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129章 【苏德战场】维堡战役(下)

第129章 【苏德战场】维堡战役(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四维堡战役(下):告别另一个曼帅

    1944年6月20日,列宁格勒方面军突破芬军在拉多加湖西岸的曼纳海姆防线,并夺取了维堡,完成了苏军统帅部交付了作战任务。qingzhume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因此晋升元帅军衔,他是继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之后,第5位在苏德战争期间晋升为元帅的苏军将领。

    斯大林给戈沃罗夫的新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他要求列宁格勒方面军继续向维堡的西北方向进攻,将战线推进至苏联认可的“新国境线”。之所以说任务艰巨,是因为方面军在战役之初投入了2个集团军,即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和切列帕诺夫的第23集团军,共计188万人。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战,2个集团军损失3万余人,其中纯减员(阵亡、失踪、被俘)6018人,负伤24011人。这些损失基本上都是来自一线战斗部队,所以方面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同时,芬军的防御作战依托着坚固的工事,兵力损失要比苏军少得多,而且他们还陆续得到了加强。所以,苏军在战前的兵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从6月25日开始,戈沃罗夫命令第21集团军继续展开攻势。但直到7月9日,苏军的进攻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反倒是芬军在7月3日获取了一份苏军情报,得知苏军第63步兵师和第30坦克旅正在指定地区集结,准备发动下一轮进攻。根据这份情报,芬军于当日凌晨4时,出动80架轰炸机并集中250门火炮轰炸了苏军的集结地域,造成苏军一次惨重伤亡,进攻也因此推迟了2个小时,并没有达成目标。

    在此期间,切列帕诺夫的第23集团军在右翼取得了一些进展。他们也突破了芬军的第三道防线,并渡过武奥克萨河,在北岸建立了一个登陆场。波罗的海舰队所属海军陆战队夺取了芬兰湾内的比约尔克群岛,扫清了芬兰湾内除北岸以外的所有芬军。南岸的苏军第59集团军在舰队的配合下,陆续夺取了维堡附近的岛屿。但在试图从芬军防线后方登陆时,被赶来增援的德军和芬军阻止。至此,列宁格勒方面军在维堡方向的作战基本结束。

    在拉多加湖以东,即南卡累利阿地区,是苏军进攻的另一个主要方向。担任进攻任务的是苏军卡累利阿方面军南段集群,包括戈列连科指挥的第32集团军和克鲁季科夫指挥的第7集团军,兵力20万余人。

    其中,克鲁季科夫的第7集团军部署在拉多加湖东岸至奥涅加湖之间。当面芬军是第5、第6军,兵力76万人。这个地区属于曼纳海姆防线的延伸地段,同样有芬军精心构筑的工事。

    在奥涅加湖北岸部署的是戈列连科的第32集团军,当面芬军是第2军,兵力54万人。此外,卡累利阿方面军北段集群所属的第14、第19和第26集团军已经做好准备,一旦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南下增援,就立即转入进攻。

    在进攻地段的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上,苏军两个湖区的舰队负责配合陆军的行动。除了所属舰炮为己方提供炮火支援外,切罗科夫指挥的拉多加湖区舰队还奉命准备在芬军防线后方实施登陆。

    梅列茨科夫将进攻的主要方向选在了第7集团军地段,这个地段在两湖之间。在这里,苏军可以利用地形,丰富苏军的进攻手段。为此他将70的兵力、83的炮兵和94的坦克都集中在第7集团军的地段。使苏军在这个地域比芬军兵力多了近1倍、技术兵器多5倍。

    就在苏军第7集团军即将展开进攻时,曼纳海姆于6月18日命令防御最前沿的芬军从斯维里河南岸桥头堡后撤。原来,在拉多加湖以西进攻的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所属的两个集团军已经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的第二道防线,为了让战线统一,他决定将这里的芬军撤到新国境线一带,否则处于南卡累利阿地区的芬军有被包围的危险。

    撤退行动很顺利,第6军和“奥勒内茨战斗集群”撤到了维斯里河北岸,与苏军隔岸对峙。其余部队则撤往第二道防线。

    为了破坏芬军的撤退行动,梅列茨科夫决定提前进攻。6月21日11时45分,苏军罕见地在白天的正午开始进攻。经过炮火准备,苏军开始强渡维斯里河,一支规模不大的“苏军”乘坐木筏驶向对岸,芬军前沿的火力点看到人头攒动的木筏,纷纷开火拦截。就在这个时候,苏军的火炮再次开火,目标是芬军暴露的火力点。不久,这些火力点就被苏军的炮火摧毁。

