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蜀地之二十七
那天,关中月在占斌同学陪同下,看完了金沙博物馆,她久久回忆商周太阳神鸟金饰的巨大造型,觉得简直美妙绝伦。
占斌说:“这件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才002厘米的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你们看看,它这金质,纯度非常高,那个时候,能把金矿提炼出来,纯度能够达到这么高,真的难以置信。你们再看它的形制,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现在的机器制作,才能达到这么均匀的厚度。它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是如何刻出来的?内层图案中心是一个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所以命名为太阳神鸟。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关中月能感觉他说话时的激动心情。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古蜀先民金器制作工艺、青铜文明以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实物资料。
金沙博物馆的建筑物顶子上,就是采用太阳神鸟的造型,美丽大方,采光好。
关中月有一次去甘肃陇南市成县机场乘飞机时候,一进候机大厅,抬头看到了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商周太阳神鸟金饰的彩绘图案,她惊喜地叫起来。机场大厅里的工作人员也很惊奇,说:“南来北往那么多乘客,就你一个人发现并叫出商周太阳神鸟的名字了,不简单。”
关中月想起老同学占斌带她参观金沙博物馆的情形。
占斌同学说他们严寒酷暑中趴在地上做发掘工作,关中月不由得心疼他们,说:“人人都说考古工作人员辛苦,真的是没想到会这么辛苦。”
占斌说:“好在我们的工作值得。”
“太值得了。”跖说。
关中月道:“那么,我看《盗墓笔记》,那么刺激,从你们专家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写小说的人胡编乱造的,有没有一点道理?”
占斌道:“其实我们的故事非常精彩,但是也常常枯燥乏味。”
跖问:“如果给你一件文物,你能不能靠肉眼分辨出真伪?”
占斌露出笑容,说:“基本没有走眼过。”
关中月道:“文物鉴定有没有诀窍?”
占斌道:“电视节目上有诀窍。我们嘛,见得多了,一眼假,或者一眼真,凭感觉也能分辨出来。我上大学的时候,那些文言文,成篇成篇,我都一字不落背得滚瓜烂熟。可以说,古籍资料基本都是烂熟于心,这样我们发掘过程中,就能够把文物特征和历史资料融会贯通,甚至古今中外,都可以比较研究。”
关中月道:“你学得扎实!”
占斌同学说:“我们环县一中的老师和学生,都有这种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跖问:“占斌,你当初考到哪个大学?学的就是考古专业吗?”
关中月抢着替他回答了,“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考到川大的同学,就是考古系。”
“那个时候不叫考古系,是历史系考古专业。”占斌说,“我不单是咱们班唯一的,也是咱们学校第一个考到川大的人。”
“那么,你毕业后就没打算回去?”
“回去没有我的事啊。”占斌说,“我先分配到江油县,后来调到绵阳市,还去了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回到成都市的。”
关中月道:“对了,你上次同学聚会,你还给母校赠送了三本书,都是你写的专业书籍。我也想要,你给我一套,让我拜读一下,学习学习。”
“哦,是,能给一中了。以前的那三本现在已经没有了。以后出版了我的几本专业书籍,手头就有,我回去给你拿。”
当关中月拿到唐占斌同学著述的书籍时,她几乎抱不动那样的大部头著作。太沉重了,太厚实了,翻看书,哗哗哗,内容太丰富了,照片,绘图,文字,简直就是百科全书似的,一种庄严感,让关中月不忍一下子就扑上去阅读,她得沉下心来,净手,焚香,稳住心,凝着神,慢慢地读。就像林黛玉说的:“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两年的功夫呢。”可见,品味别人的作品,费时超过创作者啊。作品创作者耗时十年的《红楼梦》,不是被研究了一百多年了吗?
