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撤军!进军!
尚书右仆射魏仁浦发出的撤军文书已经传达各地,各地方的粮草和民夫摊派开始停止。宋军前营中,伤员和民夫先行撤退。按照最终敲定的退兵章程,最先离开是伤员,其次是回迁的百姓和民夫,接着便是御驾,最后是主力军。
可计划终究赶不上变化。就在撤退开始进行后,定州方向来报,辽国大军在边境集结,似有大规模入境的情况。根据前线的预测,此次辽国兵力大概在二十万左右,这个数量已经超出救援太原的需求,很有可能辽国要直接攻打大宋。
面对这种情况,宋太祖当即下令,韩重赟部移兵镇州,赵赞部囤驻潞州,定州守军巡视边境。宋太祖对于辽国的态度就是如果犯境,直接派兵对峙。这也是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应对方式能够更好的震慑契丹,远比派遣使者管用。
早在乾德三年,易州被契丹劫掠,掳走很多百姓。朝中大臣的意见就是派遣使者索要,并发文问罪。但这种方法,在宋太祖看来不实用,晋、汉二朝的例子就摆在那里。
为了给契丹一个震慑,宋太祖命令易州监军李谦升进入辽境,按照被掠的户数去捉拿契丹部民。最后是辽国率先放还百姓,但自始至终,宋辽双方都没有通过使者协商这事。
转年到了乾德四年,辽国趁宋国无暇北顾,派遣三万大军在易州城外狩猎。等到宋国内部腾出手,边境的雄、霸、瀛、莫、邢五州刺史奉命合兵在幽州城下演练兵马。而对于辽国派遣的使者,宋国一概不见,宋军在幽州城下驻扎了一个月才返回。
幽州演兵的事件彻底让辽天顺帝开始害怕宋国,于是下令边境不得生事。结果到了乾德五年,过了四月,还不见辽国的兵马,于是霸州守将上奏希望能够深入辽地打探虚实。这也是自建国来第一次主动前往辽境。
这几次的交锋让辽国觉得这个新兴的中原王朝与前几个不同,因此采用了更加谨慎的对策。对付草原民族,有时候讲道理没用,只有用实力说话。
宋太祖派遣大军当天便出发了,下达的命令就是,能打就打,不能打的话也不能主动后退。
宋太祖想要往宋辽边境走一圈,既然没有在太原占到多大便宜,也要震慑一下辽国。宋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辽国全面开战,辽国同样如此。既然大家都有一样的顾虑,那就看一下谁更能稳得住。
目前宋军的撤退正在有序进行,宋太祖要等到李继勋归来后,一起前往镇州。
李继勋此时还在围困云州。不得不说,边民的战斗力真的强悍,禁令一开,麟州的榷场上突然就出现了数千匹的良马。而且在云州附近,大批的武装百姓出现在辽国的土地上,他们肆意的打砸抢烧,令辽国的契丹部族惶惶不可终日。
在得到宋太祖的谕令后,李继勋要着手安排汉国归附的百姓。根据此次的命令,李继勋大概知道,要暂时放弃岚州了,而岚州愿意归附的百姓就只能优先安排到府州和麟州了。
府州靠近塞外,能够耕种的田亩并不多,大多都是沙石地。而麟州的情况要好于府州,而且麟州刚刚完成整合,一些原先依附于王家的部族被驱逐,因此有很多田亩需要分配,这正好解决了内附百姓的安置问题。
李继勋当然想直接经略岚州,可是无奈岚州的军防太差,整个岚州境内只有四个城镇,而且距离很远,一旦契丹来袭击,根本守不住。偌大的岚州,早在汉国的默许之下,被契丹大军洗劫成了白地,连最起码得水源问题都无法解决。
李继勋计划三日后撤回府州,然后给汉国报信,让他们尽快接手岚州。岚州可以还给汉国,但不能让契丹夺了去。在岚州的宋军正在安排百姓迁往麟州,这段时间岚州就成了空城,为了确保岚州回归汉国,李继勋还要时常巡查,探查辽国的动向。
宋太祖给李继勋的时限是半个月后到太原会合,然后兵发镇州。这半个月内李继勋要完成府、麟、岚三州的交接工作。
而在太原府,辽国的先锋部队已经行进到了城外五十里的位置。根据前日的哨报,有一支骑兵绕过白马岭与这支辽军汇合,看骑兵的旗帜竟然是辽国的宫帐军,这是辽帝亲军。
但更诡异的是,哨骑为了探查清楚,抵近辽营一里处,也不叫辽国派人驱逐。这种一改常态的作风,让宋军指挥层觉得来的应该是高阶将领,不似寻常部族军那般莽撞。这让一众宋军将领感到跃跃欲试,纷纷请求出战,先打败这支辽军再说。
不过宋太祖还是决定按计划,从太原府撤兵,然后进军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