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 第10章 二战前的德国

第10章 二战前的德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二战前的德国:除了战争,你还有别的选择

    日耳曼人属于雅利安人种,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原先生活在波罗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现在的挪威、瑞典)。mingmengme从公元前6世纪左右,日耳曼各部落开始南迁。公元前3世纪,他们沿着易北河南下到达波希米亚北部地区,又沿着萨勒河进入图林根地区(欧洲中部)。

    日耳曼人定居中欧以后,保持着氏族组织,还没有形成国家概念。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奴隶制gh国被帝国所代替后,遂将其北部直接为邻的日耳曼部落作为征服对象。日耳曼人和罗马帝国此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争和融合。

    公元376年,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部落受匈奴人袭击,他们在获得罗马皇帝同意后,渡过多瑙河进入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次年,西哥特人不堪罗马人的压迫又起义反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又经过大约200年的迁徙和征服。在原来的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是军事征服的产物,缺乏统一的基础,王国西部居民主要讲“古法语”,而东部居民的语言是“德语”。814年查理大帝死后,帝国便日渐衰落,王室内部矛盾剧烈。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签订《凡尔登和约》,将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后来发展成法国,中法兰克发展成意大利,而是东法兰克就是后来的德意志国家的起点。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的统治权,建立萨克森王朝,正式创建了德意志国家。936年,其子奥托继位。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平息罗马贵族的反抗,向萨克森国王求助。奥托帮助教皇平息了叛乱。作为回报,962年2月2日,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教皇为奥托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此后的800多年,德意志都一直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12世纪中期,统治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弗里德里希一世从1154年至1186年6次远征意大利。持续30余年的征战,意大利人民的鲜血染红了弗里德里希的胡子,他因此而获得“巴巴罗萨”(barbarossa,意为红胡子)的绰号。这个绰号在二战时,再一次被世人所熟知。

    当时的德意志,工商业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并没有像法国那样形成全国性的经济利益体系,而是按地区形成利益集团。各地区牢固的自然经济形态,恰恰为各邦专制提供了经济条件。此时,为了征服意大利,德意志国王又不得不向国内的封建领主做出让步,地方势力逐渐可以同zy君主相抗衡。126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康拉丁在亲征意大利时被俘,并被送上断头台,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告终。从此各大封建领主不再受制于国家,各自发展自己的独立势力,逐渐出现了300多个邦国。帝国皇帝也不再是世袭,而是由最有权势的诸侯选举产生。

    在各邦国中,对德意志的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的核心地区是勃兰登堡,12世纪以后在阿斯卡尼亚家族的统治下开始强大。13世纪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后者在15世纪又被波兰征服,并签订《托伦和约》。和约规定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东普鲁士属于条顿骑士团,但要臣服于波兰。1700年,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奖励勃兰登堡军队为其打仗,授予普鲁士君主“国王”的称号。

    普鲁士王国建立后,便竭力扩充军队,扩展领土。1740年,普鲁士王国领土为119万平方公里,人口225万。1786年,领土拓展到195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人。到了19世纪初,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已经达到278万平方公里,人口1040万人。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

    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中,容克阶级是中坚力量。“容克”一词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广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其中普鲁士贵族庄园主(乡村容克)的作用更加突出,他们是德意志骑士的后裔,性格粗犷、暴戾、眼光狭隘。政治上极端保守、主张君主专制,极其崇尚武力。容克操纵着普鲁士国家机器,垄断了行政和军队中的一切职位。普鲁士军队中的官职一律由容克贵族担任。

    军队在普鲁士王国中处于中心地位,军费开支占全国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支军队;对普鲁士而言,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1861年,64岁的威廉·路德维希继位,是为威廉一世。此时的普鲁士虽然一直重视发展军事,但同欧洲大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当时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军队有31万,西边的法国42万,东边的俄国99万,而普鲁士只有14万人。继位前有50年从军经历的威廉一世决心改革军队。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任命容克阶级出身的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在就任首相的一个星期后,在议会预算会议中提出了他对德意志问题的基本见解:“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血来解决。”这就是被后人所概括的所谓“铁血政策”,俾斯麦也因此被冠以“铁血宰相”。

    1864年,为了缓解议会中与反对派的紧张关系,俾斯麦借“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问题”发动了对北方邻国丹麦的战争,史称“普丹战争”。1月,普鲁士与奥地利结成军事联盟,随后普奥军队进入“石-荷”。3周后,整个日德兰半岛便为普奥军队所控制。5月12日,丹麦与普奥缔结停战协定,让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的主权。

    早在1806年时,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废除,1813年德意志邦联成立,成员包含了30多个原来神圣罗马帝国邦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其中实力最强。为了统一整个德意志,普鲁士与奥地利于1866年爆发了“普奥战争”。双方各投入了约60万军队,最终普鲁士仅用7个星期就取得了胜利,向统一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此战也被称为“七星期战争”。战后,俾斯麦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从而促成了日后两国在一战的结盟。

    普鲁士的强大,让同处欧洲的法国一直非常忌惮。普奥战争后,法国更加担心普鲁士会威胁其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1870年7月,双方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爆发战争,史称“普法战争”。战前,普军参谋总长毛奇将军预判,普法战争一开,法军一定首先发起进攻,而且进攻一定选择阿尔萨斯和洛林方向。所以普军早就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方案。当战争爆发后,一切如毛奇所料。9月,普军进入巴黎,法国战败。次年1月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至此,德意志完成统一。