蜀地不仅有惊人的古代文明遗迹和璀璨的文物,默默讲述了这块厚重土地上的人类文明,还有红色文化不容忽视。
2024年2月13日,古历正月初四日,关中月和跖到了苍溪县,去红军渡。早晨先上了西武当山,因为西武当山跟红军渡在同一个景区,西武当山下是一个山谷,通到嘉陵江边,谷底和嘉陵江边就是红军渡。
西武当山上基本没有游人,跖把车开到一个山头的停车场上,然后他们俩在清冷的晨雾中上到仰天楼。随便转了一圈便下山,又把车停在嘉陵江边的停车场。过了马路,到红军渡纪念馆参观。
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他们走进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看到了红四方面军的许多熟悉的名字。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到了川陕边区,艰苦奋战,历时两年多,创建了中国的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为了给红一、红二方面军北上创造有利条件,红四方面军在苍溪、 阆中、广元三地相接的嘉陵江段发动了“渡江战役” 。敌人为阻止红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一线。
当时嘉陵江东岸的大小船只被国民党军破坏殆尽。1935年2月红军在离塔山湾15公里的苍溪王渡场附近的东河岸边,搭建临时工棚,集中技工、民工350多名,在厂长张承宽、副厂长兼工会委员长李在安带领下,日夜加班,隐蔽造船。没有铁钉,战士和工人们就用收集来的废铁,用土法熔炼制造。当地群众也从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有的把盖房木料扛来了,有的把点灯或油家具的桐油送上工地。军民协力,经过一个多月辛勤劳动,造出了可以同时运载三个团的“五板子船”。还用毛竹扎了三座浮桥,当时曾流传着顺口溜:“背靠复平梁,面朝响水滩,红军造船厂,藏在密林间。”
船造好后,于3月27日黄昏,采取人抬马拖陆地行舟的办法,把75只木船和浮桥材料秘密运至塔山湾渡口附近。
1935年3月28日夜,嘉陵江战役打响。24天后,南起梓潼、北到川甘边界,纵横三百里的土地上红旗漫卷,恢宏的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结束。
关中月远远看到了嘉陵江边的旧堡垒墙上醒目的红色大字标语“打过嘉陵江,迎接党中央”。不由想起百岁老红军,当年红四方面军女红军王定国画的画,刘华清题写《强渡嘉陵江》。
老红军王定国被称作“九趾女红军”,因为她在长征途中,翻越雪山时候,脚趾被冻坏,她用手一拨,一根脚趾就掉了。
后来王定国在西路军苦战河西走廊时,被俘,她机智勇敢地与残忍暴虐的顽敌斗争,最后逃离虎口狼窝,辗转来到了兰州,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
在八路军办事处,她与负责人谢觉斋结为伴侣,跟谢老学习文化知识,练习写毛笔字和绘画。她凭着记忆,画出了许多革命斗争中的画面,具体形象,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关中月每每进入八办纪念馆,都久久地瞻仰谢觉斋的塑像,回味王定国老妈妈在这里工作的情景,感动不已。
所以,当她在苍溪县红军渡,独自行到渡江指挥所,看到强渡嘉陵江战役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等同志在此直接指挥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的历史画面和历史文物她激动的心在发抖。
渡江指挥所即谭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川北民俗建筑风格四合院,原系九区三乡苏维埃政府办公地。
门口的楹联是这样撰写的:
运筹帷幄飞舟强渡;
调遣天兵始步长征。
新疆的意思是徐向前在此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指挥十万红军,撑着小小竹筏飞速强渡嘉陵江,从此踏上长征路。
左右厢房的楹联也是这样的英雄气概。
巍然若白塔雄韬伟略突天堑;
热血涌嘉陵激浪飞舟唱大风。
这副楹联也表现出红军热血沸腾,突破天堑,渡江作战的精神气魄。
西渡建神功高擎赤帜清华宇;
北征扬士气直捣黄龙捍禹疆。
这副楹联用了典故“直捣黄龙”,那是宋朝名将岳飞为迎取徽钦二帝还朝激励将士们的豪言壮语——“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由此得到这个成语。黄龙府曾是金扫灭残辽、鲸吞北宋的战备物资基地和物流周转中心,岳飞此言表明主战态度及必胜的决心。
这副楹联也有扫荡残余势力,抗击日本侵略者,夺取革命胜利,捍卫国家疆土的决心。
看到立在指挥所里的石碑,上面的红色标语,关中月想到这一支队伍从此渡江,未来的路何其艰难!参观到这里,观者无不肃然起敬!
墙上展示的作战地图和当时的一些珍贵照片,也令人振奋。有一幅图片,是“巾帼抬子——妇女独立团”,妇女独立团于1935年2月组建于旺苍坝,连以下干部战士大都是川北农村姑娘。妇女独立团成立时正好赶上部队紧张地进行渡江准备,转运大量伤员和军需物资这一光荣任务就落在女战士身上。运送伤员需要担架,她们用绳子将两根竹竿编织成简易担架。由旺苍坝出发,经永宁铺抬往中坝方向,浩浩荡荡,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川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巾帼抬子”便成为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对妇女团的亲切称呼。巾帼抬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完成了运送伤员的任务,还将红军驻地大量军需物资抬送到60公里外的永宁铺,为部队渡江作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看到这些图文,有多少故事蕴藏期间啊,不知道当年抬担架的支前妇女,现在还活在世上的有几个人,有没有人采访过她们,记录下她们的人生轨迹;有没有人关心她们老年时候的生活,减轻她们老病的痛苦。
关中月看到一幅图《打草鞋,穿陋衣》,展示了红军长征时缺衣少药的图片,还有红军使用过的医疗器械、长征中红军避风雪用的雨布、长征中红军御寒用的破麻布片、红军爬雪山时自制的棕背心。
那时候,红军长途跋涉行军作战,衣服消耗大,又得不到及时补充。老红军黄良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在会理,我们住了一个星期,打草鞋、补衣服。有的衣服实在不能再补了,便把缴获地主、反革命的那些红绿大褂,拿出来改一改穿。开始时,几个人穿还不觉得怎么刺眼,后来穿的人多了,五光十色太难看了,必须染一染再穿,可当时又没有染料。怎么办呢?大家开动脑筋,把废电池里的碳棒取出来煮衣服,终于染成了不红不绿的颜色。这样我们又换上了一次新装。”中央红军到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只剩两万多人,枪支弹药很少。杨尚昆回忆说:当时“衣着也不整齐,破破烂烂,五颜六色都有,就是领导干部也不成样子,穿的是用藏民氆氇做的毛坎肩,披在身上像一个破口袋”。
看到这里,关中月含泪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