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唐伯虎和王阳明 > 第67章 龙场悟道

第67章 龙场悟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天,王阳明看见一个汉人,带着两个仆人经过驿站,三人衣衫褴褛,有气没力。

    王阳明询问得知,是一个吏目带着儿子和仆人路过龙场,去更偏僻的地方赴任。

    龙场已经够偏远的了,他们居然还要去更偏远的地方,王阳明可怜他们,主动关心照顾他们。

    龙场驿站实在是太破败了,没法住人,王阳明跟苗人百姓商量好了,最后安排三人投宿一户苗人家里。

    第二天,王阳明去苗人家里看望那三人,想了解北京、南京现在是什么情况。

    离家这么久,难得见到中原来的人,谁知三人一大早就出发上路了。

    没能问到信息,王阳明很是惋惜。

    中午时分,有人来报,蜈蚣坡下,有一个老人死了,还有两个年轻人在旁边哭个不停。

    王阳明猜想,应该是那个吏目死了,昨天看到他有气无力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

    傍晚时分,又有人来报,坡下死了两个人,旁边一人悲痛欲绝。王阳明也很难过:“太可怜了,没想到年轻人也扛不住这艰难的旅途。”

    隔日,又听说蜈蚣坡下看见三具尸体。

    一下子,三个中原来的路人全部死在了龙场这里,死在赴任的路上,王阳明伤心不已,带着铁锹来到尸体旁,挖坑把三人埋了。

    简单摆上祭品,突然伤心不已,王阳明潸然泪下:悲伤啊!悲伤啊!你是何人?你是何人?

    我王阳明是龙场驿丞,中原来的,流放这蛮荒之地,有来无回。你是何人?你是何人?

    你因为什么来到这里?来做孤魂野鬼!不仅自己命丧于此,还搭上了儿子和仆人的命。

    你是为了什么呀你为什么走上这必死之地?

    我昨天看你难以支撑,没想到你走的这么快!更没想到你的儿子、仆人也都随你而去!

    悲伤啊!悲伤啊!

    过了好一会,狂风暴雨,淋成落汤鸡的王阳明,失魂落魄地一步一步地向家走去。

    到家一看茅草屋已被狂风暴雨夷为平地,没办法,王阳明住进了山洞。

    王阳明发现住山洞里也没什么不好,比茅草屋踏实多了。王阳明给自己的山洞起名叫“阳明洞”。

    住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发现山洞里光线不好,适合睡觉,不适合看书,更不适合工作。

    住的日子久了,王阳明与当地百姓渐渐亲密了起来。

    他们对王阳明的遭遇深表同情,主动为他伐木修建房屋。

    房屋虽然简陋,但可遮风避雨。

    这些与王阳明非亲非故的人,给他无私的援助,使他非常感动,感受到人间确有真情在。

    感动之余,王阳明欣然写了一篇《何陋轩记》,取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意思,将此房室命名为“何陋轩”。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户洒在地板上时,王阳明便开始了他的日常生活。

    尽管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为简陋,但他的心态却出奇地平和。他的早晨总是从静坐开始,静坐中他反思着人生、哲学和道德。

    夜晚,他常常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星空,思考着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在处理完必要的政务之后,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研读经典和自我反省。

    书房虽小,却收藏了许多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在这些书籍的陪伴下,王阳明的精神世界异常充实。

    王阳明工作读书之余,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理想,圣贤之路必须找到,并且领悟这个“理”,才能成为圣贤。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可是“理”到底在哪里呢?十余年不间断地追思寻找,不断地“格”,格遍花草树木,却始终不见它的踪影!

    为了冲破这最后的难关,他在山洞里凿造了一个特别的石棺,没错,就是石头凿成的棺材,把石棺当做床,每天睡在棺材里。

    不难想象王阳明每天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到了一个什么境界,要知道正常人是不会住棺材里的。

    每天除了干活吃饭之外,就坐在里面,沉思入定,苦苦寻找“理”的下落。

    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怎么“格”,这个理就是不出来。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他逐渐变得急躁、愤怒,脾气越来越差,一会对着山谷嘶吼,一会仰天长啸。

    荒芜的穷山峻岭笼罩在黑暗之中,看着破烂的茅草屋,多年的努力还是一无所有,年近中年一事无成,王阳明什么也没有得到。

    到底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不忘初心,追求圣贤,错了吗?

    为国为民,挺身而出,错了吗?

    没有错,王阳明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给你锦衣玉食,平步青云,富甲一方,没有错;

    给你贫困潦倒,身处绝境,祸不单行,没有错。

    王阳明在迷茫中思考着,没日没夜地求索着,“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珠子里没有,茅屋里没有,山洞里没有,白天没有,晚上没有,冬天没有,夏天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天理,人欲!理!欲!存!去!

    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是人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阳明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荒凉漆黑的山洞中,在这个宁静烦躁的夜晚。

    天空狂风呼啸,一道惊雷电闪,王阳明突然大彻大悟,从石棺材中坐了起来,一阵长啸破洞而出,打破了夜晚星空。

    在痛苦的道路上挣扎徘徊的王阳明,终于在他人生最落寞的地方,最为痛苦的一瞬间,获知了苦苦追寻梦寐以求的答案。

    王阳明走过万水千山,历经千辛万苦,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终于明白,“理”如此简单明了,只是默默地等待着王阳明,等待着王阳明的醒悟。

    “理”在心中。圣贤之“理”并非存在万物,也无须存在万物,天人本是一体,谁人可分?又何必分?

    万法自然,天人合一,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非也!非也!

    天理即是人欲。人欲在心中!天理在心中!

    这是载入历史的一悟,——“顿悟”,中华文明中,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从此诞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