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 > 第29章 回归京师

第29章 回归京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前去汝州的路途遥远,中间旅途劳顿,盘缠耗尽,再加上四子夭折,苏轼悲痛欲绝,写下《乞常州居住表》上书请求朝廷,先在常州居住一段时间,朝廷批准了。】

    【苏轼去往的汝州的路上,路经江西九江,欣赏庐山的风景。】

    【原本苏轼不打算在庐山的写诗,在此之前,有无数位诗人在庐山写过诗。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把庐山写得太好了,搞得后面的诗人很难提笔。】

    【但苏轼架不住众人的哀求,他虽然是被贬的官员,但丝毫不影响他在文坛上的地位。】

    【刚来到庐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大文豪苏轼来了,纷纷请求,让他留下诗作,苏轼被山中寺庙中的僧人一顿吹捧后,忍不住提笔,写了三首诗,就是著名的《初入庐山三首》。】

    【《初入庐山三首·其一》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三首·其二》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李白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难以提笔,第二次赶来下笔。苏轼写下的《初入庐山三首》虽好,却不及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担忧离开庐山之后,写不出一首好诗,遭人嘲讽。】

    【于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数日,留下了千古名作《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避开了对庐山风景的正面描写,独辟蹊径,以哲理阐述。】

    【在黄州的四年,苏轼远离政治中心,看着新党和旧党在朝中打生打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丘一壑,不能看清全貌,若要看清庐山,就要跳出庐山,站得更高更远。新党和旧党置身室内,而远离权力中心的苏轼置身室外,更能看清新党和旧党的利弊。】

    【苏轼无法扭转新党对变法的执着,但身处地方官的苏轼十分清楚,表面上变法进行的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基层的地方官已经把变法唱歪了。】

    【变法虽然有给百姓带来一些益处,但他们用人不当,没有给百姓带来实质上的改变,地方官员擅自更改,反而成为迫害百姓的利刃。】

    【如果说“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那《题西林壁》是苏轼文学创作的转折。】

    【此时的苏轼不是在黄州时期以古鉴今来抒发内心,而是在自然界中发现哲理,思考人生。】

    【苏轼这种不依附任何势力的作风,未来还有更加艰苦的被贬旅途在等着他。】

    【从庐山下来,已是五月下旬,此时长子苏迈已经二十六岁,新近任命为德兴县尉。苏迈将要去上任,苏轼一家人便乘船绕道湖口,送苏迈赴任。】

    【公元1084年六月初九,苏轼一家子到达湖口。湖口有一座石钟山,素有“中国奇音第一山”之称。】

    【苏轼乘舟游玩,与山上住持交流,写下来《石钟山记》】

    【《题西林壁》和《石钟山记》,是苏轼游山感受的记录,也是他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一个方面的艺术总结,是他文学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苏轼从六月到十月十五,花费四个多月时间来到了登州(蓬莱)。】

    【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苏轼在常州居住,无饥寒之忧,享美景之乐,远离京师,与家人作伴,与朋友相处,怡然自得,他选择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守旧派,旧党为首的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新党被打压。】

    【高太后在大权掌握后,下诏令苏东坡回京,彼时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

    【虽然苏轼在登州停留半月,做了五日太守,但在这短短时日里,苏轼还是给常州百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一件事,加强海防建设。】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的最北境,是整个大宋海防的重要门户,是大宋海防的重要门户。】

    【在苏轼的治理下,蓬莱的军事海防有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件事,苏轼上奏朝廷请求停止登州的“榷盐”制度。】

    (榷盐法是唐中叶对盐就场专卖的制度,盐户制盐立户籍,称亭户,国家免去亭户的徭役,所产的盐均由官府收购、运销,不准私买。)

    【登州靠海,有渔盐,百姓可以拿海水煮盐,贩盐为业。】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自岱山以及二天富炼以海水,由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淋卤,十得六七。”】

    【灶户所制之盐只能卖给官方,价钱不及市场价三分之一,百姓买盐又要花高价,造成了制盐之人吃不起盐的情况。】

    【苏轼来到登州,体察当地民情,发现了这个问题。】

    【苏轼上奏《乞罢登莱榷盐状》,请求朝廷停止登州的“榷盐”制度,建议采取灶户将所制之盐卖于百姓、政府从中收税之策,如此皆获其便,朝廷准其所奏,解决了百姓吃盐的问题。】

    【这个政策历代承袭,直至清末,两地受惠千年。】

    【清代盐政碑载:“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盐书,为民图休息。士人至今祀之。”】

    【百姓在登州的丹涯山上为苏东坡修建了苏公祠,以此纪念苏东坡对这里的贡献。】

    【《留别登州举人》

    身世相忘久自知,此行闲看古黄腄。

    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

    落笔已吞云梦客,抱琴欲访水仙师。

    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

    【祠堂门口刻以“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对联。】

    【登、莱两州的“苏公碑”上镌刻《乞罢登莱榷盐状》,以供后人牢记缅怀。】

    天幕弹幕。

    【苏轼另行僻峤,留下了小学教材必背诗作。】

    【李白是最高的山,苏轼是最长的河!河不企及山的高度,而山也不曾拥有河的长度!】

    【只能用“恐怖如斯”来形容苏东坡了,来登州不到一个月,又留下了千古留名的政绩。】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苏轼的功绩,已经麻木了,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根本数不完。】

    【老苏,该走了,这次不是弟弟捞你,而是太后来捞你了。】

    历朝历代的人看着苏轼的诗作和功绩,已经麻木了。

    太多了,看着天幕不计其数的丰功伟绩,密密麻麻的。

    这还没完,苏东坡到底干了多少???

    他硬生生把诗人盘点抬到了不一样的高度。

    之后的诗人盘点,要是没有绝对的才华,与苏轼相比,都会显得黯然失色。

    天幕盘点,通过他人的一生,来看到他的才华。

    苏轼,诗人盘点中的一位特殊人物。

    他的功绩太多,甚至盖过了他的诗文。

    谈苏轼,如果只谈他的诗文,未免有些太过狭隘了。

    谈苏轼,不能只谈他的才华,要谈他的功绩,要谈他那苦中作乐的豁达心态,要谈他那一心为民的赤子之心。

    即使他后来的从政之路,颠簸不平,他从始至终,没有动摇过。

    苏东坡千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