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蒲剧 > 第18章 晋腔(血案)

第18章 晋腔(血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周元山又紧急召开了一次公粮款催缴协调会,参会的人有县政府成员、各科室人员、雷哼哼和各区区长、各村乡约。

    在雷哼哼的强力推进下,公粮款催缴有了较大进展,接近任务的三分之二。但仍有一些村子乡约体恤乡民,也不愿意将人交给雷哼哼,因此公粮款催缴成效不大。周元山问其原因,这些乡约只强调因旱情村民难活的很,家里几乎没有余粮,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缴公粮款了。

    雷哼哼当即嘲讽道:“不给点颜色你还能收来钱?看看其他村,和你不在一个天底下?人家咋就能缴上来。”

    乡约在人群中嘟囔说:“还不是你们特务团打的?”雷哼哼说:“对待刁民不打就不晓得马王爷长几只眼。”周元山说:“特务团有点过分啊!抓人打人不说,还强迫乡民签高利贷借款协议,这不是官逼民反吗?我们要牢记夏阳县‘交农’事件教训,不要弄得政府下不来台。到时候你们当兵的换个地方协防去了,政府人员怎么办?”

    “报告周县长,我们村就有这个苗头,一些农民受到蛊惑,参加什么农会组织,我看就是想组织起来闹事!”临河村的范乡约站起来说。

    “一帮农民能成个什么事,历史上有几个农民闹事成功的?李闯王不是能的很,都打进北京城了,几天功夫还不是让撵了出来?再说了,要我们特务团干什么?谁敢闹事,就抓起来。”雷哼哼没好气说。

    周元山敲了敲桌子说:“不要乱吵吵了。高科长,你说说捐款和赈灾情况。”

    高普议没想到周元山突然问他,有点慌乱,忙说:“捐款大概有五万多元,赈灾款发放还正在让各村统计,名单一报上来核实后就发放。”周元山说:“这个事要快,现在灾情严重,你们民政科把钱捂住是想要娃娃还是咋的?”会场发出一阵笑声。周元山继续说:“特务团我不管你们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签订的高利贷借款协议一律作废。”雷哼哼气急败坏说:“这不是特务团的事,是乡民和钱庄签订的协议,怎么能说废止就废止。”

    “这还不是你们强迫的?我来约谈这些钱庄,看他们还想不想在汾阴县做生意了?各乡约回村里统计一下,看有多少乡民借了高利货,把名单报上来。”

    雷哼哼对周元山插手高利贷的事非常不满,因为特务团在其中还有抽成,如果协议作废特务团就要退还这笔款。正欲反驳时,突然听见政府院大门前传来一阵吵闹声。看门房的老王头跑了过来喊:“周县长,快叫人挡住他们,冲进来了。”周元山忙站起来看,只见黑压压的人群拿着农具冲了进来。他心想:“坏了,准是催交公粮款惹怒了乡民。”忙喊:“雷哼哼,你的人呢?怎么能让随便冲击县政府。”雷哼哼听到后忙让人悄悄去集结特务团成员,并小声吩咐:“让他们一定带上真家伙。”周元山赶忙让人先关闭会议室的门,但已经来不及了,黑压压的人群已冲到了会议室门口,其中有人带头喊:“交出打人凶手,免除公粮款。”人群跟着一起喊。“废除高利货,免交公粮款。”人群又跟着喊。周元山眼看无法避免与人群面对面,只好站起来喊:“大家静一静,有什么要求,请派代表来谈,乱哄哄怎么说事?”这时从人群中走出来几个人,其中一个人拿出一张纸,对人群说:“我们要见周县长,请周县长为老百姓做主。”人群又跟着一起喊。

    “我是周元山,请代表们到前面来,其余人先到县政府大门外等候,我保证,今天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答复。”周元山冲着人群喊。在几个乡民代表的引导下,聚集在院子里的人群开始有序退往县政府大门外。

    几个乡民代表是临河农会会长和委员,邓鸿君将写好的声讨书交给周元山,字不多,但条理和要求很清楚:

    声讨书

    自去岁冬始至今,河东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此情与光绪三年大旱无异,虽尚未发生人食人之情形,然生灵涂炭,乡民生活困顿,一日三餐已难果腹。县府非但不能为民请命,向上陈情灾情之严重,减缓乡民之苦,反纵容兵匪殴打乡民,强迫借债,致使乡民雪上加霜,艰难求生无以复加。

