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苏东坡和王安石
天幕弹幕。
【如此损友,友情肯定不一般。】
【吃朋友的、喝朋友的、顺便再坑一下,还坑上了历史书,不愧是我苏公子。[哭笑不得]】
【苏东坡,看来你对自己的知名度毫无所知。】
【苏轼:我来黄州就三件事,坑友!坑友!还是坑友!】
【在苏东坡这里占到便宜的,好像就只有佛印禅师。】
北宋。
黄州,一个家中,发出一个尖锐的暴鸣:“苏子瞻,我和你不共戴天。”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陈季常面如死灰,呆楞在原地。
完了,这一切都完了。
好消息:自己上历史书了。
坏消息:是自己的丑事上了历史书。
陈季常双手抱着头,蹲在地上,一脸苦恼。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回家该怎么和自家婆娘交代???
要死了!!!
陈季常一想到一会回去,可能是竖着出去,横着出去,浑身瑟瑟发抖……
还有汪延讷,我恨你!!!
还出戏剧,混账玩意!!!
与此同时。
苏轼看着天幕,撇撇嘴,不满道:“天幕真不厚道,竟然没把《狮吼记》的内容放出来。”
一旁的张怀民倒吸一口隆冬的冷气,如临阵大敌一般的模样,一脸惊愕。
原来做苏子瞻的朋友,还有这么高的风险!
张怀民连忙回想起,自己过去有没有做过丑事,他想起和苏轼交谈时过程,有没有把自己的丑事说出来?
张怀民一时头昏脑热,想破头来都没想到,一脸紧张朝着苏轼问道:“那个,子瞻啊,你除了那首《记承天寺夜游》,你还写了什么?”
苏轼挠着头,搜索着脑海中的信息。
太多了,他写的诗文太多了,一时之间还真没想到。
“没了,就这一首吧。”
苏轼问道:“你不是要建新居吗?我到时再给你写一首。”
“嗯嗯。”张怀民点着头,非常感谢。
事实上,在既定的历史上。
公元1083年,张怀民盖了个新居,为了欣赏长江的美景,在新居旁又建了一座小亭。
在小亭的建成之际,苏轼将其命名为“快哉亭”,并做了首词给张怀民。
【其名为《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辙因为被苏东坡“乌台诗案”牵连到,同年,被贬至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五年内不得升调。
苏轼被贬到黄州,因为“犯官”身份,不能自由出黄州地界。
思念兄长的苏辙不远千里到黄州来看望苏轼。
公元1083年,苏轼、苏辙、张怀民三位官场失意的人在黄州相遇,游览胜地。
苏辙在“快哉亭”见到长江的美景,对张怀民面对困境时心境的超然,感到钦佩,为其写下了《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文言文,通篇500多字。
张怀民凭借着苏轼的两词和苏辙的一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的色彩。
【苏轼被贬黄州时,与黄州的太守徐君猷相谈甚欢。】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每每闲暇之余,二人都会相约在这里喝酒聊天。】
【徐君猷在黄州任职太守期间,为黄州做了不少好事,在他被调走去湖南任职。】
【苏东坡念旧,他不会忘掉关键时刻帮助过自己的人,便提议把他们喝酒聊天的竹间亭改名,取新名“遗爱亭”,并创作《遗爱亭记》在碑上,以此来赞美徐太守的功绩。】
【如今的黄冈市,有一座市府新修的遗爱湖公园,正是“遗爱亭”所在地方。】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二个月。】
【公元1084年四月初一,苏轼在即将离开黄州之际,黄州万民前来相送,恳请他能够留在黄州终老。】
【苏轼,被贬谪黄州的团练副使,一位微末小官,居然能够得到黄州百姓如此爱戴,如此敬仰,这是莫大的声望,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
【面对黄州百姓的热情相送,苏轼便做以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来表达对黄州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在苏轼看来,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只不过在清贫之间,寻找口舌之欲。】
【然而,百姓知道谁对他们好,他们念着苏轼的好,这份真情,化为不舍,铭刻在心。】
【黄州人民幸福多,只因来过苏东坡。】
【公元1084年四月七日夜晚,苏轼乘船过武昌吴王岘时,听到黄州鼓角之声,悲怆之间,写下了《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向黄州父老许下承诺。
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度吴王观。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量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沂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遗憾的是,苏轼这一走,直到去世,此生再也没有去过黄州。】
【公元1084年,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了四子苏遁。】
(长子苏迈[1059~1119],王弗所生;次子苏迨[1070~1126],三子苏过[1072~1123],王闰之所生。)
(加上四子苏遁[不满一岁夭折],一共四个儿子,无女儿。)
(苏轼四个儿子的名字,契合他的宦海浮沉,是苏轼的心路历程及人生处境的转变。)
【苏轼老来得子,希望他一生平安,为其写下《洗儿诗》
人皆养了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在这一年,苏轼奉诏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任职,由于长途跋涉,导致幼儿不幸夭折,老来得子,又丧子,悲惨万分。】
