谢谢你,多亏了你给我的面巾,不然我恐怕就要臭死过去了。”
杭彦没想到眼前这个看着憨厚还带着点傻气的青年,竟然考的比白听然还好,果然人不可貌相,想来若不是坐到了臭号旁,当初乡试时,头三名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程鞍插在了白听然和杭彦之间,他对白听然礼貌的点头,两人互相通过姓名,也算认识了。
很快,考生陆陆续续来齐了,经过严格的审查、搜身、对照身份,他们在官差的带领下,来到大殿。殿试的人数有二百多人,期间竟然没有人发出一丝杂音,安静的令人不可置信。
杭彦的位置在第一排,他们刚落座,就有内官在前面大声道:“进了皇宫,各位管好自己的眼睛和嘴,不该看的不要看,不该说的不要说,到时候冲撞了贵人,别说咱没提醒你。”
说完,他就退到了一旁,大殿内更加安静了。
读卷官还没有来,殿内的考生个个低着头,垂着眼帘,不再四处张望。
不久,一连串的官员入了殿内,杭彦没有抬头看,只从脚步声听着有不少的人,前面一个身着藏青色官服的官员拿着名册点名,然后就是散卷,赞拜。
殿试不设考官,只有读卷官,其中大学士二人、尚书、侍郎、左都御史三人共五人为读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