    今请县府顺应民意,免除税款,惩治兵匪,携乡民赈灾以自救,减缓灾情之苦。

    临河农会

    民国十六年桂月下浣

    周元山看后满口答应说:“兄弟刚刚开会还在说,要求立即废止乡民的高利贷借款协议。此前县府也多次向省府汇报,请求减免公粮款。此外还指示民政科,赶紧将乡绅的捐款尽快下发给灾民。兄弟我保证,三日之内,一定解决这些问题,请代表们转告乡民,赶快回去等候消息。”会场上的乡约纷纷给周元山作证。雷哼哼也赶忙表态说:“请代表们放心,我回去立马惩治打人的士兵。处理好高利贷的事情。”邓鸿君和龙武没有想到事情竟然如此顺利,他们起身向周元山致谢,转身向县政府大门外走去。

    走到县政府大门外后,邓鸿君向一同前来的农会会员喊道:“县政府已接受我们的声讨书,答应我们提出的要求,并且承诺三日内给予答复。请大家有序回各自村里等候消息。”正当前来声讨的农会会员准备散去的时候,突然从街道两面冲过来两队特务团士兵,手持枪械,挡住农会会员去路,要求扣押农会代表。邓鸿君和其他农会委员忙走过去和士兵交涉,其中有人喊道:“就是他们几个带头闹事,给我抓起来。”立马有士兵持枪就要抓人,农会会员一听要抓人,呼呼拉拉拿着农具就围拢过来,不知谁喊了声“还敢造反,快开枪。”只听见一声枪响,冲在最前面的李福平应声倒地,人群大乱,愤怒的人群向特务团的士兵冲了过去,紧跟着又是几声枪响,又有人倒地,人群开始四散奔逃,特务团士兵冲上去抓人,但很快被混乱从群冲散了。

    周元山听到外面枪声,忙跟着跑了出来,却看到如此混乱场面,特务团士兵边往后退边开枪,人群更加混乱。周元山赶忙让雷哼哼叫手下人退回来,停止开枪。雷哼哼嘴里假装骂骂咧咧道:“妈的,让你们过来保护县长安全,谁让你们开枪?赶紧给我列队站好。”特务团士兵退到县政府门前,持枪对外,与愤怒的人群对峙。农会委员赶忙让人抢救被打伤的人,紧急送到秋风街的济民西医诊所。雷哼哼带领士兵一直与愤怒的人群对峙在县政府门口,不敢退也不敢进,害怕引起更大的混乱。邓鸿君、龙武和其他农会委员经过简单商议,其他农会委员带领农会会员采取静坐方式,继续包围县政府。由邓鸿君拟定文稿,通过县电报局通电全国获取声援,要求省府严惩特务团开枪士兵。双方对峙了五天四夜,周元山将事情紧急向省府汇报。通电很快得到国内其他省份的支持,迫于社会舆论和民众的压力,山西省府紧急派委员吉泽昌赴汾阴县进行调停。

    吉泽昌到汾阴县后,先带领周元山向乡民喊话,请他们放心,保证严惩凶手,免除公粮款,双方对峙才算结束。汾阴县政府门前总算是恢复了平静。

    吉泽昌又召集县府成员和各区区长、乡约开会。会上周元山向吉泽昌对事情经过进行了汇报,按照安排,周元山又在会上做了检讨,称“没有与乡民及时沟通,没有采取赈灾措施积极自救,导致乡民怨声载道。并最终在特务团错误指挥和应对下,酿成流血伤亡事件。县府理应反思,在此事件中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致事态逐步扩大,在全国形成极坏影响,给省府工作造成被动。县府保证今后不再发生此类事件。”吉泽昌将汇报结果上报阎司令长官,请阎司令长官派保安第二纵队一师师长刘武斌到汾阴,对保安团进行整顿。

    保安第二纵队杨司令一直不放心汾阴特务团团长雷哼哼,当初只是考虑将其收编,不要浪费枪弹。谁成想酿成乡民死伤和强迫借款事件。刘武斌带警卫连赶到到汾阴后,由周元山通知雷哼哼到县政府开会,商讨“八二三”流血事件的后续处理。雷哼哼虽然满腹狐疑,但仍带了手下几个人到了县政府,一进会议室,雷哼哼就被警卫连控制起来,手下人也被缴了械。雷哼哼想要反抗,刘武斌宣读了杨司令命令:鉴于特务团随意开枪造成乡民死伤,并在国内造成极坏影响,现对开枪士兵军法惩戒,对特务团进行为期三个月整顿。雷哼哼负有领导责任,现停职反省以观后效。

    吉泽昌宣读省府通知:鉴于汾阴县久旱少雨,乡民生活困顿,现免除汾阴县剩余公粮款,再由省民政厅拨付三万元用于赈灾,拨付一万元用于死伤人员赔偿。

    在吉泽昌的帮助和斡旋下,将此次事件归为农会蓄意闹事,特务团随意开枪引起事端,周元山并没有受到相应处分。随后汾阴县张贴告示,将省府通知进行公示:汾阴乡民纷纷奔走相告。邓鸿君领导的农会声望大涨,一下子有近万人参加。