    原来,这是苏军精心安排的一次假进攻,派出去的木筏上,一共只有16名苏军,其余都是用稻草捆扎的草人。经过此番打击,芬军在前沿的火力点几乎全部丧失。

    真正的强渡是伴随着苏军的第二次炮火准备进行的。为了渡过宽300~400米的维斯里河,苏军集中了大量的渡河器材,其中还包括200辆水陆两栖汽车。首先渡过河的是侦察和保障梯队,到达对岸后,他们立即清除了苏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利用这个时间,后续的步兵也抵达对岸。2个小时后,近卫第37步兵军主力渡过维斯里河,开始向芬军发起进攻。

    苏工兵部队的效率非常高,他们在当天一共架设了20个门桥渡口和2座舟桥,第7集团军部队迅速通过的这道天险,并在当天在北岸建立了一个宽16公里、纵深8公里的登陆场。这一天,第32集团军也在奥涅加湖北岸发起攻势,进展同样顺利。

    苏军凌厉的攻势,加快了芬军从南卡累利阿撤退的速度。根据曼纳海姆的命令,芬军所有部队撤往第二道防线。

    从6月22日起,苏军尾随芬军追击,沿途纵横的水网迟滞了苏军的推进,本就不多的道路也在芬军撤离前遭到破坏。为了加快进攻速度,方面军司令员梅列茨科夫命令拉多加湖区舰队实施一次两栖登陆作战。这次登陆作战计划投入1个海军陆战旅,在芬军第二道防线西端实施,目的是协助第7集团军突破芬军第二道防线。

    6月23日拂晓5时,登陆行动开始。拉多加湖区舰队首先用舰炮打击了沿岸地带,空军也出动轰炸机实施了空袭。6时,苏海军陆战旅的士兵成功登陆,并立即向芬军发起进攻。至当天日终,海军陆战旅所属3159名官兵运送到芬军后方,并切断了芬军沿海岸后撤的公路。

    6月24日,芬军为了夺回后撤通道,向苏海军陆战旅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经过激战,陆战旅逐渐支撑不住,携带的弹药也所剩无几。更严峻的是,从正面撤下来的芬军第6军的部队越来越多,他们纷纷涌向公路。危急时刻,梅列茨科夫和拉多加湖区舰队司令员切罗科夫决定继续向登陆点输送一个旅和一个高射炮团。同时,空军和湖区战斗舰艇集中火力打击撤退的芬军。

    至此,芬军撤往后方的通道被死死封住,芬军被迫改走乡村小路向北撤退,大量的重型武器被丢弃在战场上。

    这次两栖登陆行动虽然取得了成功,可并没有包围歼灭多少芬军,苏军统帅部对这次行动非常不满,斯大林又一次严厉地训斥了梅列茨科夫,指责他的第7集团军在正面推进速度太慢,导致芬军第5军顺利逃脱。梅列茨科夫也是有苦难言,在进攻的路线上,道路不仅被破坏,芬军在布设了大量的地雷,仅仅排雷工作就耗费了苏军大量的宝贵时间。

    6月25日,第7集团军攻取了奥罗涅次。6月27日,第7集团军和海军陆战旅会合,然后继续向西北推进。在此期间,第32集团军主力向西进攻,逐渐逼近新国境线。另一路则南下,于6月28日攻占彼得罗扎沃茨克,打通了摩尔曼斯克通往内地的铁路线。

    进入7月,第32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已经形成统一的进攻战线。尽管芬军的抵抗并不激烈,但他们的推进速度仍然很慢,因为道路太少,还都被芬军用路边砍倒的大树阻断。桥梁自然是一座也没有给苏军留下,全部被炸毁。7月9日,芬军全部撤到沿新国境线构筑的新防线。苏军也推进到了这里,并攻取了新防线南面的洛伊莫拉、皮特凯兰塔,突破了新防线。但随即被芬军的预备队击退。

    至此,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都大体上推进到新国境线一带,战线在接下来趋于稳定。

    8月4日,曼纳海姆当选为芬兰总统。9月19日,他与斯大林达成停战协议,以割让领土、支付战争赔款,削减国防军数量的代价退出了战争。

    曼纳海姆小传

    1867年,曼纳海姆出生在芬兰一个没落贵族家庭,那时的芬兰处于沙俄的统治之下。1887年,他考入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尼古拉骑兵军校。1889年进入沙俄圣彼得堡近卫骑兵团,因才能出众,很快在军中脱颖而出。1893年,被选调到为皇室驯马的“王室马厩管理所”,为自己的履历增加了一抹亮点。

    1904年,曼纳海姆升任第52龙骑兵团团长,驻守在中国的满洲里,并参加了1905年的日俄战争。俄军虽然最终战败,可曼纳海姆因战功晋升为上校。1906年,他跟随一支法国考察队进入中国新疆从事情报工作。在之后的两年中,足迹遍布西北和华北8个省,行程14万公里,为俄军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

