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十七章
29日下午2时,日军趁北站火起向北站猛攻,我守军宪兵一个连与日军激战1小时后退出北站。
29日17时,第156旅主力加入战斗,进行反击,夺回北站及天通庵车站,并乘胜追击,一度攻占日军上海陆战队司令部,迫使日军退至北四川路以东、靶子路以南地区。日军首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结束。
日军进攻受挫后,29日下午英、美国领事出面调停,中日两军达成了在29日夜20时停止战斗的协定。十九路军明知其为缓兵待援之计,只因本军也需调整部署,同意停战。
同时十九路军也加强部署,急令驻镇江以东之第60师进驻南翔、真如一线,并将第61师调沪,驻沪之第78师全部投入前线,加强防御,严阵以待。
顾裕华一行人在29日晚抵达了上海。在安亭就停了下来,看到几个人学生样子,路边的守军也有些好奇。
“你们都是学生?”
“是,我是中央大学医学院的,我来上海支援抗战的。”
“对,我们都是中央大学的学生,从南京特意赶到上海支援十九路军的将士们我们专业知识学的很好的。”顾裕华赶紧说道。
“对,日本人杀我同胞,占我领土,作为中国人怎么能接受,我们今天下午特意从南京过来的。”胡振华也说道。
周围的士兵很快被吸引过来,“你们还是有志青年呢!中国有你们一定会胜利的!”
“安亭再往前走就是黄渡了,那里有我们的防线,越往前走就越靠近上海市中心,也意味着越危险,尽管你们那么远来上海支援抗战,但你们都是学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一定要注意安全!”
“好的!”众人连连答应了下来。
通过安亭的哨卡之后,几个人继续往东,最终抵达了黄渡。
我方守军在外冈-黄渡-吴淞江一线构筑了防线,顾裕华一行人抵达的时候又一次被守军询问。
“你们是来干嘛的,前面正在打仗不知道吗!”
“您好,我们是中央大学的学生,今天听闻日本人对上海发动了攻击,我们特意从南京赶过来支援抗战。”顾裕华向面前这人解释。
男人听了顾裕华的话打量起眼前这几个年轻人。
“你们是南京来的?”
“对,叔叔,我们学的都是理工科类的,这位同学还是医学院的,特意来上海想要支援十九路军的各位将士们。”
“你们都是一些好苗子啊!不过这里太危险了你们可得小心。”男人忍不住提醒道。
“您就放心吧,我们出发前都是和家里说好了的,毕竟抗日救亡,拯救上海是我们的责任,一定不能让日本侵略者得逞。”江婉婷说道。
顾裕华见此情况也坦露了心里话。
“去年日本偷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因为不抵抗,几千万同胞或是逃难逃到了关内,或是在东北成为亡国奴。如今战争又出现在上海,我不想要上海像东北那样,所以无论多危险我们也是要去的。”
“对啊,日本这一次公然向驻防上海的我陆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十九路军官兵立即奋起抗击,日军肯定会不断向上海增兵,战事将会越打越激烈。这个时候是缺人手的时候。”
“我是南京人,南京与上海近在咫尺,上海战事一起,首都南京顿时吃紧,已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为了保护家人,我也得去上海。”
胡振华也展示了自己的决心。
几个人的话感动了这些守军,最终眼前的男人夸赞了几个人。
“没想到你辈青年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惧暴日,挺身而出,此实为英勇。”
“愿以吾辈之生命,换取国家之安宁。”顾裕华回道。
“前面就很靠近战区了,现在夜色已晚,你们赶路也不方便,今日先在此处整顿休息,明日天亮再赶路吧。”
“好的,谢谢叔叔。”几个人点了点头答应下来,这一夜,顾裕华和胡振华,江婉婷以及严煜裴贺关霖是在黄渡度过的。
正如胡振华所说的那样,日军停战后,竭力增兵。
日本海军省立即命令佐世保第二十六队驱逐舰4艘,由巡洋舰“龙田号”统率,于1月30日抵达上海并于黄浦码头登陆,随舰而来的包括佐世保第三特别陆战队士兵474人及大批军火。
这一番举动让日军火力更盛,上海街头的战斗更加激烈。
30日天亮以后,几个人就辞别昨晚安顿自己的人,继续往战争的中心走去。
离别之前,守军们还同几个人挥手告别,昨晚同几个人说话的男人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不禁感慨。
“我中华有此青年,日寇岂会亡我中国!”
