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弃城
中城漫水之后,西城和东城之间仅仅只有城墙连接。这会增加守城的难度,也会让宋军更容易攻城。太原城城墙的高大,在积水之时,恰恰会成为要害之处,过高的城墙,被水浸泡,底部会不稳,容易摧塌。而宽阔的城楼,又会成为炮车攻击的要处。
如今城中兵丁不足,完全守不住太原城。而且最致命的是,守城之中,最忌讳死守,这是自绝生路。之前刘继业根本打不过宋军,为何还要袭营,就是在于疲敝宋军,使他们昼夜不得息。若能将宋军营寨驱逐远一些,能为太原城赢得更多的作战空间。而如今大水漫城,诸门皆闭,只有困死的结局。
刘继业与赵匡禹来到中城,此时水已经漫过河道。中城在修建时,就为了避免水患,将河道挖的很深,而整个中城就像一个巨大的台阶,足有六处高差。此时城内河水已经漫过第二处河堤,水势虽缓,但涨水的速度很快。
此时中城已经没有物资和人员居住,与东西二城连接的城门也被巨石堵住。太原城的守卫力量已经严重不足。经过前几日的战损,目前全城兵丁仅剩九千余,加上青壮民夫,也只能凑足三万。这些青壮民夫是临时召集,战力不说,军纪全靠禁军威慑。生死抉择之间,这些人能有多少人选择坚守,还未可知。
太原三城周长数十里,这三万人如何守?宋军是四面围城,根据宋军的营垒规模,最少也有五万战兵。加之本来就有分散汉军兵力的意图,四面同时攻城。至于其他州县的援兵,都被宋军派遣的小股骑兵围着,根本没人敢来救援。赵匡禹想放弃中城和东城,集中全部兵力,死守西城,这是最稳妥的方法。
“刘将军,看这漫水速度,不出三日,中城就会被淹,而城外也就这几日水也会涨上来。我们要提前应对了。”
刘继业说道:“赵将军,宋军乘小舟攻城,多半为了减轻重量,不会着重甲,弓弩箭矢城中存量还足够。只是箭矢全存放在西城,运输多为不便,一旦供应不及,恐怕无法压制宋军。”
“刘将军,我们放弃中城和东城,集中全部资源守西城如何?”
刘继业闻言有点诧异,不是觉得这个方法不行,而是弃城对于城中军民影响太大,而且作为主政者的刘继元未必同意:“这,弃城一事事关重大,我们决定不了。”
主动收缩防守在兵法上说的过去,可是,在百姓眼里,就是无法守住,百姓会恐慌。这是一个极为冒险的行动,谁都无法承受这个责任。这也是作战中,不能轻易后撤的原因,谣言一起,恐慌就无法遏制,后撤就会变成溃退。
赵匡禹来到皇宫,见到汉主,并将这个策略告诉他。刘继元听后,很是犹豫,主动弃守和被攻陷,在统治者眼里是一样的,在老百姓眼里更是如此。守城在于一个信念,活下去的信念,能守住的信念。
百姓的支持和士兵的拥护,是是否能守住的根本。刘继元平时很残暴,但在此时却要考虑百姓的想法。他知道赵匡禹弃守是为了更好的守城,但顾虑使他不得不问清楚。
“赵将军,若是弃守,是否能守住太原,这事关国运,朕需要给百姓一个交代。”
“陛下,城中士兵不足,无法兼顾全城。而且中城被淹,物资士兵支援,都极为困难。若是固守西城,外臣有信心能守住。”
刘继元看着赵匡禹,继续说道:“朕并非不信任将军,希望将军说一下如何守,若是连朕都无法说服,朕又如何说服百姓士兵。”
赵匡禹理解刘继元的谨慎,毕竟若是失败,他就是亡国之君。“陛下,汾水漫城后,水位距离城头颇近,宋军可轻易登临。城外羊马墙、马面、郭墙、女头、箭楼皆没,仅凭炮车弓弩无法遏制宋军。外臣有一个想法可以一试。”
赵匡禹请来纸笔,画出他的想法:“外臣想以砖石为底,木板为身,在城墙上加盖一层木城墙,这样可以居高打击宋军。另外再以巨石阻塞中城的城道,即便宋军占了中城,也无法进入西城。”
刘继元看着赵匡禹绘制的木城墙,颇为赞叹,这样就凭空多了一道城墙,而且木墙轻便,不会给城基造成多大压力。城中木材还有很多,东城迁移后,拆下很多木材。
刘继元想到一个问题,旋即问道:“若是宋军抵近城墙,弓弩射不到,宋军以爪钩登墙怎么办?”
刘继元说的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宋军万一突入墙下,以抓钩攀附,还真的无法阻止。
赵匡禹说道:“陛下这个问题,外臣早已想到。城中竹木还有很多。若是削尖做成竹枪,然后密集排列,枪尖朝外,固定在木城上,宋军便无法靠近,若是绑扎的密集,宋军的刀斧也无法砍斫。”
听到这个防御方法,刘继元便同意了弃城。当然这是暗中弃城,为了防止百姓多想,并未告知弃守。
刘继元下令,让全城百姓参与建造木城。另外派遣了两千士卒和四千民夫,去守中城和东城。其余的所有军士都在守西城。即便东城、中城被攻破,损失的也只有这五六千人,但若是守住,那便是最好的结果。统治者都是如此,从来只看中最终结果。
太原城的木城墙很快便有了雏形,现成的木板和横梁,不需要太规整,只要坚固就行。城外的宋军,看着远处不断出现的木板,发觉不妙,连忙去通知主将。
此时宋军营垒距离城墙约有三里,炮车的射程根本够不到。而刚才宋军哨骑是在西北侧的长连城上观察到的情况,那里距离城墙也有接近二里的距离。长连城只是一处高堤而已,两侧都是陡坡,无法大规模布置营地,因此只作为哨兵观察之用。
接到哨兵报告的党进,也是骑马来到此处。看着高高垒砌的木城墙,党进气愤异常,本身汾水距离城头不过一丈有余,两日的时间就能够涨到这个位置。现在凭空多出两丈高的木城,党进如何不心急。
“魏司使在何处?” 党进向身边的亲卫问道。
“正在北营查验器械。”
“去请魏司使过来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