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娘家人救急
杨氏和丈夫一人挑着一担米从山上走了两三个小时,歇了一次又一次才到达山脚。幸好在娘家吃饱了饭,要不然挑着粮食下山都腿软,有米也拿不回去。
他们知道家里还有五个“化骨龙”等着米下锅呢,也不敢逞强自己挑回去。他们到大队那里拦了一台顺路的拖拉机,出钱连人带货送到自己所在的村子路口(到那里之后的路都是沿着别村的田基走的,还有大大小小五六条小河小溪,进去车子根本走不了,平时他们骑自行车也是骑到这个村口 寄放在别人家门口然后步行进去的)。
在拖拉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赶在在太阳下山之前回到了山脚下,那里是村里的一个鱼塘。累了一天,家就在眼前了。他们放下扁担在那里休息。
他们的家就在半山腰上,大概200米处。山路陡峭,弯弯曲曲,他们已经没有力气把粮食挑上去了。现在的他们早已精疲力尽,吃的东西早就消化干净了,真是又累又饿。
家里的狗子——大黄在房子前面的地坪处看到了自家的主人,欢快地摆着尾巴叫着,好像在说“汪汪~主人你们回来啦!汪汪汪……”恨不得主人马上来到它身边。
正在家里玩耍的三妹金凤看到大黄这个样子,就知道它看到了熟人。她赶忙跑到地坪向下面的鱼塘张望。果然是爸爸妈妈回来了!她开心地用手放在嘴边,朝着下面大声喊;“爸爸,妈妈!”
杨氏夫妇听到女儿的声音,向上看着她喊道:“金凤,端碗粥水下来。我们渴了。”
金凤听完立马跑回家,她用一个大盆装了满满一大盆粥水端下山去(家里实在是没米下锅了,要不然就端粥下去了)。平时大家只能煮上一锅番薯芋头吃一天,渴了都是喝粥水——一大锅水里看不到着几粒米。
杨氏夫妇喝了一肚子粥水,再休息一下,终于有力气继续挑着粮食上去了。
当然,这两担米只能缓解眼前的燃眉之急。要想熬到下一个收割季,自己还得另外想办法。
趁着现在不是很忙,杨氏夫妇把目光投向了大山里。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城里人没有的——那就是山珍野味。
于是,杨氏夫妇每天天不亮就带着一天量的粥水和二女儿金梅赶着家里的牛进山了。
他们只要看到能卖钱的东西都收进麻包袋里。碰到笋子拔笋子,碰到蘑菇采蘑菇,碰见药材采药材……每天都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到家。
等到了圩日(3,6,9),他们就挑着几天的收获到镇上卖给收购的人,然后再买米回来。
后来因为其他人的加入,这些东西越来越少,他们几天都很难卖到一袋米的钱了。
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别人看不上的土茯苓——那时候的土茯苓山上非常多,收购价很便宜,才五分钱一斤。
东西又难挖又重,挑几百上千斤土茯苓走二三十公里路到镇上卖才几十块钱,太不值钱了!所以就算有人知道这些东西有人收购也懒得去挖,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挑痛了肩膀”。
但是杨氏他们没得选择,做还能买几斤米,不做就全家等着饿死。
所以他们又从早到晚都从这个山挖到那个山。他们连续挖了大概一个多月,把远远近近的山都翻了个遍,终于把这个难过的半年熬过去了。农民真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