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停职
晏向明嗤笑一声:“怎么处理,说起这个我就来气。”
“皇帝摆明了就是要向着太子,非但不罚,反而顺水推舟,停了邵煜一月的职。”晏向明明显是对皇帝的决定不满,就连说话都显得有些愤恨。
听到这个结果,晏澜皱了皱眉头,能坐在那个位置的人有几个是简单的,太子这拙劣的把戏,栾帝不可能看不出来。
邵煜去救太子,显然是提前得知了太子的计划,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邵煜成功了,他这一出,非但让太子所有的计划都泡汤了,还让太子设计的这一切成了个笑话。
可晏澜想不明白,虽然邵煜是存了将计就计的心思,但这件事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看,邵煜都是受害人。
哪有罪魁祸首什么事情都没有,最后受罚的却是受害人的道理。
可即使这样,栾帝还是要保太子,晏澜想不通,栾帝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单凭对太子的宠爱么?
这一切显然不合常理,不过好在栾帝偏心偏的还不算太离谱,停职一月,这样不痛不痒的惩罚,显然只是走个过场,想要堵住一些人的嘴。
猎场上出了事端,就算是有人有意筹谋。跟父亲没有半点关系,父亲身为这次围猎的负责人,也难免会受到牵连。
这般想着,晏澜抬眸,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父亲,轻声问道:“父亲今日早归,想来也是因为这件事?”
晏向明点了点头,并未同女儿隐瞒:“皇帝忌惮侯府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不会平白放过这次机会,错了这次,想要再抓住错处可就难了。”
从他执掌兵权的那一刻,他就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
古往今来,多少忠诚良将,可得善终者又有几人。
他是为将者,狼烟四起时,他是君主手上最得意的利刃;可一旦战火平息,海晏河清之际,他便是悬在君主头上的利刃。
曾经最为趁手的利刃,如今却成了弑君刀,当真是可笑之极。
听出了父亲言语间的慨叹之意,晏澜在心底叹了口气,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身在朝堂的人,有几个不清楚这一道理。
可一旦这种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有几个人能放弃手中的权力,再者,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想退,而是不能退。
眼睫轻抬,晏澜看向父亲的眼中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色:“照理说,这事情是太子惹出来的,而且事情发生到现在,少说也有两个时辰了,却半点风声都没传出来,皇帝显然是打算息事宁人。”
“既如此,父亲就算受到波及,想来皇帝也要有所顾忌。”晏澜淡淡道。
晏向明点头:“确实,皇帝怕事情闹大,只是象征性的停了我半个月的职。”
闻言,晏澜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尚未开口,耳中就传来了父亲略带玩笑的声音。
“其实停职一段时日也不错,就当是好好休息了。”这话倒也不是晏向明故意自我安慰,况且这段时日又是来使,又是围猎的,要忙的事情确实太多了,他倒真觉得有些累了。
见父亲还能说笑,晏澜也知道,父亲这是没往心里去,将宽慰的说辞吞回肚子里,看向父亲调侃道:“父亲倒是想的开。”
“其实也不尽然……”话说到一半,晏向明看着近在咫尺的女儿,眼底多了几分惆怅之感。
他这女儿自小便不是养在他膝下的,晏澜小的时候,边关尚不稳定,战场上刀剑无眼,兵营里又都是些糙汉子,晏涂那小子也就罢了,他如何能将女儿带在身侧,纵使不舍,也只能将女儿留在京都。
之前戍边的时候,也就每逢年节回京述职的时候能陪女儿一段时间,有时候打起仗来,更是不知道要多久才能见上女儿一次。
如今边关战事平定,没个三年五载的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事,他也能好好地陪着女儿。
可是有一点他错了,他的女儿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不再是他记忆中的那个小丫头了。
对于晏澜,晏向明自认为亏欠她良多,他这个做父亲的,未尝陪伴过女儿成长,当他有时间陪伴的时候,却发现女儿已经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
“唉……”晏向明叹了口气,想起女儿先前同她提过的事情,抬手在她发顶揉了揉:“你这丫头不是要选婿吗,我这做父亲的总得给你把把关才是,平日里太忙,如今停职一段时间,倒是正好。”
平心而论,晏向明是不想让女儿这么快就嫁人的,虽说是招的是赘婿,他心里依旧还是不舒服。
他的女儿,他还没有陪伴多久,竟然就要嫁人了,每每想到这,晏向明便觉得心里像是扎了一根刺一般难受。
不过他也清楚,就算他再不想,女儿也总归是要嫁人的。
趁现在晏澜还有的选,找个赘婿,对晏澜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晏向明倒是想将女儿一直留在身边,偌大的武安侯府也不是养不起她一个人,可晏澜的婚事若是拖得久了,难免会有什么变故。
侯府势大,更何况他的岳丈还是曾经的帝师,栾帝是存了让晏澜嫁给太子的心思的,就算如今被那胡族小公主横插一脚,皇帝怕是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想法。
倒不如趁皇帝下旨之前,为晏澜定下一门婚事,届时晏澜有婚约在身,皇帝就算想让晏澜嫁入皇室,顾忌着名声和颜面,也只会不了了之。
想到这,晏向明脸色多了几分凝重:“说起来,你这丫头还没跟我说过,你究竟打算选个什么样的人做夫婿?”
倒也不是晏向明好奇,而是晏澜之前同他说什么,只要及冠便可,这话说的未免太过宽泛,跟没说也没什么差别。
秋猎结束在即,晏澜也没什么好瞒着的了,直言道:“商贾出身,亦或是江湖人士。”
晏澜语气平淡,显然是早就已经想好了。
对于晏澜的想法,晏向明没有反驳,商贾出身,避免了对方入仕的可能,而江湖人士,很少有人会对做官感兴趣,他这女儿,是在为今后脱离朝堂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