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含光”》
《关于东都市善国路春秋墓特大考古发现——“含光”》
今年1月10日,总部位于东都市的华夏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龙泉区善国路善国路春秋大墓“戊-6”号坑的考古简报。
简报指出,该墓坑为善国路春秋墓最大墓坑,墓主为贵族大夫阶层,等级达到上卿,其中一件青铜盘上有铭文“上卿喑作持用终”,表明墓主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著名人物陈喑的墓葬。
陈喑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陈伯渊,作为春秋时期著名贤相,历任滕国定公、宣公、武公时期上卿。
该墓葬共出土各类器物三百余件套,有铜、陶、石、金、骨、漆器等。其中青铜器的数量多,种类也很丰富,如铜容器,有鼎、鬲、甗、豆、敦、簠、舟、壶等;铜乐器,为编钟;铜兵器,有戈、铍、镞;铜车马器,有车軎、马衔、铃、泡、合页、当卢等;铜工具,有凿、锛、削刀等。
其中,“戊-6”号坑出土的一件奇特器具引起专家组广泛注意,该器具较罕见的特点是基本呈剑柄形态,却缺少其余诸如剑身的部分,并且未见任何锈蚀痕迹。
其下方刻有“含光”二字铭文,专家组对其用途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只是是起装饰作用的陪葬品;有人依据《列子》的记载认为其是传说中的上古名剑——含光剑的剑柄。种种猜想经过讨论后未获解决后,将其交付化验组进行化验,化验过程中出现严重放射性事故,致使一位化验人员重伤,已获救治,至今仍在康复。
该器具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诸多大学派出专家组齐聚东都,包括:
神洲地区,东都大学、北清大学、咸阳大学、松江大学、洛阳大学、江夏大学;
南洋地区,狮城大学、新郳大学;
镇海地区,东京大学;
西域地区,康居大学;
除上述国内大学外,还有前高卢总督府巴黎大学、前弗朗机总督府黎边大学、前波斯都督府焱京大学、前南麒麟绥远府楚帷大学、前东矶绥远府东矶大学、前从化绥远府哈佛大学等等。
后经多学科组工作确定,该器具并非青铜材质,而是采用一种色泽类似青铜的特殊合金材质,其中包覆的主体结构为一小型核反应堆,初步判定为一件攻击性极强的武器。
该反应堆被催动时能够放射出极高强度的丙射线,并通过某种尚未清楚的技术将其放射范围限定在一定范围,同时使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一定程度上可视的等离子体射流。由于丙射线对细胞强烈的破坏作用,在该器具攻击范围内的一切细胞会在03秒内凋亡。
其催动方式使用了极高水平的脑机接口技术,采用纳米级的皮肤端接口,和高性能脑电波接收装置,内置高单元密度计算芯片,这是连目前的脑机接口水平都无法做到的。
东都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振梁对此解释道:“简单说来,就是这个东西启动之后,会在它顶上形成一个大致相当于普通青铜剑的范围,这个范围内它对任何生物组织都有高杀伤性。而且最帅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会发光耶!有哪个男人会不喜欢呢?”(该研究员比较年轻,说话不够沉稳,已被批评教育)
江夏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张谅的话说得更直白些:“打个比方吧,你用它捅人,捅的是心脏,外表上什么事都没有,骨头都不会坏一点,但实际上他心脏基本上就会停跳了,因为所有这个范围内的心肌细胞都瞬间坏死了。”
关于其实际使用时的“开关”,松江大学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陈彦西解释道:
“这根本就是连现在的技术都做不出来的——你拿着它,脑子里使劲去想着让它冒出来一把剑,它就能这么冒出来了!