    19世纪末期,德国已经不能满足于德意志的统一,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整个欧洲大陆。在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中,西边的法国和东边的俄国是德意志的主要对手。毛奇将军的继任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受到汉尼拔击败罗马军的坎尼之战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这就是“施里芬计划”。此计划首先假设德国与上述两国同时开战,俄国受其条件影响,开战以后预计需要6到8周的时间完成战争动员,德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首先击败法国,然后全力以赴对付俄国。这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体战略思想,也是二战“闪击战”思想的雏形。在这个计划中,能够快速击败法国是关键一环。按照施里芬的设想,在西线和东线按照8:1的比例分配兵力。开战后,西线部队分为左右两翼,其中左翼用少量部队与法国在凡尔登(此处距离巴黎仅130多公里)对峙,用来牵制法军主力;右翼集中主力(与左翼的兵力比也是8:1),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并占领巴黎进而击败法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普法战争时期毛奇将军的侄子)大体沿用了此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但是因其谨慎的性格,他并没有尽可能地将主力集中于西线的右翼。一战的四年中,德国耗尽了国家资源,最终战败投降。1918年11月9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威廉一世的长孙)宣布退位,随后流亡荷兰,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德国进入共和国时期,也就是后来被称作的魏玛时期。

    在魏玛时期,德国社会动荡,物价飞涨、物资短缺。1920年2月刚刚成立的德意志工人党改为德意志民族社会zy工人党,就是后来的纳粹党。

    1921年希特勒成为该党党魁。

    1922年德国与新成立的苏联俄国恢复外交关系。

    1923年,因拖欠战争赔款,法国占领德国鲁尔工业区,更加让德国的经济雪上加霜。8月,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德国马克对美元,由原来的42比1跌至100万比1,11月跌至42万亿元比1。11月8日,在一战时期担任陆军参谋处长的鲁登道夫上将的支持下,德意志民族社会zy工人党与德国右翼政客冯·卡尔在慕尼黑的一个啤酒馆召开会议。会上希特勒与鲁登道夫宣布要成立新政府,并计划次日占领慕尼黑。失败后,希特勒及其追随者被逮捕,希特勒被关押9个月。

    1923年,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出任德国总理,德国经历了一段平稳期。1929年施特雷泽曼病逝,德国政局再次混乱。

    1930年9月德国举行议会选举,纳粹党获得18的席位,比两年前增加了5倍。

    1932年5月,兴登堡击败希特勒连任德国总统。次日,任命冯·帕彭为总理。帕彭为取得希特勒的支持,解除了此前对冲锋队的禁令。

    1932年7月,纳粹党在议会选举中赢得最多席位,但未取得半数席位,帕彭希望希特勒出任副总理,遭到后者的拒绝。11月议会选举再次举行,纳粹党得票仍然最高,但是依旧没有超过半数。

    1933年1月,希特勒施展手段,恐吓总统兴登堡及其家人。兴登堡、帕彭和希特勒经过多次协商后,最终决定让希特勒出任新总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德意志战车启动。

    1932年2月27日夜,德国国会大厦发生纵火案,希特勒指责凶手是德国gcd(议会第二大党),并诱使总统签署紧急法令,开始在全国逮捕和杀害德国gcd。3月,在希特勒和纳粹党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下,德国议会通过了授权法案,希特勒政府获得了最高权力。魏玛gh国至此灭亡。

    授权法案的有效期原定4年,但在纳粹党操纵下国会两次延长授权法,一直到纳粹政权覆亡为止。

    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在垄断z产j级和国防军的支持下,颁布《国家元首法》,正式确立独裁统治体制。法令规定将德国总统和总理的职位合并为一。希特勒就任国家领袖兼政府总理,拥有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权。

    根据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德国只能拥有10万规模的陆军和15万海军。希特勒上台后,在国际裁军会议上,要求各国给予德国军备平等的权利,遭到法国的拒绝。

    1933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裁军会议,随即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1933年12月,德国开始着手扩军准备。

    1935年3月,法国修改兵役法,将士兵服役年龄从21岁降至20岁。希特勒借此机会,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3月16日,德国颁布《普遍义务兵役法》,将志愿兵役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并迅速将陆军扩至50万人。1936年8月,德国陆军提出“八月计划”,规定德国陆军在和平时期总兵力将保持在83万,战时扩大至462万。海军方面,1939年,德国军舰排水量已经发展至35万吨。同年,德国空军已经拥有4000多架作战飞机。

    根据《凡尔赛和约》,一战后法国获得了德国萨尔区15年的采煤权。1935年到期后,德国通过萨尔区公民投票,将其并入德国。经过此次试探性的举动,德国决心彻底打破法尔赛体系。

    1936年2月,德军开进莱茵河右岸的非军事区。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如果此举遭到法国或者英国的抵抗,则立即撤兵。但是法国和英国都采取了姑息的态度,国际联盟只是发表了一份声明谴责德国的行动,并没有实质性的措施。1936年底,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反gc国际协定》,轴心国联盟初步形成。

    1938年1月25日,奥地利政府面对纳粹组织在奥地利的各种挑衅,查抄了该组织在奥地利的办事机构。希特勒抓住时机,于2月12日向奥政府提出交涉。对于此事英国和美国的态度依旧非常消极,在探明各方态度后,3月11日,希特勒出兵占领奥地利,将奥地利划为德国的一个省。

    1938年4月,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向政府提出自治要求。在捷克政府宣布拒绝后,德国军队开始在德捷边境集结。但此次希特勒的行为,遭到了苏联、英国和法国的强硬发对,希特勒没有立即行动。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希特勒会谈,希特勒得到了英国方面的支持。9月30日,英、法、意、德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将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德国占领整个捷克索洛伐克。

    当英法认为这一切可以让德国满意时,欧洲大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