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128章 【苏德战场】维堡战役(上)

第128章 【苏德战场】维堡战役(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苏德战场】十次打击之四维堡战役(上):和芬兰的历史积怨

    从列宁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向北延伸,一直到北冰洋的巴伦支海,苏芬陆地边境线长达1500多公里。xinmanme二战期间,这里通常不算是东线战场,德国将这里称为“芬兰战区”,苏联分得更具体,以摩尔曼斯克为核心的北部称为“北极战区”,将南段称为“列宁格勒以北战区”。

    1944年初,苏军北方的三个方面军,即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发起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从列宁格勒城下驱赶到楚德湖一线,这里距离列宁格勒有200多公里远,彻底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2年多的围困。

    在列宁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芬兰军队距离该城仍然只有几十公里,威胁着列宁格勒的北部安全。

    1944年春,斯大林在权衡是继续打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还是对付北方的芬兰军队。苏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提出先打击实力较弱的芬军,在收复苏联国土的基础上,迫使芬兰尽早退出战争的建议,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不久,他提交了一份作战计划,正式将列宁格勒以北的、拉多加湖战区反攻作战提上日程。这次作战行动,被后来定义为苏军1944年十次打击的“第四次打击”。

    芬兰和苏联的积怨源于领土争端,这是芬兰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加入轴心国阵营的最重要的原因。两国之间的争端要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的沙俄击败瑞典,并在战后从瑞典那里获得了芬兰的统治权。此后,芬兰和沙俄度过了一段相对和睦的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沙俄推行“泛斯拉夫主义”,企图从文化和宗教上同化芬兰人,遭到芬兰人的抵制,双方的关系也趋于紧张。

    一战末期,沙俄的统治被推翻,芬兰借机寻求独立。新生的苏联试图在芬兰建立一个亲苏的政府,然后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并入苏联,但芬兰方面却与英法越走越近。1918年,新政府镇压了国内亲苏的势力,两国关系再次紧张。

    苏联成立后,国内和国外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以邓尼金、高尔察克为首的白军发动叛乱;英法等国借机支持白军,并怂恿波兰、芬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对苏联实施武装干预。

    内忧外患之下,苏联被迫在对外事务上有所妥协。1920年,苏联和芬兰签订协议。为了安抚住芬兰,苏联方面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国土,特别是列宁格勒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峡划给了芬兰(史称“旧国境线”)。芬兰方面自然欣然接受,殊不知这份和约给双方今后造成了一系列的领土争端。

    二战前夕,芬兰越来越亲近英法,这引起了苏联的警觉。尤其是芬兰在英法德的资助下,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此举让苏联方面理解为:一旦与英法德发生战争,敌方会从这个方向入侵苏联。

    1939年11月,二战已经爆发,苏联借机发动对芬兰的入侵,史称“冬季战争”。战争只进行了几个月,苏军在付出70万伤亡的代价下,将列宁格勒以北地区国土恢复到1920年双方签订合约前的状态(史称“新国境线”)。在双方的北部边境,苏联还侵占了本属于芬兰的大面积国土。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芬军在总司令曼纳海姆的指挥下,从北面攻入苏联。至1941年9月,芬军在拉多加湖地区推进至“旧国境线”,然后转入防御。此后的2年年多,苏军和芬军在这里形成对峙。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派出5个步兵师和1个航空队进入芬兰“北极战区”,“协助”芬军从北部进攻苏联。在苏军第14集团军的阻击下,德军的进展始终非常有限。

    至1944年夏,驻守在芬兰“北极战区”的德军是迪特尔指挥的第20山地集团军,兵力约20万人。他们的任务有三个,其一是阻断苏联从北冰洋不冻港向南进入苏联内地的铁路线;其二是掩护芬兰和瑞典境内的铁矿区和镍矿区;其三是监视芬兰,一旦芬兰单独与苏联或者盟军媾和,则立即控制芬兰全境。

    在“拉多加湖战区”驻守的是芬兰军队,共有15个师、8个步兵旅和1个骑兵旅,兵力268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930门、作战飞机248架。

    在苏芬战争期间和苏德战争初期,芬军还缴获了很多苏联坦克,芬军以此组建了一个装甲师,装备有11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德军还给芬军提供了400多门反坦克炮和数万枚专门对付坦克的“长柄火箭弹”。