“二十米内的脑电波它都能直接接收,并且皮肤接口能用特殊方式判定是否和握它的是同一个人——如果是的话,它才会进行下一道程序,就是判定你是否有强烈意愿让它变成一把剑,之后开关就会打开。整个‘开锁’过程非常快,3毫秒内就能完成。
“但是想使用它是不容易的,只有一些神经活动比较强的脑电信号才能达到它的阈值——就是说,越是脑子转得快的人、越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你就越容易打开它的开关。这之后它的形态只用弱脑电波就能存续。”
毫无疑问的是,这是春秋时期的技术水平完全不能制造、甚至不能想象的事物。关于它是如何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存在着更令人咋舌的解释。
在经过长达半年的精密拆解后,该器具内置的反应堆呈现在世人眼前。上面有几行类似华夏语的铭文,但似乎是一种经过简化的特殊字体。经历史学专家讨论分析,一致认定是如下文字:
8-0036号实验器“含光” <370-481机核验毕>
中国超时空研究所(北京-海淀)
西北核工业集团(兰州-西固)
国家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上海-松江)
付
<天石计划>370(山东)-481号执行装置(滕州)
2223年10月18日执行
上述文字颠覆了此前学界的认知,焱京大学的研究组给出的意见得到了一致认可,该意见认为,某一平行世界的华夏文明成功研制出了时空装置,这件器物或许就是其中某个实验品。
针对这种观点生发出的问题是,我们所在的世界是否极大地受到了该世界类似这种实验品的影响。对此专家们多采取否定态度,因为此器具的发现在世界上仍属首例,并且能够确定的是,没有任何一次科学革新或重大历史事件是受到这种高等科技产物影响的。
历史专家组指出,据史料记载,持有此物的墓主陈喑历史上曾多次离奇般化险为夷,或许与此器具有关。但今天我们知道,陈喑没有选择将此物流传,而是跟随自己下葬,于是“含光”对历史的影响便到此为止。
含光剑的记载始见于《列子》:“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此前学者多认为其只是一种哲学意味上的指称,但如今的发现却证明了完全存在一种如此神奇的“剑”,不得不引人遐想。但专家组随即指出,绝大多数神话传说仍然是不具有真实性的。
有人质疑,如今中国国宝级文物祖龙石(又称龙山天石,现存于东都的国家博物馆)是否受到平行世界的影响?因为据史料记载,诸多决定了滕国国运的人物似乎都与其相关,“含光”铭文上也显示存在一个所谓的“天石计划”。
但这个观点也很快被推翻,物理组专家们仔细鉴定了龙山天石的成分——完全是系自然坠落的普通陨铁,且并未发现任何包括铭文在内的人为处理,可以认定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对“含光”的铭文还有些颇为有趣的发现。例如,“2223年”所采取的是何种历法?看来应当是与我们世界的历法不同——自滕国一统华夏算起,至今2206年,但如今却并没有对应这种水平的科技。对此出现诸多不同说法,有认为在另一个世界滕国统一的时间稍晚一些的,有认为是从汉太祖刘彻夺得天下算起的。
巴黎大学的学者提出一种荒谬的解释:认为或许是从耶稣创立基督教算起的——用的是公元历。此观点遭到各方专家嗤之以鼻,铭文明明是华夏语,另一个世界的华夏既然有如此高的科技水平,怎么可能会用西方那样落后的公元历?
对于其中出现的明显是地名的词语,专家们给出了较为准确的解释:
滕州必然对应着东都市,东都市就是春秋时期的滕国国都,滕邑;
上海应当对应着松江市,在那个世界“松江”或许是区县名;
兰州应当对应着金城市,地处西北,重工业颇重要,并且因为城南皋兰山,历史上也曾短暂改名兰州。
至于北京,却没有统一看法,有人认为是如今的邺城市,但根据铭文上的“海淀”,更多认为是在河北北部,因为那里习惯称各种浅水湖为“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幽州市或者直沽市,也有说是因钢铁而发达的唐山市。
“含光”的面世,深刻改变了史学界的认知,更推动了当今科技的变革,对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具有深刻意义。
其铭文使用的“简化字”,能够大大提高了汉字书写效率与印刷效率。国务院在积极推动对相关工作的研究,决定参考公众意见,尝试改良汉字字形。由于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官方语言通行华夏语,因此该举措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反响。
其对高能物理、核物理、自动化、脑机接口算法的引领作用,是革命性的。或许再过五年,小型而高效的日用型核反应堆将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将能够实现用意识来直接与计算机沟通联系。
平行世界的存在性得到了验证,这或许将大大促进人类对于“时空”这一概念更深刻的理解与探寻。
《东都日报》社论
评论员 李古月
2206年7月23日
………
点击查看下一篇:
《是否应当将英法西葡等小语种踢出高中选修?教育部又发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