几个人冒着危险抵达了南翔,此处是中国军队的集结地,也是我军在上海市中心以外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随着上海市中心的接近,几个人可以听到剧烈的机枪声和炮声。
“就快到闸北了,闸北是中日两军对峙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大家一定要小心了!”顾裕华提醒着每个人。
此次几个人怀揣着抗日救亡的热血来到上海,自然也要平平安安回南京。
这是顾裕华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裕华,我留意了一下,咱们往南走,那边是我军的阵地。”胡振华严肃的说道。
即将到达前线,所有人的神经都保持着高度的紧绷。
虽然说对日本有着深重的仇恨,但是面对可能遇到的日本兵,几个人还是十分紧绷。
“小贺,你和小严到时候要是遇到日本兵或者其他的危险记得一定要及时跑,一定要记住!”顾裕华回头叮嘱着。
“少爷,别这样说,你一定也要小心。”
“我既然把你们带了出来,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你们平平安安的带回去。”
几个人终于到达了闸北,看到了眼前的景象,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十分震惊。
一行人痛心的看着眼前的景象,这是第一次直面战争的现场。
破败,血腥,炮火连天。满地的弹壳和破碎的大楼,倒塌的路灯,满地的碎玻璃交织在一起。
远处还响着日本兵叫喊的声音,十九路军作战杀敌的声音。
一向成熟冷静的顾裕华也愣了神。
直到身后传来一道嘹亮的,中气十足的,富有震慑力的声音。
“你们在干什么!赶紧找地方躲起来!”
顾裕华和身旁的胡振华明显颤了一下,倒是江婉婷这个场上唯一的女生表现的十分冷静。
江婉婷回过头去,看到一个身着军装的男人迎面跑了过来,那人还指挥着几个人往旁边躲去。
江婉婷立刻会意,利落的拽住顾裕华的等人胳膊把几个男生拉到旁边的掩体下躲了起来。
“你们几个跑到前线干什么,刚才站在路上那么空旷,又没有掩体,很容易被打中你们知道吗!”
尽管眼前这个人说话急促,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提醒他们。
战场毕竟不是儿戏。
这一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和异族入侵者之间的斗争,日本人对中国人下手向来残忍的杀戮。
如果几个人落到日本人手上,那么想都不用想几个人最后的下场。
“对不起啊叔叔。”江婉婷诚意满满的道歉。
那个陌生人的颜色缓和了一些,“你这小娃娃看着年轻倒是很冷静很聪明!”
顾裕华满脸歉意的看着眼前的这个人。
“我是第156旅的,现在我部在闸北区与日寇作战,我叫刘宴明。”这个人简单自我介绍了一下。
“你们是第十九路军156旅的!我知道你们!你们的旅长是翁照垣将军,任十九路军78师156旅旅长,就是他率部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振奋了国人的信心。”江婉婷十分欣喜。
“我了解过他,翁将军是广东惠来人,除了抗日英雄这个身份,他的书法也颇具特色呢。”江婉婷激动的看着眼前这个人。
刘宴清笑了一下,“没想到你们了解的还挺多的。”
“看着你们年龄应该不大,你们为什么会出现在闸北,你们不知道这里很危险吗!”
“是这样的刘叔叔,我们是中央大学的学生,我是医学院的,此次日寇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我们实在不能忍视日本人在我中国的土地上作恶,所以我们决定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江婉婷的话很真挚,刘宴清语塞。
“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就算是学医也不能来那么危险的地方啊!”
“看你们的样子应该家境不错。战争一爆发,不少富家子弟纷纷溃逃,离开上海。没想到你们竟然从南京特意来这里支援。”
“刘叔叔,抗日抗日,就是东南西北各地,男女老少一起努力抗敌。我是女生,但我更是中华儿女,这是我的神圣职责。”
“你们都是好样的,我带你们去旅部。”说完,刘宴清就带着众人前往第156旅旅部。
尽管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奋力抗敌,但胡兴隆等人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1932年1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洛阳。
和顾裕华他们所想的一样,国民政府也认为从上海到南京,日军机械化部队几个小时就可到达。
这一紧张局势给南京国民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免遭日本暴力胁迫起见,蒋介石力主迁都。
他在1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34;余决心迁移政府,与倭长期作战将来如若结果不良,必怪罪于余一人,然而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政府倘不迁移,则随时遭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此害之大,远非余一人获罪之可比&34;。
国民政府的迁都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印记。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继续实施侵占中国计划,公然挑起&34;一·二八&34;事变,向驻守在上海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一时间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危在旦夕。
为了应对日军兵临城下的危机,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汪精卫和宋子文等都极力主张迁都,以避免被日本逼迫签订城下之盟。经过反复斟酌,蒋介石决定将国民政府及中央迁移至洛阳办公,十三朝古都洛阳从此开启了一段昙花一现式的行都史。
由于国民政府在洛阳停留的时间仅仅10个月,因而这一段历史有很多人所不知。然而,这却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作的重大决策之一,其形成背景、历史经过和重大影响不容小觑。
为了更好的帮助各位读者了解那段特殊年代,本文将在这里简要说明国民政府迁都洛阳的历史。
此时日军刚刚占领东三省,北平已在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武汉则处于游弋在长江上的日舰炮火之中,且位于鄂豫皖和湘鄂西红军根据地包围圈。
西安则因为当时陇海铁路还未修到那里,陆路交通不便。
四川虽然比较适合退守,但却正处于军阀混战之中,国民政府的统治势力尚未奠定。