    在兵力配置上,芬军的部署前轻后重,曼纳海姆把大量的部队配置在二线,以便于苏军坦克突破前沿防线后,能够派出增援部队堵住防线漏洞。

    芬军赖以阻挡苏军进攻的仍然是拉多加湖以西的“曼纳海姆防线”和以东的永备工事。从1941年11月开始,芬军就在原来的防线上构筑了新的阵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曼纳海姆就预感到德军已经输掉了战争,加固曼纳海姆防线的进度也随之加快。芬兰人充分利用了卡累利阿地峡每一处湖泊、河流、沼泽、森林和高地。把地峡变成了难以逾越的堡垒。至1944年春季,新的防御体系大部分完成。

    新防御体系由三道防线构成,贯穿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并继续延伸到拉多加湖以东,纵深达到120公里。其中,第一道防线距离列宁格勒北郊35~40公里,纵深3~5公里。由一系列工事、抵抗枢纽部、错综复杂的战壕网和交通壕沟构成。

    第二道防线位于第一道防线后方15~25公里处,纵深同样是3~5公里。这里遍布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永备工事,每公里正面有12~14个火力发射点和18~20个掩体。第三道防线位于维堡外围,并延伸到拉多加湖西岸的泰帕列,距离第一道防线79~90公里,这里的工事还没有完成,但因为这个地区水网交错,芬军可以集中兵力据守为数不多的交通要道,苏军同样难以攻克。在这条防线的身后,就是苏联主张的“新国境线”。

    在战时,芬兰已经严重依赖德国的援助,不仅是军用物资,甚至连小麦等基本生活物资也依赖德国的供应。苏芬战争结束时,曼纳海姆曾经痛惜祖国丧失了10的国土,不知道此时作何感想。

    1944年初,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从列宁格勒败退,芬兰开始主动与苏联接触,寻求退出战争的新选项。苏联随即提出和谈的6个条件,包括:芬兰与德国断交,全部拘留芬兰境内的德军(如力量不够,苏军可以提供帮助);两国国境线以苏芬战争后划定的“新国境线”为准;释放盟国战俘和平民;支付苏联6亿美元战争赔款;军队缩减至和平年代水平;将芬兰北部战略要地佩特萨莫割让给苏联。

    对面苏联提出的苛刻条件,芬兰方面根本无法满足,特别是割让国土和巨额赔款都让芬兰无法承受。1944年4月,芬兰拒绝了苏联的谈判要求。苏方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直接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了此事,德国也因此知晓了芬兰的“背叛”行为。为了教训自己的北方盟友,德国停止了向芬兰输送物资。

    这样一来,芬兰一下子陷入了孤立之中。芬兰连忙向希特勒解释,芬兰此举是为了向国内证明,谈判是行不通的。可希特勒完全不相信这套说辞。他给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迪特尔发出指令,一旦芬兰退出战争或者崩溃,德军必须能“继续守住国防线上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北方地区,特别是确保镍矿区的安全。”

    苏军部署的兵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梅列茨科夫指挥的卡累利阿方面军,另一部分是戈沃罗夫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北翼集群。其中,卡累利阿方面军又分为北段集群和南段集群。上述部队中,卡累利阿方面军北段集群包括第14、第19和第26集团军,与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在北极圈地区对峙。

    方面军南段集群所属第7集团军部署在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之间,第32集团军部署在奥涅加湖以北地区;列宁格勒方面军北翼集群所属第21和第23集团军部署在拉多加湖以西地区,他们与曼纳海姆指挥的芬军对峙。本篇介绍的维堡-彼得罗扎茨克战役就发生在这个地段。

    根据安东诺夫的作战计划,卡累利阿方面军北段集群的3个集团军首先发起牵制性进攻,拖住德军的第20山地集团军,使其不能南下增援芬军。随后,列宁格勒方面军北翼第21和第23集团军在拉多加湖以西至芬兰湾一线发起进攻;卡累利阿方面军南段集群第7和第32集团军在拉多加湖以东和奥涅加湖以北发起攻击。

    为了支援陆军的行动,部署在芬兰湾的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和奥涅加湖区舰队集结了300艘舰艇、船只和500架作战飞机。其中隶属于波罗的海舰队的大口径舰炮为苏军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起到了关键作用。

    上述部队中,列宁格勒方面军参战的2个集团军兵力共计188万人,卡累利阿方面军南段集群兵力共计202万人,加上海军的6万人,投入战役的苏军兵力总计45万人、近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8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547架飞机。

    从兵力和兵器对比上看,苏军拥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在技术兵器上,坦克是芬军的5倍,飞机是芬军的7倍,火炮是芬军的4倍。

    斯大林给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戈沃罗夫下达的任务是用十天的时间夺取维堡,他面前是芬军防御最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这位炮兵出身的大将在军中不仅以精于计算、头脑清醒而闻名,还善于指挥诸兵种联合作战。

