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理清生产流程
在韩晏杰回国之前,生产出了大问题。按照当时以最高速度试制出新歼击机的要求,盛京122、洪都162两家工厂采取“快速试制”方法,都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完成试制任务。
在后续的试制和批产中,由于盲目更改工艺、材料,甚至错用材料,选用未经试验的替代品,导致飞机质量问题频发,难以转入稳定批产。到1960年,三年的时间,盛京122工厂没有试制出合格产品,厂内积压了上百架存在质量问题的飞机。涡喷-6发动机同样如此。至于洪都厂,还发生了静力实验要求用19毫米钢缆实验,结果工人用两根95毫米钢缆系在飞机上,导致静力试验机在95强度时直接损毁,影响很大。
1960年底,军事技术三级干部会议在京城召开。根据调整整顿和质量整风的精神,工厂一方面健全组织机构,恢复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深入整顿生产秩序,推进科学管理;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推进零备件生产和飞机、发动机返修。开展“航空产品优质过关”运动,确保超音速战斗机先形成战斗力。
1962年5月,在完成风洞的建设后,国防工业委员会要求认真做好锦官177厂对米格21国产化战机的全部流程,委员会要求把盛京122厂,671所的全部资料运输到了天府锦官城。
一动百移,牵一发动全身,此刻重点兵器,火箭和nu弹目前正进入关键阶段,而东南岛上的敌人多次组织高空侦察机进犯西北,给相关工作造成了被动。虽然防空军导弹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机动,打下了三架“蛟龙夫人”高空侦察机,而米格21仿制型歼击机,腿短的问题,仍然存在,于是盛京122厂,目前在进行所有资料消化,逐步转向双发战斗机研制生产。
这个时期,正是青黄不接的关键阶段,手头能用的兵器,飞不到2万米高空;而防空导弹仿制,也在关键的最后突破阶段,这个时期,绰号蘑菇和二踢脚的火箭和nu弹也在艰难的突破。
日子确实苦,苦到令人难受。真不知道,没回到这个世界前,这些一起奋斗的人,经历了什么,才一直迎难而上。
韩晏杰也不多想什么,铁幕两边,形势风云变化,大家都巴不得把1秒当成1分钟来用,没有上万件先进的武器,英勇的战士们难道要靠血肉去拼杀?这是对一个军工人,最大的侮辱。
在完成资料全面转运后,锦官177厂正式开始进行生产流程。
凭借着在联盟国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脉动生产线方面的丰富经验,韩晏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展开了全方位地梳理和优化工作。
他与宋总师、图总师两个总设计师设计深入研究每个步骤:蒙皮、框架、液压系统、操作系统、射击控制系统、电缆布设,发动机拼装,飞机初组装,飞机发动机结合,下线测试,生产线运作流程一系列流程走了一遍,仔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提升产品质量的方法。不仅如此,韩晏杰还积极与设计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让整个生产流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大家在厂里,基本上是遵循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的711工作模式,因为生产还在恢复,不少人因为饥饿,病倒了几次,但没有人退缩。
通过不断尝试和实验新技术、新工艺等手段,韩晏杰成功地实现了对多个关键流程的重大改进。这些努力使得生产线变得更为高效稳定,同时也极大程度地增强了生产线运转。
1962年11月,一架完整的,技术齐全的战鹰,在青羊机场滑上了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