尽管时间仓促,但国民政府还是几经斟酌、权衡利弊,排除了北平、武汉、西安和重庆等地的可能,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洛阳。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深处,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自古就有&34;九州腹地&34;、&34;十省通衢&34;、&34;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34;之说。
洛阳离海岸线足有千里之遥,南靠嵩山有险可恃,北临黄河天然屏障,东有虎牢关易守难攻,西经函谷关直退陕甘,地势险要,攻守可据。
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特别是经过吴佩孚、冯玉祥等人统治时期的大力开发,通有铁路、建有机场,非常适合作为战时国都和民族复兴基地。
对于政府迁洛一事,国民党高层虽有不同意见,但宋子文、蒋介石、汪精卫等人均极力主张。
宋子文认为:&34;国民政府移驻中国历史上名都洛阳办公,系逻辑上必然之步骤。在日本炮舰暴力威胁之下,任何政府必不能正当行使其职权。&34;
1932年1月30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和行政院院长汪精卫联合签署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宣布&34;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威胁起见,已决定移驻洛阳办公&34;。
次日,汪精卫在河南开封联欢社讲演时,又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暂移洛阳办公的原因。2月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为国民政府及中央迁移洛阳办公通电》。
于是,从1月30日起,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各机关即陆续迁往洛阳办公,中央大员中除军政部长何应钦、外交部长罗文干、实业部长陈公博和京沪卫戍司令陈铭枢等留下善后以外,其余1000余人均在林森和汪精卫的率领下北上,到达洛阳处理各种政务,分驻于当时洛阳的西工及城关各处。
国民政府迁至洛阳后,曾召开过两次比较重要的会议。
1932年3月1日至6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西工中央党部召开,会议通过了《施政方针案》和《对于东北事件之决议案》,特别是通过了《关于军事委员会案》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并经汪精卫提议,由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也是&34;蒋委员长&34;一称的由来。
会议还通过了《确定行都和陪都地点案》,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以洛阳为行都。
4月7日至12日,国民政府在洛阳召开了商讨应对国难专题会议,此次会议是中央政府成立后第一次出面召集各民主党派、各地区、各行业人士共商国是的会议。
会议不仅听取了汪精卫作的政府报告、讨论了当局提出的&34;御侮、救灾、绥靖各事宜&34;,而且还提出了不少有关政治改革及实业建设方面的方案。这对中国几年以后全民族抗战奠定一定基础。
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时期,正是蒋介石、汪精卫再度上台,形成蒋主军、汪主政,蒋汪重新合作的时期。
上海战事已开,国民政府一边做出迁都之举,并向民众表达抗击日寇之决心,一边与日军交涉,将希望寄托于进行停战谈判。
正是在这一时期,汪精卫公开提出了&34;一面抵抗、一面交涉&34;的对日方针,并逐渐走上了投靠日本的汉奸之路。而蒋介石一方面认为应该保卫国土,抵御日军进攻,因为倘若完全不抵抗,上海极有可能很快成为&34;第二个东北&34;;但是,如果继续开战,一旦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仅凭国民党守军的力量,也很难抗衡日本陆军正规部队。
此时蒋介石不希望中日从局部之战引发成为全面战争,所以他也认为应该采取&34;以战求和&34;的策略,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在蒋汪二人&34;以战求和&34;的指导方针下,持续了36天的上海中日军事冲突得以暂停。
1932年3月3日,日军停止了进攻,中国守军撤离上海市区,5月5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以对日妥协换取了暂时的和平,日军对南京的威胁也暂时解除。
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仓促迁都洛阳后,由于缺乏电灯设备、通信线路,交通工具落后,各机关因陋就简,办公条件艰苦,再加上洛阳的生活条件远远不如江南的首都,刚刚掌权的国民党中央大员贪图享受,对此颇有微词,因此,当形势稍有好转,就都迫不及待地想返回南京。
蒋介石此时仍然寄希望于对日妥协,奉行&34;攘外必先安内&34;政策,也认为还都南京是可行的。
他在11月9日晚与戴季陶谈话中表示:“国府自一二八淞沪之变起迁避洛阳,今始可以还都南京”
11月18日,国民党中央在南京通过了由蒋介石、陈果夫、戴季陶等20余人提出的关于&34;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部院会12月1日迁回南京&34;提案。
11月19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通过了国府迁回南京的决定,同时规定南京各机关原设之办事处,于12月1日一律撤销,会议还决定政府及党部迁回首都后,仍在行都保留中央党部办事地点。
11月29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令》,12月1日,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正式迁回南京,至此,迁都一事始告终结。
总的来说,国民政府1932年迁都洛阳一事,充分显示了洛阳在蒋介石对日战略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因此,即使国民政府决定迁回南京,蒋介石仍然认为洛阳为关内外军事、政治、交通之枢纽,提议要&34;切实进行长安陪都洛阳行都建设事宜&34;,并在其后几年内在洛阳设立了中央军官学校分校、中原社会教育馆、空军总站 等,修复了洛河大桥,扩建了飞机场,建立了大型电厂,在重要地点修筑了永久防御工事。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几年内,蒋介石本人也多次进驻洛阳办公,连续两年在洛阳度过&34;国庆日&34;并视察洛阳备战情况。
西安事变前夕,蒋介石曾在洛阳居住36天,据国民党将领陈诚回忆,&34;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基本决策,即均于此时策定&34;。
这就是国民政府迁都洛阳的始终,希望能够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