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买爵
买爵
刘盈在位期间,还干了一件事,买爵,爵是指爵位,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你的爵位越高,面子就越大,社会地位也就越高。
在古代,当官是不能世袭的。
比如,你有幸跟随刘邦造反成功,并且做到了御史大夫,这已是个很大的官了,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院长。
但是此时你已经老了,干不动了,必须要退居二线了,但你并不能把位置传给你的儿子,官不过一代,而已!
你可能会想,那怎么能行?
你抛头颅洒热血,拿命换来的荣华富贵,却没办法传给子孙后代,这命不就白革了吗?
所以,当然还有另外一套制度,封爵。开国后,根据你的功劳,刘邦给你封了个侯,食2000户,那么这2000人上交的税收就全部归你,这些收入是可以传给你的子孙后代们的。
等你驾鹤西去,他们就可以享受你留下的福利,每天无忧无虑,吃着火锅唱着歌,直到汉朝这家公司倒闭为止。
如果他们没犯政治错误,封地会一直存在,几十甚至几百年后,依然还能享受你的恩泽,但会不会对老祖宗的你表示一声感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先秦时期,爵位一共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商鞅变法后,又把爵位细分为20等级,这里就不细说了。
汉朝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封爵制度,并增加了王的爵位,在所有的爵位中,王是排第一的。
还记得开国后,刘邦封的异姓王有哪些吗?
韩信,彭越,英布,张耳,韩王信,吴芮,藏荼。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相当于刘邦的合伙人,而不是下属。
所以,如果你的功劳很大,运气不好,封了个王,又不姓刘,那么恭喜你,刘邦会帮你买一张车票,然后送你去地府旅游一趟,不但王位不保,还得诛灭三族。
所以功劳,太大了不好!
除此之外,爵位还有一个作用,三十级的爵位相当于一道免死金牌,惠帝本纪里面曾记载:“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
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犯了法,被判死刑,可以买爵三十级,免你一死。按史书记载,每级两千钱,三十级就是六万,这是对犯罪赤裸裸的明码标价。
比如伟大的史官司马迁惹怒了武帝,被判宫刑,也是可以用钱赎罪的,但司马迁实在太穷,拿不出这笔钱,也没有亲戚朋友愿意借给他,无奈之下,只能忍受男人的耻辱。
所以,对于汉政府而言,犯罪是一门生意,一门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生意,不怕你犯罪,就怕你没钱给。
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商量!
什么,没钱?等死吧!
难道有钱人犯了死罪就可以不用死吗?怎么能这么不公平。
客观地说,确实是的,哪有绝对的公平呢,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尤其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
你要明白,这些所谓犯了法的人于政府而言,杀了也没什么卵用,还污染环境,那倒不如让他们用钱来买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了。
买爵真正发扬光大是在文帝时期,虽然它历来为人们所诟病,被认为是一项祸国殃民的政策。
如果你仔细思考,实质上并非如此,买爵虽然对穷人不公平,但其实是一项杀富济贫的政策。
虽是杀富济贫,但富人却趋之若鹜,人人掏腰包来买,并没有强迫你买哦。
文景盛世的出现有部分原因可归功于买爵,具体原因等文帝的时候再写吧。
然而这项政策发展到武帝的时候,又完全变了样。
武帝时期,汉朝常年和匈奴开战,打仗需要什么?钱,大量的钱!
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增收政策,除了卖爵位,还发展了卖官的生意。
卖官相比买爵,影响就太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
俗话说,没人会做亏本的生意,买官的本钱从哪里赚回来呢?
当然是老百姓买单了。