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战事平息
内迁的百姓已经开始陆续到了营门外,目前需要尽快确定他们安置的地方。此次内迁的决定比较仓促,因此还未确定安置的地点。近两万户百姓,如此大的迁移规模,如何安置是个很大的问题。
现如今,宋国内蜀中的内乱刚刚平定,一些被侵占的田亩被清丈出来。蜀中或许是个安置的好地方。但太常博士们对此并不赞同,首先大规模迁移外民,恐怕会引起蜀中百姓的抵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蜀地稍不留意就会再起烽烟。
蜀中百姓这几年过的很惨,不仅被宋将王全斌勒索,就连原蜀军组成的反抗军也会劫掠他们。如今好不容易,叛乱被平定,蜀中百姓就盼望着安居乐业。如果此时有外来人内迁,蜀中百姓说不定就会猜疑,继而再次爆发反抗。蜀地的方案被太常博士们坚决反对。
而李光赞提出的建议是全部安置到山东去。山东地多人少,此次契丹之祸就是因此发生。山东人口太少,在广袤的土地上无法形成有效的防护力量。河东之地离契丹太近,这些受尽契丹折磨的百姓肯定不同意,最适合安置的地方目前来说只能是山东了。但是忧虑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山东百姓极度排外。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祖辈的土地平白让与外人耕种。
对于这种顾虑,李光赞说:“陛下若担心山东百姓抵制,可以借此次契丹乱整合州县,将山东百姓迁移到城中,让晋阳移民安置到登州以东。分而治之,可以减少二民之间的摩擦。”
这个建议宋太祖很赞同。首先山东之地土地肥沃,也是产粮之地,正需要人力耕种。而山东经契丹乱,百姓房屋田舍大多被毁,正好可以趁此时机重新丈量田亩。契丹渡海来战,这让宋太祖开始担忧海上的防护,山东需要造新城巩固边防。
至于为何不打散移民安置,除了很多都是宗族势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若是过于分散,就会被本地人欺凌甚至灭杀。晋八王之乱时,就有流民逃到蜀地,结果就被蜀中流匪虐杀。
而若是移民人数过多,则会进而吞并本土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宋太祖会在登州设立一军,作为维护治安之用。
迁移之地已经确定,宋太祖当即下诏,让百姓迁往山东之地,并令沿途州县做好供给准备,解决百姓的餐食问题。同时给登州刺史下诏,让他清丈登州以东的田亩,准备建城。
一件大事敲定,宋太祖也放松了紧绷的心弦。如今就等着李继勋归来,大军就可以开拔前去镇州了。
而李继勋此时,正在府州城外注视着辽国的动静。可奇怪的是,云州自解围后,没有任何动作,连最起码得侦察都没有。李继勋当时撤军时,为了防止辽国追击,可是先放火烧了辽国的军马场,如今三天过去了,军马场的火已经吗,蔓延到云州城下,也不见辽国出城救火。
而云州之所以如此安静,那是因为守臣耶律奇被天赞帝一纸诏书擒杀了。而新任的守臣还未到任,城中将士担心宋军放火是为了吸引军队出城再围而歼之,因此谁都不敢擅自行动,一旦因此城破,整个族帐都有可能被灭。
原云州刺史耶律奇是罨撒葛的亲信,在罨撒葛逃亡沙陀后被诛杀。罨撒葛虽然暂时无事,但他的党羽都被剪除。卦师魏璘曾为罨撒葛卜算过,算出他会因为谋反事获罪。这件事天赞帝知道,因此对罨撒葛一直有戒心,不断地削弱他的实力。
而新任的云州刺史迟迟未到,是因为在上京城外被匪徒截杀。这个消息上京和云州都不知道,才出现了刺史空缺的情况,这个情况要一直持续到九月,这段时间内,整个云州都不敢有任何动作。因此麟州、府州、岚州、云州在这一年的后半年是最平和的时段。
云州的大火,也迫使很多部族远迁长城以北,宋国的马贩子们也因此断了财路,不过这些人不久后就将目光投向了西域,那里正在发生一场战争,战场上遗落的马匹多的是。
李继勋在府州观望了几天后,决定赶赴太原,与宋太祖会合。
经过两日的行军,李继勋从塞外赶到了太原城。宋太祖接见李继勋询问了府麟二州的情况后,褒奖了李继勋。此次亲征虽然未能攻灭汉国,但是成果也不小。不仅削弱的汉国,还打败了契丹,让士卒的信心倍增。更重要的是,府、麟二州的外部威胁也解除了,这块宋国的飞地彻底的掌控住了。
此间事情已了,宋太祖当即下令,明天大军开拔,前往镇州。
翌日清晨,宋营吃过早饭后,开始陆续拔营而走。当城楼上的赵匡禹和刘继业看到宋太祖的仪仗向东而走时,心里都长舒了一口气。
皇帝的仪仗一旦走,就不可能回头。如果是军队主将离开,还可以担心他们掉头杀个回马枪。但是皇帝仪仗就不可能,随行的军队也不会回头。这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威严,一个君主的权威。
看着宋军连绵不绝的行进队伍,整个太原城上都明显放松了起来。不用再打仗了,不用再死人了。
一切都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