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历史视频:开局盘点千古风流诗人 > 第23章 苏轼的政绩

第23章 苏轼的政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天幕弹幕。

    【苏轼啊苏轼,我一直以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是写西湖的美景,没想到这里面还有撩妹成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把西湖唱的天下闻名,妹子你也撩到了,上了历史书,上了小学教科书,原来我们小时候吃的是精粮啊!】

    【低情商:西湖很美。

    高情商:它不及你的美,你更美。】

    【我相信一见钟情就是见色起意。】

    【女神养成计划,苏轼,你很懂呀!!!】

    【畜生啊,苏轼,你竟然干了我不敢想的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最豪放的苏轼写出了最深情的思念。】

    【两首《江城子》,时隔半年,风格差异竟然如此之大,苏轼,你到底经历了什么。】

    【苏轼,想不到你竟然做了这么多事,好感动呀!!!】

    【苏轼,全能啊!!!你还有什么是你不会做的啊???】

    【苏东坡,千古啊!!!】

    【苏轼,最厉害的是,这些还只是他的冰山一角啊,他后面还做了更多的事情呀。】

    【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当地百姓改善生活环境,百姓的梦中的知州。】

    【苏轼,皇帝的梦中情臣,百姓的福音,结果来到了宋朝,怎么说,我感觉有点晦气。】

    【苏轼,用完就贬,换下一个地方继续利用,宋朝,不愧是你,辛弃疾也是这样啊。[哭泣]】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看着苏轼被贬后,所做的那些政绩,两眼发光,他还想要苏轼这个六边形战士啊!!!

    宋朝,你们苏轼不要给我呀!给我呀!!!给我呀!!!

    朕贞观年间都会有天灾、蝗灾、水灾朕每年都烦恼这些事情。

    苏轼对于这些情况,都能最好的解决问题,与百姓共患难。

    这个六边形战士,朕真得好想要呀!!!

    宋朝也太“奢侈”了,这种人才居然一直贬,是不是眼瞎???

    来我大唐啊,朕拿命护着他!!!

    【公元1076年,39岁的苏轼在密州治蝗灾,救大旱。】

    【中秋时节,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写下了中秋诗词的绝唱、流传千古的经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更有人说,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后面的中秋诗作全废。】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胡仔《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公元1077年,40岁的苏轼,又被调往徐州知府。】

    【这一年,苏轼在徐州遭遇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苏轼异常坚定喊出:“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

    【苏轼的决心,很快平复下来百姓焦躁不安的情绪。】

    【苏轼在平定民心后,迅速前往禁军营地,动员禁军一起护城。】

    【禁军统领看到苏轼身先士卒、一心为民的决心,被其感动,迅速集结将士,与百姓和官府一起抗洪。】

    【苏轼率领军民,筑堤抢险,军民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洪水,治理水灾。】

    【苏轼本人更是过家不入,在雨水里奔波,与民众一道抢救城池,始终坚持“与百姓共患难”的原则。】

    【在抗洪胜利后,百姓欢声雀舞,苏轼提出&34;筑堤防水,利在百世&34;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继续筑堤&34;七百九十丈&34;。】

    【在筑堤过程中,苏轼仍旧身体力行。】

    【我当畚锸先鲸髡。

    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

    高城如铁洪口决,谈笑却扫看崩奔。

    农夫掉臂免狼顾,秋谷布野如云屯。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答吕梁仲屯田》(节选)】

    【这些顽石修筑的长堤,与苏轼一样,历千年而不朽。】

    【苏轼在城东要冲处,筑一座十丈高楼,取名&34;黄楼&34;。】

    【按金木水火土&34;五行&34;之说,黄色为土,土当克水。】

    【&34;黄楼&34;成了徐州人民抵御洪水的力量和象征。】

    【在落成典礼当天,苏轼在楼上摆酒设宴,全城万人空巷前来庆贺。】

    【苏轼高兴地作了《九日黄花楼作》这首诗。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黄楼历经900多年,经过多次翻修,留存至今,是江苏徐州的五大名楼之一。】

    【公元1078年春天,徐州遭遇特大旱灾,苏轼悯民悲苦,决意去石头为民祈雨。苏轼依当时惯例特撰了一首《徐州祈雨青词》。】

    【苏轼亲自点燃香烛,跪拜龙王,并大声朗读亲身所写的祈雨文章,他祈求&34;天神&34;降雨盼望大麦小麦能够得到吸收,让徐州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