    刘武斌向保安第二纵队杨司令建议,应该趁雷哼哼停职反省期间,免除其职务,重新委派团长,整顿军纪,消除队伍中滩匪的流氓习气。杨司令也一直有意消除隐患,便同意了刘武斌建议,并派了自己的亲信一师三团一营营长谭培珍来到汾阴,任特务团团长。

    雷哼哼对停职反省本身就不服,但自己在晋绥军中没有靠山,便早早做好应对准备。他将自己几个夫人遣回娘家,将银票随身携带。得知自己已被免职,自己提拔的几个营长全部被谭培珍撤换后,立马召集这几个人过来商议。雷哼哼觉得与其留在汾阴受这鸟气,还不如再出去当土匪,重新拉起一干人马。几个人商定此事,连夜收拾行李,趁人不备逃离汾阴,跑到没有驻军的高凉县,重新做起了土匪。

    雷哼哼逃走后,谭培珍让人到处贴了悬赏告示,一面煞有介事捉拿雷哼哼,一面整顿军纪,借“八二三”流血事件,将雷哼哼的一些得力干将枪决,基本消除了滩匪在特务团的势力。

    雷哼哼逃走也算是给周元山消除了心头大患,一来再没有人与他作对,不论开会还是做事,处处掣肘;二来消除晋绥军滩匪习气,也不至于像雷哼哼一样莽撞行事,酿成“八二三”血案。

    周元山在秦家大院设宴请吉泽昌、刘武斌、谭培珍三人,秦氏兄弟作陪。秦家翠云班在吃饭中间又唱了几曲折子戏。

    这样的情形又让吉泽昌想起了怜怜,他随口问了一句:“上次来有一个陕西米脂的女子怎么不见啊?”秦君杰忙说:“一会就来了,请吉委员先听听我们的蒲剧解解闷。”吉泽昌笑了笑说:“上次印象深刻,兄弟只是随口一问,不必在意。”秦君民想起上次准备邀请吉委员给纱厂奠基剪彩一事,忙说:“明天纱厂正好要举行“立木上梁”仪式,吉委员和刘师长、谭团长光临寒舍,君民有意请三位和周县长参加,给晋汾纱厂建成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不知吉委员肯不肯赏光?”

    周元山则敲边鼓说:“纱厂剪彩本来是定在谷雨后,谁料受滩匪和滩界纠纷等事影响,一再延宕。俗话说择日不如撞日,谁能想到吉委员又在百忙之中来汾阴处理公务,又约刘师长和谭团长聚到汾阴。小侄建纱厂也是想实现阎主席提出的实业救国计划,所以请吉委员和刘师长赏光,拨冗参加小侄的‘上梁立木’仪式。”

    吉泽昌因早受秦家恩惠,带头表态说:“举手之劳,兄弟一定前去助兴。”刘武斌一看吉委员表了态,也表示一定紧跟吉委员脚步。谭培珍更不用说了,也立马答应下来。

    秦君民忙举杯表示感谢,饭后又让把事先拟好的股票送给刘武斌。秦君杰忙让秦君青去叫怜怜过来陪吉泽昌。秦君青虽然不乐意,心里上也无法接受怜怜再和别的男人上床睡觉,但又不能违逆吉泽昌的需求,只好不情不愿地让人去叫怜怜。

    秦家上下连夜做准备,临时搭建了戏台,准备了贵宾区,从秦家果蔬地里采摘了新鲜水果和蔬菜。第二天立木上梁时,又叫马连举帮忙写了副对联,上联是:立木逢黄道祥光呈瑞,下联是:上梁遇良辰华堂焕彩。

    “上梁立木”仪式由秦君民主持,他向来宾简单介绍了晋汾纱厂的筹备过程和筹备情况:厂房主体框架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内部修整。机器设备也已装船回国,正在海上运输,估计秋后就能运到汾阴县。晋汾纱厂争取在两年内建成投产。

    秦君民介绍完情况,请周元山讲话。周元山即兴说:“首先感谢吉委员、刘师长在百忙之中光临汾阴,为晋汾纱厂即将落成助兴。其次,晋汾纱厂作为民族工业,实业救国之典范,在吉委员的关爱下,在省府和县府的支持下,必将成为汾阴县实业之翘楚。再次,晋汾纱厂建成后,如荒年之甘霖,如雨后之青草,必将加速成长,造福桑梓,造福汾阴百姓。”

