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汉末:并州百战之军 > 第 17章 入世

第 17章 入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88年新春,王府因为我的回归变得格外热闹。庭院里,红灯高挂,彩绸飘舞,一片节日的喜庆气氛。太原的世家子弟纷纷前来拜访,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和热情。王允,也带着我穿梭在人群之中,逐一介绍着这些世家子弟。

    二月,中原的黄巾又开始作乱,消息如同春雷般传遍了来。一天傍晚,我站在王府的花园中,远望着天边渐渐消散的晚霞。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一个夜歌的暗桩急匆匆地赶来,手中捧着一封紧急战报。

    “南匈奴反叛,正在并州四处抢掠!”

    王允也得知了消息,如今正在书房叹息。

    “人人说我有王佐之才,如今天下混乱不堪,而我却闲赋在家,我欲扶大厦之将倾,奈何朝中宦官专权,我恨啊!”

    我忍不住推门而进。

    “父亲,如今朝堂宦官专权,忠良难容。父亲虽有王佐之才,却无用武之地。这天下,需要的不仅仅是父亲一人之力,更需要明君贤相,共谋天下大计。&34;

    王允宠溺的抚摸着我的头发。

    “好孩子,为父怎能不知?”

    “父亲,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大汉数百年,辉煌与荣耀,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如今,朝纲混乱,宦官当道,陛下沉迷女色,百姓怨声载道。早已如同百年枯木,内部早已腐朽不堪,这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可为父是汉臣,当尽忠报国!”

    “天下大势,然人力有时尽,天意难违啊父亲。”

    王允抬头,目光如炬,声音突然变得低沉。

    “你想可是想叛汉!”

    我眼中闪过一丝挣扎。“孩儿自然不敢叛汉,只是孩儿想要保全族人,如今匈奴反叛,并州混乱不堪,父亲应当早做打算!”

    王允怒起。“我太原王氏,皆可为大汉赴死!”

    “若是搭上我太原王氏,也无法改变结果呢?”

    “逆子,你给我滚!”

    我赶忙跪在地上。“父亲。”

    “滚!”

    这一天,我和父亲王允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他是那种深深热爱汉朝的人,从小便灌输给我忠君爱国的思想。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汉朝的无限忠诚。然而我,却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

    我不明白,王允为何会对一个已经衰落的朝代,牺牲整个家族的未来。

    三月。太常刘焉以天下兵寇不息上书灵帝,建议改刺史为州牧,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州牧手握一州行政大权,职位甚重。从此州牧割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

    该来的终于来了。太守,州牧手中的权力太过巨大,而我身边可用之人太少,如今也只能依靠高顺。

    我刚从外面回到家中,便听到噩耗。

    王允放下手中竹简,走到门口,望着一地白雪缓缓开口。

    “你世伯张懿战死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深深的击打在我的心上。

    张懿,那个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中年人,与父亲王允相交甚欢,他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他曾在高顺的事情上给予我帮助,那时的他,眼中闪烁着对我的喜爱和欣赏。

    调整好心态,我赶忙回复王允。“世伯身为并州刺史,战死疆场也算荣耀所归,还望父亲莫要过度忧虑。”

    原本我以为的并州州牧丁原迟迟没有出现,是因为朝中还没有州牧一职,可如今看来,在张懿战死以后,朝廷重新委派丁原为并州牧,如若不然,并州州牧应当会落在张懿头上。

    我自以为是的先知先觉,看来还有很大的出入,于是我决定独自赶往雁门,要抢在丁原到位以前获取最大的利益!

    离家以前我写了两封信件,分别是给恩师皇甫嵩,与中山国甄家。

    写给皇甫嵩的信件,是希望皇甫嵩举荐高顺为雁门太守。写给甄家的则是告知甄姜我的去处。

    于是我快马加鞭赶往雁门关,此行是为了将高顺带上这条充满荆棘的仕途。高顺,那个忠诚而又勇猛的将军,如今成了我手中最锋利的剑,也是我心中最坚实的后盾。

    想到即将与他会面,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我们都能闯出一片天地。

    三月十四,我终于抵达雁门关,高顺此时正在城门之上,他一身甲胄,英挺如松。见我独自一骑前来,赶快命人打开城门。

    高顺走下城门,忍不住发问。“少主。雁门关乃是百战之地,你怎么独自前来?”

    “南匈奴反叛,张懿刺史阵亡,我不放心你,过来瞧瞧。”

    “怎么不带护卫?一路可遇到匈奴骑兵?”

    我两手一摊。“身边护卫被我留在无极了,家中的护卫与我又不亲近,所以我就独自前来了。”

    “少主可是又偷偷跑出来的?”

    “这次不算,我给父亲留了书信,就想看看我大汉的雄关,也想看看天下大势!”

    我赶忙转移话题。“先不说我了,如今雁门情况如何?”

    “匈奴的骑兵才退去不久,雁门郡损失的也挺惨重,周边的县城都被劫掠。雁门太守畏战,南匈奴还未到城下便携带家眷跑了。”

    “如今雁门关内还有多少兵马?”

    “雁门关内的守军不足三千,马匹四百余匹,伙夫等杂役六百余人。”

    “就这点人怎么守住的雁门?我听说南匈奴可有数万骑兵。”

    城门之上,微风习习,仿佛历史的长河在此刻凝聚。我跟随高顺,踏上这高高的城墙。城墙之上,砖石历经风雨,却依旧坚固。一眼望去,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仿佛古老的龙脉延伸至天际。近处,江水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城墙的影子,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我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这古老城市的韵味。高顺站在我身旁,我轻轻触摸着城墙上的砖石,仿佛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沉重历史和无数英勇将士的热血。

    “南匈奴来了万余骑,却没带攻城器械。只是分兵劫掠雁门各地,如今已经退去。”

    “我之前不是写信与你,让你多招募点乡勇,怎么才三千人?”

    “少主,是没粮啊!我在雁门处处受制,朝廷给的钱粮根本养不了更多人。如今城中将士,战时还是一日两餐,根本没啥力气作战!”

    “你没去找雁门的世家要粮?”

    “要了!他们根本不买账!若是城破了,真不知道他们留着钱粮何用!匈奴来犯时,他们倒是送来一些。”

    高顺一拳捶在城墙上,牙齿咬的咯咯作响。

    “如今朝廷派遣丁原为并州牧,正领兵来的路上。我也写信给老师,让他举荐你做雁门太守。”

    一郡之地太守,多少也算的上是封疆大吏了,高顺出身寒门,若是无皇甫嵩帮衬,高顺连这雁门关的校尉都做不到。

    在夕阳的余晖下,高顺的身影显得越发庄重而坚定。他单膝跪地,双手紧握成拳,置于地上,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忠诚与感激。他的眼角滑落的泪水,在泥土上留下淡淡的痕迹,如同他此刻的心情,激动而复杂。

    “少主之恩,高顺永生难忘。”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回荡在城墙之上。每一个字都仿佛重若千钧,承载着他的誓言和承诺。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更加高大,仿佛一尊不屈的雕塑,诉说着他的忠诚与坚毅。

    “高顺,你我之间不必如此,城上还有将士正看着呢,快起来。”

    我赶忙伸手拖住高顺。

    “士为知己者死!高顺定当死守雁门!”高顺重重一拜。

    我看着眼前壮硕的汉子。心想,我要的可不是这雁门,可是这天下!

    我赶忙扶起高顺。“赶快起来,陪我在城上转转,详细说说雁门的情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