    一战爆发后,曼纳海姆奉调回国。此时他已经是一名少将,并以师长、军长等职率部与德军交战,又因战功擢升为中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对新生的苏联怀有敌意的他辞去军内一切职务返回芬兰。

    1918年5月,亲德的斯文胡伍德成立新政府,宣布芬兰独立,曼纳海姆随即被任命为芬军最高统帅。但斯文胡伍德命令他镇压国内的亲苏势力,他没有遵命执行,并辞去了芬军最高统帅的职务。这一年,曼纳海姆已年逾五旬。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斯文胡伍德下台。曼纳海姆以强硬手段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在其担任芬兰摄政长官的半年多时间里,他主动改善了芬兰和英法等国的关系,以此获得了西方对芬兰的承认。1919年7月,曼纳海姆在芬兰历史上首次选举中落败,再一次离开权力核心。

    1931年,64岁的曼纳海姆重新出山,担任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在他的主持下,芬兰在苏芬边境的卡累利阿地峡构筑了著名的“曼纳海姆防线”,这条防线在几年后的苏芬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9年,苏联提出用苏联北端、临近巴伦支海的摩尔曼斯克地区换取芬兰的维堡。苏联此举是为了改善北部列宁格勒方面的边境安全,根据双方在1920年签署的和约,列宁格勒距离两国边境线仅有30多公里,一旦发生战事,防御态势极为被动。

    时任芬军总司令的曼纳海姆建议政府接受苏联的建议,毕竟维堡所在的卡累利阿地峡是双方有争议的领土,苏联主动提出互换土地的方案,有利于芬兰东部边境的稳定。但芬兰政府最终拒绝了苏联的提议,两国从此交恶。

    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当时的芬军只有20万兵力,装备也远不如苏军。在曼纳海姆的指挥下,芬军充分利用卡累利阿地区多湖泊、沼泽、森林、河流的地形,依托曼纳海姆防线抵御苏军的进犯。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芬军在苏军进攻的各个方向成功击退了苏军,造成苏军大量的人员伤亡。可毕竟芬兰国力有限,苏军在经过调整后,在铁木辛哥的指挥下,再次入侵芬兰。芬兰最终战败投降。1940年3月,双方签署不平等和约,苏联不仅获得了包括维堡的卡累利阿地峡,还总计上芬兰丧失了10的国土。

    战后,曼纳海姆痛苦地说:“该条约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芬兰这时已经和德国越走越近,双方虽然没有正式缔结盟约,但芬兰同意配合德国共同出兵苏联,并允许德军进入芬兰。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德国大量的物资援助,包括芬兰短缺的生活物资以及提高军队战斗能力的重型武器。

    战争爆发后,30多万芬军从苏联北部侵入,并于当年9月基本上收复了“苏芬战争”期间丢失的卡累利阿地区。此后,芬军没有再南下进攻近在咫尺的列宁格勒,这为苏芬两国在战争后期和谈留下了余地。希特勒为此多次催促曼纳海姆,并许诺由其统一指挥芬兰境内的芬兰和德国部队,也遭到了曼纳海姆的婉拒。

    1941年11月,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芬兰国内开始怀疑德国能够赢得战争,曼纳海姆随即提出加强卡累利阿地区的防御。1942年11月,德国再次兵败斯大林格勒。曼纳海姆意识到,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为了芬兰的最高利益,他支持政府和苏联改善关系。但此时的芬兰在军事和经济上严重依赖德国,并且国内还有20万德国军队,芬兰即使想脱离德国的控制实际上已经很难实现。

    1944年夏,苏军反攻的号角在卡累利阿地峡吹响。芬军虽然拼命抵抗,仍然无法阻止苏军的推进,至8月中旬,芬军再次失去了卡累利阿地区。

    1944年8月4日,77岁高龄的曼纳海姆当选芬兰总统,掌控芬兰政治和军事最高权力。他随即着手和苏联谈判,并于9月19日与苏联达成协议,接受了苏方提出的苛刻条件,正式退出了这场战争。

    1944年11月,在苏联的压力下和国内的一些反对声中,曼纳海姆辞去了总统职务,然后离开芬兰前往斯德哥尔摩养病,后来又前往瑞士。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1951年1月27日,在回忆录即将完成之际,曼纳海姆病逝于瑞士洛桑的州立医院,终年83岁。

    二战期间,希特勒对这位并不太配合的盟国统帅十分尊敬。1942年6月,希特勒曾亲赴芬兰为曼纳海姆祝寿,虽然希特勒的目的是让芬兰出兵,但这样的示好举动已经十分罕见。

    作为曾经的对手,小曼纳海姆11岁的斯大林对其评价也很高,他曾经对到访的芬兰特使说:“你们芬兰人亏欠你们元帅的太多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