    为了能够快速突破芬军防线,他把60的兵力和80的装备调给了左翼的第21集团军,该集团军将沿着通往维堡的公路突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戈沃罗夫要联合陆军强大的突击能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大口径火炮,形成最有力的攻坚力量,摧毁芬军在防线上遍布的永固工事。为了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第21集团军突破正面设定为125公里宽,而且随时能够得到保罗的海舰队175门100~406毫米口径的重炮支援。

    此外,在右翼进攻的第23集团军的任务是首先牵制拉多加湖西岸的芬军。待第21集团军突破芬军第一道防线后,进抵谢斯特拉河时,将接手第21集团军第97军的指挥,然后实施突击。在此期间,他们会得到拉多加湖区舰队的炮火支援,该舰队还会佯装在芬军后方登陆的姿态,以干扰芬军的防御。

    1944年6月9日,波罗的海舰队的舰炮打破了战场上的沉寂。随后,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炮兵也加入到战役前的炮火准备。炮击持续了10个小时,并伴随着航空兵1150架次的空袭。经过这次打击,苏军宣称芬军第一道防线的189个预定目标被摧毁了176个。

    6月10日,苏军继续进行火炮准备,这次炮击的重点是第21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地段。2个多小时后,古谢夫指挥的第21集团军转入进攻。在工兵和坦克的支援下,苏军很快突破了前沿芬军第10步兵师的防御阵地。其中,近卫第30步兵军沿着通往维堡的公路进攻,当天就推进了15公里,夺取了2个坚固据点,歼灭芬军第10步兵师的一个团。右翼的第109军进展稍差,他们在第一天推进了5公里。至此,第21集团军用一天的时间就突破了芬军的第一道防线。

    当晚,曼纳海姆从预备队抽调第3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投入到防线缺口,还把唯一的装甲师调往维堡公路,以迟滞苏军的攻势。当天,他从拉多加湖以东抽调了第4步兵师、从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中召回芬军的1个旅,计划用这两支部队向苏军实施反击。同时,他致电希特勒,请求解除从4月开始实施的武器禁运,尽快给芬军提供急需的弹药和反坦克武器。希特勒一面答应了曼纳海姆的请求,一面警告这位77岁的老帅,如果再和苏联人谈判求和,德军将采取强硬措施。

    鉴于苏军顺利地突破芬军第一道防线,并进至谢斯特拉河。切列帕诺夫指挥的第23集团军转入攻势,戈沃罗夫按照计划,将第97军划归给第23集团军。同时,把方面军预备队第108军调给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

    在芬军的第二道防线,苏军的进攻受阻。至6月13日,芬军从各处调来的援军也陆续抵达,更加强化了第二道防线,尤其是维堡公路地段的防御。苏军在过去的2天缓慢推进,只夺取了30多个居民点。

    鉴于主要进攻方向集结了芬军的重兵,戈沃罗夫决定调整主要进攻方向。他把第21集团军所属第110军放在了战线的最左翼,沿着芬兰湾海岸向北突击。为了配合步兵的进攻,他调来了第10突破炮兵军,为步兵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6月14日,苏军第21集团军和第23集团军继续在正面发起攻击,以麻痹芬军的注意力。第110军在第10突破炮兵军和波罗的海舰队的炮火支援下,沿海岸突破了芬军的防线,向纵深推进了十多公里。

    在接下来的4天的战中,芬军依托大量永备发射点和障碍物拼死抵抗,多次发起反冲击。但苏军的蒸汽压路机依然坚决而无情地隆隆推进,把沿途的芬军和他们的支撑点一起碾个粉碎。特别是在沿海方向,苏联海军的大口径舰炮可以为陆军提供直接支援,摧毁芬兰的堡垒,同时破坏其后方交通线。对一些特别坚固的据点,苏军则从侧翼实施迂回。

    在此期间,苏联空军也极度活跃,从6月13~17日共出动了6705 架次。同时还进行了33次空战。战至6月17日,红军终于突破了芬兰人的第二道防线。6月18日,兵锋进逼维堡。

    丢失了两道防线,并没有彻底摧毁芬兰军队。根据曼纳海姆的命令,大部分在第二道防线的芬军撤退到了第三道防线。不仅如此,更多的增援部队抵达这里,至6月20日,芬军在这里集结了7个师和4个旅。他们依托第三道防线密集的水网,准备固守维堡。同时,德军的武器援助也交付给芬军,空中也得到了德国航空兵越来越多的支援。

    尽管如此,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还是突破了芬军的第三道防线。6月20日,第21集团军夺取了维堡。至此,维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列宁格勒方面军以3万人伤亡的代价,突破了芬军的曼纳海姆防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