    秦君民邀请吉泽昌宣布“上梁立木”仪式开始。吉泽昌站到台上,清了清嗓子说:“我宣布,晋汾纱厂上梁立木仪式正式开始。”

    现场随即响起铳声和爆竹声,霎时间烟雾遮天蔽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

    待现场安静下来后,秦君民又邀请吉泽昌、刘武斌、周元山、谭培珍和秦君杰到纱厂门前,为晋汾纱厂揭牌。随着红丝绸缓缓落下,由马连举题写的晋汾纱厂四个大字露了出来。

    仪式结束后,秦君民又邀请吉泽昌等人在临时搭起的戏台前坐下,边品尝汾阴当地种植的桃子、葡萄和秦家厨师自制点心,边欣赏秦家翠云班演唱的蒲剧。

    看了一会,吉泽昌觉得有点无聊,想要走,见刘武斌、周元山和谭培珍三人看得起劲,便侧身问秦君杰厕所在哪里?秦君杰猜想吉泽昌不是山西人,第一次来听一听蒲剧也只是好奇而已。听得次数多了,估计也有点厌倦。他忙带吉泽昌往秦家大院里走。路上吉泽昌随口问秦君杰说:“你怎么看待这次汾阴县乡民闹事?”秦君杰不知道吉泽昌的用意,害怕说错了对姑父不利,只好说:“应该是雷哼哼做事有点过,才导致乡民闹事。”吉泽昌笑着摇摇头说:“你不觉得这个事是有预谋有组织的吗?前几次也有闹事,即便是滩界纠纷,也没有酿成这样后果。而此次就不同了,一下子来了几百人,而且事情很快弄得世人皆知,这不是有预谋么?”秦君杰突然想起范乡约和他说过的事,忙和吉泽昌说:“倒是有乡约和我反映过一件事,当时忽略了。”他就把范乡约说过临河村农会的事给吉泽昌讲了一遍,但隐瞒了他劝说范乡约的话。吉泽昌有点生气说:“太大意太大意了,这么重要的情况你就没和周县长说?”秦君杰忙说:“都怪我思想觉悟太低,没经过这样的事,下次一定注意。”吉泽昌说:“待会让周县长过来找我,我和他议一下这个事。”秦君杰答应了,忙回去找周元山。

    周元山听秦君杰讲了事情经过后,再也无心看戏,赶紧起身去找吉泽昌。

    和上次一样,怜怜依旧陪着吉泽昌,看到周元山进来,像女主人一样给他端茶倒水。吉泽昌问周元山怎么看待汾阴“八二三”事件?周元山有秦君杰的提醒,忙说:“我事后也感觉到了,这绝不是一次偶发事件,这几天还准备派人去调查此事。”吉泽昌说:“作为党员,你这思想觉悟就有点跟不上趟,去年6月份阎主席就通缉过这帮革命分子,让他们侥幸逃脱。后来听说他们改变策略,将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乡下,尤其是像汾阴这样较为偏远县城。你们偏偏思想上麻痹大意,让这些革命分子钻了空子,弄出这样的事来。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制止,我看你管辖的地界以后还少不了出事。”周元山有点为难说:“自从上次将县保安团移交部队后,县府就没有人手,我建议还是将县保安团从特务团里分出来,组建县警察队,要不出了事情县府也控制不了。”

    吉泽昌觉得周元山提议很好,赶紧安排秘书向省府汇报。

    雷哼哼出逃既给了周元山机会,让他在处理县府事务时不再被晋绥军掣肘。同时也给了秦君青一个机会,让他借吉泽昌、刘武斌到秦家之际,趁机与谭培珍交好,又是请吃饭又是送礼,以此博取谭培珍欢愉,得到他的照顾,在晋绥军中谋个一官半职。

    正当秦君青和谭培珍打得火热之时,周元山把他叫了过去,告诉秦君青:“不要再和特务团过多来往,别看你也算个流氓,但和军队这些人比起来,你这点脓水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秦家家业迟早会让你败光。现在省里基本同意,把县保安团再从特务团中分出来,组成县警察队,把警察队放在民政科下面,你还任副队长,高普议兼任队长,你俩搭班子。”秦君青有点不高兴说:“本来我和谭团长都搞好关系了,他答应让我当营长,现在你倒好,连个队长也不让我当。”周元山生气说:“你自己个有几斤几两你还不清楚?人家高普议是民政科科长,警察队放在民政科,人家不兼队长谁来兼?他兼队长肯定顾不上管警察队,到头来还不是你来具体负责?这点事都害不开。”

    秦君青总算明白了姑父的用意,一瘸一拐兴冲冲走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