    【在徐州的冬季大雪过后,柴薪奇缺,苏轼为徐州居民冬季的烧柴困难,反复考察勘探,根据徐州地理环境和掌握的线索派人四处找石炭。】

    【终于在白土镇孤山勘探到了石炭,为此徐州百姓欣喜不已,苏轼解决了民众的冬季燃料问题。】

    【徐州的民众无忧,苏东坡高兴地写下《石炭并引》,以记录这一史实。】

    天幕弹幕。

    【千古绝唱的中秋词,写给了弟弟。】

    【《水调歌头》,中秋诗词天花板,前面有个小序,生怕别人不知道是写给弟弟的。】

    (词前的小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苏洵说:“你们两兄弟要相互扶持。”

    苏辙说:“爹,我知道了。”

    苏轼说:“爹,弟弟说,他知道了。”

    于是,苏辙开始了吃饭、睡觉、升官捞哥哥的时光生涯。

    苏辙:有你真是我的福气。】

    【课本:兼怀子由。

    教研:表达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苏轼:弟弟,我想你了。

    我们:苏辙老弟,快来捞你那怨种老哥。】

    【苏轼:弟弟,菜菜,捞捞。

    期末考完后的大学生:老师,菜菜,捞捞。】

    【苏轼:我的弟弟我来宠。

    苏辙:我的哥哥我来捞。】

    【苏轼的政绩不用多说,他就是这么强,干啥都行。】

    历朝历代的文人被天幕的话语打击到,心中颇为不服。

    中秋诗词一直都是热门题材,古来今往,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中秋佳作,但那也就称得上“佳作”二字。

    怎么苏轼就能登顶第一???

    千古第一啊,苏轼有个“词圣”的圣人名头就算了,怎么还有个堪称千古绝唱的中秋佳作。

    气人啊,这天幕的上榜要求怎么这么高啊!!!

    难不成下一位诗人是一位诗圣???

    他们看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先是惊叹,拍案叫绝,这苏轼也太能写了。

    细细品味之后,就是惆怅之情,有的人提笔写下自己的中秋诗作,却无人自信可以超过苏轼的《水调歌头》。

    最后,默然长叹:“千古第一,中秋绝唱,当之无愧!!!”

    他们突然有些羡慕苏轼苏辙这对兄弟情。

    因为思念弟弟,写出了千古绝唱的中秋佳作。

    文人见到苏轼的政绩,一心为民,与百姓共患难,心底十分佩服,或许这是他能被称为“圣人”的原因吧。

    与此同时,不少文人家中发生一场变故。

    有些胆大的人拿出棍棒,挥向自家的兄长,硬声高骂。

    “快说,你有没有给我写了千古绝唱的诗词,快说,不然我打死你。”

    被打的“兄长们”则是火冒三丈,他们也想要这千古绝唱的诗词呀,只恨自己没这个本领。

    但我没这个能力,还打不了你了。

    小样,接受兄长的制裁吧!!!

    【无论是苏轼在哪,他的政绩卓著,但苏轼的政绩却引起了新党人的嫉妒。】

    【他们不想让苏轼好过,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这也是苏轼这一生的转折点。】

    【公元1079年,42岁的苏轼又被调往湖州知府,上任后,苏轼给神宗写了《湖州谢上表》,被新党的人抓住了机会。】

    【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句,被新党人利用,以此来诬陷苏轼暗讽朝廷和新法。】

    【新党的人给苏轼给予“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等罪名,他们又从苏轼以前写的诗词中,找出大量他们认为有讽刺之意的句子。】

    【有时候,你写的诗词,具体的含义不要你觉得,而是要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觉得,他们认为你有罪,你就是有罪。】

    【一个人说你有罪,那只是他的看法,一万个人说你有罪,那你就是有罪。】

    【他们认为苏轼有罪,那就是有罪,哪怕苏轼无罪,那他也必须有罪。】

    【在北宋乌烟瘴气的新旧党争中,苏轼这个一心为民的好官,是一股清流,与他们显得格格不入。】

    【在乌鸦的世界中,天鹅都是有罪的。】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出现了一大片的倒苏之声。】

    【公元1179年7月28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因为写诗被抓下狱,这也是少见。】

    (这两章写得不太满意,改了改,先这样吧。)

    (着重写苏轼在杭州、密州、徐州做了什么事?写了哪些诗?)

    (刚刚发出的乌台诗案,下一章再发,你们可以重看一下22、23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