【也是在这一年,苏轼来到江宁金陵,拜访早已归隐的王安石。】
【公元1074年,保守派借着旱灾的机会,大肆抨击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加之神宗的意志不坚定,使王安石失去了最大的最大的支持。】
【在这一年,王安石上书辞去相位,神宗希望王安石能留在自己身边,王安石却没有同意,调任到江宁。】
【次年二月,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王安石恢复相位,并没有得到宋神宗太多支持,反而变得更少了。】
【恰时,北方边境发生事故,契丹与西夏在疯狂试探北宋王朝,王安石希望以武力镇压,然而神宗十分害怕,对王安石的提议,置若罔闻。】
【两人貌合神离,意见相悖。此时,王安石最疼爱的儿子去世,心灰意冷,再次请求辞去相位。】
【这一次,神宗同意了,并没有挽留,兜兜转转,王安石再次退居到江宁。】
【苏轼这次拜访,二人不谈政治,只谈诗文,他们摆酒相谈,握手言欢,是非恩怨,如过往云烟般消散。】
【在苏轼的《次荆公韵四绝》中“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提到王安石劝苏轼也向朝廷报告,求批金陵三亩宅基地,彼此结邻终老。】
【苏轼却拒绝了,继续过着流浪生涯。】
【苏轼和王安石,二人从水深火热的政敌到惺惺相惜的好友。】
【江宁一会,二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那一年,也是苏轼的徒孙:李清照出生的一年。】
天幕弹幕。
【老苏是真念旧啊,他的诗文更像是日记,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有,恩人的恩情和功绩,好友的趣事、丑事全部写入诗文,送上历史书。】
【被苏轼写上诗文的人,这不白嫖到青史留名的机会,不过是什么名?那就不知道了,你说对吧,陈季常。】
【老来得子,再失子,老苏太惨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神宗害怕,不敢出兵,感觉这很正常,基本操作,这很宋朝。】
【王安石和苏轼相爱相杀。】
北宋,宋神宗时期。
苏轼一脸惊愕看着王安石,想不到他们二人竟然还有和好的一天。
同样,王安石也是一脸不敢置信。
王安石虽然欣赏苏轼的才华,但他们的关系水火不容,我竟然有一天和这个不要脸的货和好了。
他想到这段时间里,苏轼一直死皮赖脸地留在他家中,美其名曰讨论变法,其实在吹嘘自己。
赶都赶不走,最窝火的一次,王安石直接派人把苏轼丢出门外。
结果苏轼这个死不要脸的,竟然让苏辙给他送梯子过来,爬着梯子,翻墙而入。
苏东坡下来一见到王安石,就一脸热情跑过来,一副自来熟的模样啰里吧嗦,“介甫,怎么还没洗脸啊,上次不是说过要好好洗脸,来来来,我来帮你。”
那一次,王安石是真得被气到了,面色涨红,浑身发热。
【王安石比苏东坡年长16岁,他的年纪比苏洵小12岁,但王安石却比苏洵早成名,仅次于欧阳修。】
【公元1042年,王安石首次参加科举,取得第四名的成绩。】
【公元1057年,欧阳修宴请宾客,王安石和苏洵第一次见面。】
【苏洵嫌王安石衣着朴素、不修边幅。宴会期间,欧阳修与众人觥筹交错,只有王安石滴酒未沾。】
【宴会结束后,苏洵对欧阳修说:“自古以来,不近人情者,大多祸乱天下。”苏洵认为王安石必定是这样的人。】
【苏轼青年及第,王安石夸赞苏轼:“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
【同样,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也是非常赞赏的,说王安石写的《英宗实录》是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水火不容。】
【一人位属保守派,一人位属改革派,二人在朝堂上相互拆台。】
【王安石要改革科举考试,请求开办学校,在科举考试中废除诗、赋等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就表示反对,认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
【神宗想让苏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竭力阻拦,推荐吕惠卿来替代苏东坡。】
【神宗想让苏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立马向皇帝打小报告:东坡不是“可奖之人”。】
【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得到司马光等众臣一致赞成,而王安石却说东坡是“邪险之人”。】
【王安石向宋神宗进言:说对待苏轼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最后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得王安石大怒,苏轼遭人污蔑弹劾,无奈被迫离京。】
【后面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在择期问斩的时候,王安石向神宗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在三年前,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遭人诬陷而被放归江宁,身为丞相的王安石并没有求情,而这一次,却为他的政敌苏东坡求情。】
【可见王安石,有多看重苏轼的才华。】
【后来,保守派的胜利让王安石罢相,他的新法也被废除。】
【苏轼在返回京城后,没有和保守派一起对王安石落井下石,反而对保守派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遭到了保守派的诬陷。】
【苏轼和王安石,二人同为朝廷肱股之臣,结识于北宋,只是立场不同,两人都为朝廷出力,为百姓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