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借“蛋”生“鸡”
风洞的建设成功,给航空工业奠定了基础。但对于一穷二白的祖国来说,借与联盟国援助项目的资料,来逐步搭建起自己的战术力量,是最现实的方案。
好不容易等到了米格 21 的资料到货,这可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虽然资料和原件在运输时,被海水浸湿损坏大部分,但有了风洞,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资料迅速吃透,但这并非易事。新型双转子涡喷发动机、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以及先进的电子设备等等,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挑战和未知。这些都是航空工业各站各所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和理解。通过复写的资料,其中逐页翻阅那些密密麻麻的技术图纸和说明书,有错误,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面对困难,航空工业部门所有人,正在逐渐解开其中隐藏的奥秘;同时也不断积极运算和编写正确资料,加深对于这些复杂系统整合的先进武器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仿制,通过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航空工业盛京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设计生产积累了经验。
座舱盖导致的安全性能问题,后机身的烧蚀问题,雷达电子设备不够强大,无平视显示器,无雷达告警系统,导弹引信早炸,液压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少······后来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在一步步试错中才显示出来,面对空前加剧的海空危机局势,必须要使得仿制歼击机尽早形成战斗力。
然而,现实给了一击。
因为某些非技术原因,上级要求集中解决59式歼击机的生产问题。推迟米格-21的仿制工作,集中精力搞好59式优质过关, 并转入批生产中。米格-21 f则以航空六院为主,进行技术摸底, 为仿制做好准备。之后, 六院与航空技术局于1962年5月联合发出了对米格-21 f技术摸底的指示, 要求各相关单位从不同专业开展计算、试验工作, 一共要进行了4次图样修改, 完善了全套的设计图样, 为仿制打下了一个基础。
技术摸透是反向设计的基础, 工作涵盖面广, 其中包括对飞机性能、气动、强度等总体数据分析, 还包括发动机、机载设备各系统分析以及结构、材料分析等。整个摸底工作由时任651所所长、副所长、总设计师同志精心组织、全面安排。这项工作为米格-21f之后的新型改进改型以及双发中型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